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全盲學生參與適應體育之研究(2009) 鍾佳玟; Chia-Wen Chung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探討兩位國中全盲學生(化名小傑、小文)參與適應體育之情形,以及教師(化名劉師)實施適應體育教學時,如何根據全盲學生的特殊需求進行教學與調整。 經過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從「基本動作能力」、「體適能」、「移動性能力」、「平衡能力」、「操作性能力」等五部分,撰述小文與小傑參與適應體育的學習情形以及教師的教學與調整,最後撰述本研究適應體育教學的特色。研究結果與發現:(一)基本動作能力部分,分為下肢、上肢、擴胸、腰部以及緩和運動。劉師教學時能夠使用身體引導、將動作加以描述與形容,教導學生使用視覺想像學習法並重複練習,並藉由擔任小老師等方法來提升基本動作的熟悉度。(二)體適能部分,藉由階梯有氧、輕快踏步以及踏併步提升全盲學生的心肺耐力,劉師教學時利用音樂的節奏讓學生感受快與慢並估計學生的運動量。(三)移動性能力部分,分為跳躍運動、跑步、兔子舞及兩人三腳等四項活動,劉師教學時能夠營造安全的環境、使用四種方式教導學生判斷終點,以及使用身體引導及觸覺模式教導兔子舞、助跑等動作。(四)平衡能力包括蹲馬步以及單腳站立,劉師教學時會使用身體引導的方式教導學生。(五)操作性能力包括聽聲音滾球以及傳球接力,劉師能夠善用具體物幫助學生建立抽象概念。(六)撰述本研究適應體育教學的特色。 最後,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相關實務工作之參考。Item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實施適應體育現況與專業需求之研究(2015) 王東翔; Wang, Tung-Hsia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實施適應體育與專業需求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實施現況與專業需求的差異,以及實施現況與專業需求之間的相關與預測情形。採用自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實施適應體育現況與專業需求之研究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27所公立特殊教育學校之正式教師,共發問卷238分,有效問卷224分,整體可用率為94.1%。所收問卷之數據資料,以SPSS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 壹、教師實施適應體育現況在教學設計與調整、目標擬定與教學評量、行政制度與支持層面均屬中高程度表現;在專業知能與團隊合作層面屬於中程度表現。 貳、教師適應體育專業需求在教學設計與調整、目標擬定與教學評量、行政制度與支持、專業知能與團隊合作等層面均屬中高程度需求。 參、教師實施適應體育現況,因「性別」、「教育背景」、「適應體育專業背景」、「教師本身運動習慣」等背景變項不同,而在部分實施現況層面有顯著差異。 肆、教師之適應體育專業需求情形,因「適應體育專業背景」之背景變項不同,而在部分專業需求層面有顯著差異。 伍、整體專業需求層面與教學設計與調整、目標擬訂與教學評量等兩項現況層面間,呈現正相關。 陸、教學設計與調整之專業需求層面與教學設計與調整、行政制度與支持、目標擬訂與教學評量等三項現況層面間,呈現正相關。 柒、目標擬訂與教學評量之專業需求層面與教學設計與調整、行政制度與支持等兩項現況層面間,呈現正相關。 捌、專業知能與團隊合作之專業需求層面與教學設計與調整、目標擬訂與教學評量等兩項現況層面間,呈現正相關。 玖、行政制度與支持之專業需求層面與目標擬訂與教學評量、教學設計與調整之現況層面、專業知能與團隊合作等三項現況層面間,呈現正相關。 拾、教師實施適應體育現況對適應體育專業需求,部分具有預測力;整體而言,教學設計與調整層面相較於其他實施現況層面,具有較高的預測力。Item 以系統性回顧暨內容分析我國近代適應體育之發展趨勢:自1996年至2016年為例(2018) 吳信緻; Wu, Hsin-Chih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適應體育學術研究的發展歷程。教育部自1993年起推動「發展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迄今,過程中伴隨ㄧ系列的教改浪潮後,乘載推展我國適應體育冀望的學術方舟,就此啟程。適應體育之概念導入台灣近二十餘年,相關法案、政策、計畫、方案及研究等推行皆有所作為,但其概念卻仍未被社會大眾所熟知,進而落實於社會。因此本文分析1996 至2016年間臺灣深具學術研究發展價值之適應體育學術文章,透過系統性文獻回顧法(systematic review)及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將適應體育學術研究作更有效地分析歸納。研究者經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授權之電子學術資料庫「CEPS中文期刊資料庫(華藝線上圖書館)、HyRead台灣全文資料庫、國家圖書館期刊文、Scopus、EBSCO、ProQuest」進行索引及篩選,以國內研究為例,本研究以體育課、體適能、適應體育、特殊體育、身心障礙、特殊需求、身體活動、動作行為、動作技能、動作技巧及運動介入作為關鍵字,進行搜尋,並以收錄於TSSCI之學術期刊文章為主要分析;國外研究以台灣適應體育相關學術研究工作者之姓名,進行搜尋,並以探討台灣適應體育發展為主之學術研究為主要分析,以系統性回顧分層篩選後收錄國內發表27篇及國外發表82篇,共計109篇,文獻分析採內容分析法對研究年代、出版刊物類型、研究議題、研究類型統計及對象類別進行編碼及分析,以瞭解學術研究的發展方向。結果發現:一、國內外適應體育論文從2008-2016年間量產年平均10篇的產出,產能相較1996-2008年間明顯大幅提升;二、國內學術環境對於探討適應體育相關議題仍相對保守,偏向以單一領域進行探究,以體育類刊物為主流,反觀國外學術環境則同時共存單一領域及跨專業領域之多元探究,單一領域以心理學刊物為主;三、國內研究議題以探究「適應體育實施現況或需求調查」的9篇占多數,次之探究「方案效果」的7篇,反觀國外研究議題以探討身心障礙學生「動作能力」的53篇為主流議題,次之為探究「方案效果」的19篇;四、研究類型以實驗性研究的56篇與描述性研究的33篇為主;五、對象類別則以發展性協調障礙類的30篇、智能障礙類的20篇、自閉症及情緒障礙研究各19篇的研究為前三大障礙類;研究對象分佈主要聚焦於國小及國中端之身心障礙學生。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我國適應體育研究工作者可藉由對不同適應體育議題的涉略,以及對多樣化的障礙類別與不同年齡層研究的深化與開拓,深耕量化及實證研究之餘,以質性研究探討相關細節作為輔助,藉此提高我國適應體育學術研究的層次及質量,進而達到理論與實務的相互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