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一起向前行—以個別化正向行為支持增進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適應之研究
    (2024) 彭懷萱; Peng, Huai-Xuan
    本研究以特殊教育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為架構,採協同行動研究法,學校團隊透過計劃、行動、觀察、反思、調整、再行動的動態歷程,一名國中七年級普通班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為個案,期待改善個案在學校所面臨的適應困難,並促進個案在學習和行為有更好地表現。首先在初級支持服務下,研究者和協同研究者共同檢視個案已經獲得到的支持,以及仍然持續存在的困難,依照學習適應、同儕互動、師生關係、常規適應、自我適應向度,彙整出個案在學校適應中需要額外協助。接著聚焦學校團隊欲改變個案的行為問題,透過行為功能評量進行分析,使用互競行為路徑圖來規劃應對策略和訂定階段性目標,並擬出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然後召集個案之班級導師、特殊教育教師,還有國文科、英文科、數學科、表演藝術科教師組成團隊,透過團隊分工和合作,提供個別化的正向行為介入,有效減少個案的問題行為,提升學生整體適應表現。 研究結果顯示,對身心障礙學生提供連續性支持服務,包括:一、檢視初級支持服務的成效和需求;二、使用行為功能評量分析行為問題;三、循序漸進執行行為功能介入方案。而普特教師確實且穩定執行介入策略,包括:一、研擬易理解和易操作的策略;二、追蹤行為數據並視情況調整;三、涵容行為的變化並持續觀察。學校以個案為中心建立跨專業團隊合作,充分地提供服務並滿足個案的需求,包括:一、定期召開團隊會議促進彼此溝通;二、設定明確合理的目標並各司其職;三、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心理支持。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從實務現場和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未來推動特殊教育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之參考。
  • Item
    台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
    (2003) 施清嵐
    本研究以了解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背景、學校背景、學校適應狀況及支持系統以及任教自閉症學生教師及家長之困擾為目的。 研究方法是透過問卷調查為主,並輔以訪談的方式。主要用以蒐集資料的工具包括自編之「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調查問卷」,分為「教師填」及「家長填」兩種問卷,及「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訪談大綱」作為訪談教師及家長用。 研究者首先以座談會的方式,了解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目前的學校適應狀況,作為架構問卷的參考之一。其次,問卷調查對象為九十一學年度北市公私立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的教師及家長。樣本數為教師及家長各22人,回收「教師填」的問卷21份,回收率95﹪;回收「家長填」的問卷17份,回收率81﹪。本研究結果呈現以教師填問卷為主,家長填問卷為輔。最後,選取4位個案的教師及家長作半結構式訪談。 綜合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學生背景:學生較突出的表現包括記憶、空間、音樂、繪畫、計算、電腦等。特殊行為出現最多的有固執、不斷重複的行為及表達喜歡的行為。 二、學校背景:任教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的導師,超過七成為特殊教育合格教師。且教師大多能參與進修與研習。目前學生所上的學程以家事與服務最多。職場實習以服務最多。 三、學校適應狀況:教師認為學校適應差的為語言表達、人際互動、學習表現及職場實習;學校適應較好的為語言理解、常規適應及整體適應。家長認為學校適應差的為人際互動、特殊行為的影響,其餘皆屬學校適應好。 四、支持系統:教師認為學校在十項支持中提供了九項。但家長認為學校在調整教材教法、作業及評量、IEP內容符合需求這三項沒有提供。教師認為職場實習只提供四項支持中的一項。教師及家長都認為在家長支持的部分,五項皆有提供。 五、教師及家長的困擾:在問卷調查的部分,約七成以上教師及家長都只有偶爾的困擾。訪談發現教師與家長比較困擾的是學生的職場實習與就業、課程及教學很難符合需求、情緒問題、工作量大以及不了解學校的處理。另外,也有家長了解無法改變體制,因此要求較低、沒有困擾。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教育行政單位、學校、實習職場、家長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新移民子女資優生學校適應問題之研究
    (2009) 黃彥融; Yan-Rong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移民子女資優生的學校適應問題。首先,以普查方式調查臺北縣、臺北市及桃園縣內67所設有資優班國民小學之新移民子女就讀資優班情況。其次,針對54名新移民子女資優生及透過配對選取54名同性別、同年齡之一般家庭資優生為研究對象,以研究者自編之「我的學校適應」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最後,以立意取樣選出新移民子女資優生個案及其資優班教師各4名進行深度訪談。量表及問卷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式進行統計考驗,訪談結果則進行內容分析處理。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臺北縣、臺北市及桃園縣內新移民子女資優生,以就讀一般智能資優班人數最多,且女性多於男性;家庭背景多為母親外國籍、父親本國籍的組合;家庭社經地位平均分配在三個不同階層的社經地位。 二、新移民子女資優生於問卷中的學習方面、同儕互動、師生關係、行為規範、自我概念的五個分量表及整體總分得分皆顯著低於一般家庭資優生。 三、新移民子女資優生不因其性別、就讀資優班類型、家庭文化背景及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學校適應上的差異;且於訪談中發現新移民子女資優生在學校適應方面最需要被關懷的問題為同儕互動不佳與負向價值觀。 根據研究結果與限制,就教育行政機關、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十二年就學安置之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2012) 鄭麗蘭; Lee-Lan Cheng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高中職十二年就學安置之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情形,並探討不同變項的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的差異情形。 研究採用量表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首先請學生先填寫『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量表』,並蒐集老師及學生對於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的相關看法。資料蒐集對象為新北市高中職十二年就學安置之學習障礙學生,有效問卷共130份,訪談教師和學生人數共16位。 根據量表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 研究結論是學習障礙學生之適應情形較佳的題項分別為「遵守班規」、「喜歡上藝能科目」、「敬師」、及「合群」;而學習障礙學生皆表示較感困難的是「學業」。 二、 研究結論是其學校適應之表現並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 三、 研究結論是其學校適應之表現並不因在學校時間長短而有所差異。 四、研究結論是其學校適應之表現是有顯著差異,且就讀私立高職學習障礙學生在學校適應之表現,顯著高於就讀公立高職學習障礙學生。 五、 研究結論是學生學校適應之表現並不因修習不同學程而有所差異。 六、 訪談結果: (一) 學習障礙學生:普遍表示較能適應國中資源班的教學模式;在升學的選擇大都聽從親人意見或依自己的興趣;認為自己的個性與情緒自我控制上表現的都很平穩且與老師同儕間的相處很融洽;在學習的過程中,確實感到學科能力上的不足;能瞭解學校提供成績評量調整與補救教學等協助。 (二) 學習障礙學生之教師:多數認為在教學或班級經營上,並不會造成困擾,但如能有一對一人力的協助與輔導會更好;學校行政在成績評量上給予很多的彈性與權限;學生的情緒控制平穩且與師生同儕互動上尚可;成績雖不盡理想,但重視態度;認為該班導師應具備主動積極關懷的特質;贊同學生融合於普通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