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療養院嚴重情緒障礙班學員的生活經驗(2002) 石樹慧本研究擷取民族誌學的典範及方法,長期深入雙峰療養院青少年日間留院「杏花村」,透過學員、家人及專業人員等村民的敘說來建構他們現實及理想中的杏花村;經由深刻的理解及忠實的紀錄,以描繪結合精神醫療與特殊教育之嚴重情緒障礙班學員,在療養院內的復健生活中如何面臨疾病適應、學習安排、重要他人的關係及未來的憧憬。 精神疾病診斷及輾轉各病房住院是學員的共同命運,自己、他人與疾病交織成杏花村生活的基本元素。恍如置身學校的杏花村減少了住院的烙印,學員對疾病的成因游移在有病或沒病、先天或後天、生理或超自然之間,須適應與症狀及副作用及克服現實的失真感,須調適生活斷裂而修正理想與現實我的差距。 學習與復健活動以自我體驗為核心,以落實在生活的體驗與實作為基礎,經由工作訓練的職業試探,透過美學的陶冶與藝術治療的啟發,通過大自然體驗而思考個人與萬物生命的相繫,構成了杏花村的學習生活。醫療以復健觀點為課程設計的方針,忽略了特殊教育以累積社區生活的實用知識為目標,醫療與教育如何集思廣益為學員謀最大的福利,是教師加入專業團隊後亟需須努力的方向。 專業人員及家人織成了學員最重要的人際網絡。專業人員提供專業服務外,時而放下專業的立場,經由語言或非語言的溝通貼近學員的心、敲開他們的心門;從專業人員變動引發的緊張氛圍中得知,醫療不是他們唯一的依賴,情感性的社會支持才是最終的寄託。家人的參與,家人陪伴學員參與復健是常見的現象,透過陪伴瞭解孩子而調整親子互動的方式,同時家人在會談與陪伴過程也可能解決家庭問題,而相得益彰。 日間留院是回到社區生活的中介站,學員在疾病穩定後也希望回到學校就讀或社區就業。由於學員個人身心狀況、家庭支持系統、學校接納度、職場的對待及日間留院的轉介功能都影響回到社區的成功。Item 嚴重情緒障礙學生自我決策及其家庭參與在轉銜服務歷程之探討—以又一村情障班個案為例(2008) 張如杏; Chang, Juhsing嚴重情緒障礙學生是特教的對象,他們比其他障礙學生較晚成為特殊教育學生,學生離校後發展有更多問題,離校前的轉銜服務對於其日後的發展尤其重要。 身心障礙者轉銜服務模式,強調障礙者參與及自我決策、家庭支持與參與的重要性,本研究以青少年日間留院「又一村」的「情障班」學員為對象,透過訪談,了解這類學生的進入與離開又一村的轉銜服務運作過程,參與及進行決策的歷程。研究資料分析的結果如下: 受訪個案認知功能的缺損對半結構問題的理解有困難,語言表達比較表淺。家長和專業人員對於個案的決策參與比較保留,學員的身心障礙與特教資格、未來生涯規劃與轉銜安置都是家人和專業人員共同決定,嚴重情緒障礙學生參與自我決策有限。 受訪家庭社會經濟不利的比例偏高,家庭的保護功能較弱。專業人員與家長對問題的看法不同,家長對於專業服務的運作與決策參與比較被動,在缺乏準備下進行決策。 「特教醫療化」的現象明顯,教育專業人員依賴醫療診斷,忽略這類學生的病程與其他障礙不同,缺乏針對情障學生的特殊性設計教學。 嚴重情緒障礙的特殊性需要結合各體系的專業共同合作,目前專業合作難以跳脫醫療模式,各專業對於家庭的服務又各行其道,缺乏整合的多元服務。 受訪者覺得又一村的教育功能比較不足,老師缺乏特教訓練,現行課程比較鬆散,缺乏依學生特質規劃個別教學,對學生的轉銜計畫偏重環保就業訓練,未能整合各專業服務。 作者認為又一村的服務架構將嚴重情緒障礙者隔離教育的作法,對於部分嚴重情緒障學生確有需要,但是教育階段結束後的轉銜規劃比較侷限缺乏與其他專業的連結,不利功能較好的學生,日後需要加強專業的整合與連結,強化轉銜服務才能提升整體服務成效,吸引有需要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