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戰爭與女性 ──影視教材《蘆葦之歌》運用於素養教學(2023) 李郁萱; LEE, Yu-Hsuan「慰安婦」議題為戰爭女性人權當中殘酷的一頁,本研究嘗試在國中素養課程中融入影視教材,提升學生對於「慰安婦」甚至於人權議題的關注,進而延展到學生對於自身人生的體悟。《蘆葦之歌》為吳秀菁導演基於其「療癒哲學」拍攝的紀錄片,重點不在於控訴臺籍慰安婦經歷的種種苦痛,向日本政府要求道歉與賠償亦在其次,而在於關切受到傷害的「慰安婦」如何治療內心的傷痛、走上與自我和解的道路。本研究藉由檢視「慰安婦」成因,分析臺灣、中國、韓國的「慰安婦」相關影視作品,以了解亞洲地區對於「慰安婦」議題展現態度的不同之處與其構成原因,與《蘆葦之歌》的敘事風格加以比較,並透過本紀錄片設計課程教案,研究結果也證實運用影視教材,能有效加強學生對於特定議題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展現出解讀史料、整合資訊的能力,強化他們對於其他議題的關注,符應108課綱要求的素養精神。Item 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2012) 黃靖涵人權教育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若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達到對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史之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只透過歷史教科書的單一教材講述,顯然不足。而教師運用影視教材輔助歷史教學,則是值得參考的教材教法。 筆者提供高中歷史教師若干關於「白色恐怖」史事的影視教學資源與教學輔助資料,為從事歷史教學活動時之參考。再者,選擇討論與比較《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這兩部電影。這兩部皆是頗為符合所謂「中之實」的歷史劇情片,大部分呈現了白色恐怖時期人物的思想和生命、白色恐怖時代中的情境與時代變遷中的普遍趨勢,且劇情的鋪陳、配樂與場景氣氛營造具有渲染力,透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來引導,則學生可理解所謂的「中之實」。 這兩部同樣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電影,在影視書寫與敘事手法相異。《超級大國民》頗為符合白色恐怖受難者與家屬的口述歷史,又與發現六張犁公墓的史實互相呼應,電影配樂與演員演技的鋪陳,易激發觀者的反思,渲染力十足的寫實手法,更能觸發學生重視與反思人權教育的義涵。 《天公金》則以較直接的手法,讓男主角直白地述說「白色恐怖」時期的冤案與其家庭所受的苦難,並讓男女主角分別站在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兩方,辯論責任歸屬的問題,直接批判威權體制。但片中良心發現的加害者、特務人員,似乎是一個不符合現實的理想化形象。 另外,兩片皆討論了白色恐怖時期的威權政府利用法條侵害人權的史實。雖然法條的細節與史實有些許出入。然而,仍可顯現威權政府的恣意立法、行政、以軍法審判一般民眾,造成層出不窮的不當審判之政治案件。 最後,將這兩部電影作為為影視教材,透過一連串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學習台灣史課程中的「白色恐怖」,能理解並思考其不同的歷史書寫方式。從學習單的學生回饋可得知,運用影視教材進行歷史教學活動,確實能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的教學目標。Item 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與人權議題的教學運用-以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為例(2016) 蔡佩襄; Tsai, Pei-Shiang人權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每一個人對人權概念的理解與實踐,從而為維護、爭取基本人權而努力,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藉由時事題材、介紹人權鬥士的事跡來進行。本文以《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在國中歷史課中進行人權議題教學,透過翁山蘇姬領導緬甸人民向軍政府爭取民主的歷程,讓學生明瞭人類為保障其基本尊嚴、權利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非暴力抗爭」理念在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性。筆者先分析導演盧‧貝松的電影敘事風格,再將電影與文本互證,了解電影書寫這段歷史的真實與虛構。最後以此電影設計影視教學教案,得出的研究結果為學生對於翁山蘇姬與緬甸民主運動有更多的認識,且能夠接受以和平、非暴力抗爭的方式從事社會改革,並肯定民主制度是保障人權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