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余陳月瑛的從政生涯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
    (2021) 陳品伶; Chen, Pin-Ling
    余陳月瑛是高雄黑派的接班人,亦是臺灣第一位女縣長。其在臺灣政壇活躍三十餘年,期間以無黨籍身分連任四屆省議員後,成為全省首位民選女縣長,隨後又以民進黨黨員連任,開啟高雄縣首次政黨輪替,被譽為「臺灣鐵娘子」、「高雄媽祖婆」,在高雄縣締造紮實的群眾基礎與深遠的影響力,為民進黨勢力進入南部奠下重要的基礎;是民進黨早期女性參政人物典範,象徵著一個時代女性參政者之縮影。本文旨在從余陳月瑛的政治生涯探究其對戰後臺灣民主發展之作用。1963年余陳步入政壇後成為推動民主政治運行的力量之一。在其省議員生涯中,與黨外人士聯合質詢,形成議會內「黨外十三人」的勢力,維繫著余家在高雄縣政壇之地位,為日後黨外勢力進入南臺灣奠基。在余登發案爆發時,與黨外陣營密切合作,成為橋頭遊行發動的關鍵人物,亦是余家政治命脈與高雄黨外勢力得以續存的關鍵。隨後受黨外徵召參選高雄縣縣長選舉,任內實踐「以民為主」的施政理念,政績受高雄縣民肯定,使余家班成為其時臺灣廣為人知的政治家族,亦為1990年代民進黨在南部的重要執政象徵。
  • Item
    臺灣戰後的女性參政研究──以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和臺灣省議會為中心
    (2014) 賴信真; Lai Hsin Chen
    為了瞭解臺灣戰後女性參政的實踐歷程,本論文以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和臺灣省議會為中心,研究1951-1998年十二屆省議會,58位女性省議員參政的性別特質,探討黨國體制和父權體制對女性參政影響,重現女性參政實力在兩權夾縫曲折中成長自立,解釋女性參政權與其他女性權益關連,以期建立一個新視野的臺灣女性參政史。 本論文發現婦女保障名額在1950-1960年鼓勵女性參政,但1960年代國民黨以「提名─同額競選」抑制第三屆女性自立參政的可能性後,婦女保障名額從保障女性轉換成保障男性,直到1970年代民主運動帶動黨外女性省議員參選,衝擊第七屆選舉並提昇女性參政以後,1980年代國民黨籍地方派系女性省議員也以違紀參選突圍,提昇女性省議員當選率。由此脈絡可知早在第二屆省議會選舉後,女性省議員就有擺脫婦女保障名額的企圖,但無奈黨國體制加強控制壓抑女性自主參政的傾向。同時,在父權思維下,社會觀感慣例忽視女性參政主體性,尤其本論文發現近六成靠實力當選的事實,被一致弱化為女性參選需依賴婦女保障名額的印象,以此鄙視女性省議員或女性參政不具競爭實力。 58位女性省議員以本省籍和國民黨籍居多數,平均以45.9歲高齡就職,普遍出身性別平等教育的家庭,多數具有不服輸的鐵娘子悍性(反傳統溫柔賢淑的社會認同),必須完成母職或者母職和民代職兼具,才能獲得丈夫和家庭成員支持參政,這些都是女性參政特殊的性別議題。她們認為自己不僅為描述性代表,也是實質性代表,認同作為女性省議員,對於女性議題積極關注,在省議會的女性議題相關提案質詢,多有表現,並站在女性立場發聲,應證了做為婦女代表的女性省議員參與政治資源分配,的確能提昇女性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