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他們為什麼不上學?國中學生拒學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012) 謝佳真; Chia-Chen Hs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拒學學生的拒學歷程及其影響因素,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法,深入探究三名長期拒學學生,其拒學歷程,以及拒學過程中,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資料蒐集為期約7個月,透過半結構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式,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 三位研究參與者拒學發展歷程可分為「潛伏」、「前兆」、「初期拒學」、「慢性化/惡化」等四個階段,從「前兆」的出現到「慢性化/惡化」階段,家庭與學校不斷的提供調整、協助與輔導,以因應其拒學情形,並努力讓學生踏上返校之路。 二、 整個拒學歷程中,以「拒學」的發生為切分點,形成拒學前與拒學後,不同的生態互動與變化: (一) 拒學前,從資料分析中發現三位學生均有其能力及特質上的弱勢,家庭及學校是否能覺察並因應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此時家庭與學校均能維持正常運作功能,並均與個體有直接聯結。 (二) 拒學後,個體受「不上學產生的罪惡感」、「沈迷事物」以及「作息不正常」纏繞,躲在家中不再上學,家庭成為唯一直接協助個體的資源,學校與其他資源必須與家庭共同合作,同時幫助與增能家庭,才能使個體步上復學之路。 最後,本研究基於研究發現、討論與限制,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生病!我也要去上學!」以生態系統理論談討臺北市自閉症學園方案
    (2017) 劉昀青; Liu, Yun-Ching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透過深度訪談一位參與臺北市自閉症學園方案之自閉症學生以及五位重要她人,訪談資料經整理後藉由生態系統理論模式來呈現出此方案的運作模式與影響,歸納出這位學生一路的求學歷程及參與方案前後的樣貌。   個案在一般學校的班級中因社會技巧能力弱,與同儕互動的品質不佳,求學歷程當中受挫經驗多,而在學校環境中老師較難提供立即的協助,長時間下來在學校的生活適應以及學習都充滿挫折,造成適應上的困難。每當在學校受挫時,身為母親只能不斷替孩子轉換環境,希望可以找到最適合的環境,但不斷變換的環境卻使孩子要面對更大的變動,難以穩定的學習同儕相處技巧與生活技能,造成在學校適應上的困難,此時學園方案讓個案有了不一樣的選擇,也開啟新的學習環境。 一、學園環境規模小,師生比高,課程及作息以個別需求彈性調整   學園的學生人數僅五至六位,老師編置三人,如此的師生比使得學生在園內較容易獲得即時的協助與引導,而學園的課程依據學生的興趣及優勢能力開設,作息時間也依不同需求有不同的安排。 二、學園氣氛正向彈性,以發展學生優勢為目標   學園以發覺學生的優勢能力支持鼓勵,以修復挫折經驗為主,建立學生自信心,增強對環境調適能力。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小型的學習團體模式有助於自閉症學生的適應情形,而自閉症學生若能獲得較高的關注以及即時的協助,對於社會技巧的練習會有所幫助。最後提出研究過程中的反思期許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