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
    (2012) 黃靖涵
    人權教育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若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達到對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史之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只透過歷史教科書的單一教材講述,顯然不足。而教師運用影視教材輔助歷史教學,則是值得參考的教材教法。 筆者提供高中歷史教師若干關於「白色恐怖」史事的影視教學資源與教學輔助資料,為從事歷史教學活動時之參考。再者,選擇討論與比較《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這兩部電影。這兩部皆是頗為符合所謂「中之實」的歷史劇情片,大部分呈現了白色恐怖時期人物的思想和生命、白色恐怖時代中的情境與時代變遷中的普遍趨勢,且劇情的鋪陳、配樂與場景氣氛營造具有渲染力,透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來引導,則學生可理解所謂的「中之實」。 這兩部同樣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電影,在影視書寫與敘事手法相異。《超級大國民》頗為符合白色恐怖受難者與家屬的口述歷史,又與發現六張犁公墓的史實互相呼應,電影配樂與演員演技的鋪陳,易激發觀者的反思,渲染力十足的寫實手法,更能觸發學生重視與反思人權教育的義涵。 《天公金》則以較直接的手法,讓男主角直白地述說「白色恐怖」時期的冤案與其家庭所受的苦難,並讓男女主角分別站在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兩方,辯論責任歸屬的問題,直接批判威權體制。但片中良心發現的加害者、特務人員,似乎是一個不符合現實的理想化形象。 另外,兩片皆討論了白色恐怖時期的威權政府利用法條侵害人權的史實。雖然法條的細節與史實有些許出入。然而,仍可顯現威權政府的恣意立法、行政、以軍法審判一般民眾,造成層出不窮的不當審判之政治案件。 最後,將這兩部電影作為為影視教材,透過一連串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學習台灣史課程中的「白色恐怖」,能理解並思考其不同的歷史書寫方式。從學習單的學生回饋可得知,運用影視教材進行歷史教學活動,確實能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的教學目標。
  • Item
    影視教學與國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
    (2012) 廖羽晨
    本研究將電影視為歷史文本,融入歷史教學以檢視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筆者運用影視史學分析《愛在波蘭戰火時》的電影再現,藉由影片中的重要議題,規畫影視教學活動課程與教學評量,引導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研究方法採質化研究中的紮根理論,強調在教學歷程中收集資料、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 研究可知:影視教學能夠引導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開展,透過學習單寫作、討論的過程,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表現出高層次的歷史思維能力,提升學習成效。
  • Item
    影視教材在臺灣史教學的運用:以紀錄片《牽阮的手》為中心
    (2016) 洪筱婷
    本論文探究如何在歷史課堂應用大眾史學與影視史學的概念,以影視文本結合教科書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透過生活經驗對歷史課程產生連結與同情的理解,使學生不僅在學校接觸歷史,還能將興趣帶入日常生活之中。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文以紀錄片《牽阮的手》作為臺灣史民主化歷程教學的教材,藉此探討:一、臺灣紀錄片的發展脈絡與臺灣政治本土化、自由化之間的關聯,以及《牽阮的手》拍攝背景。二、導演拍攝《牽阮的手》的心路歷程,包含由公共電視委託創作的背景與導演理念。三、分析《牽阮的手》的敘事結構,理解導演如何以採訪對象的口述歷史與多元影像文本作為素材,透過大眾史觀描繪近代臺灣民主化社會建構過程。四、以教學實例探討國中生在觀看個人生命史文本論述後,是否能理解歷史視角的多元性,從而激發其歷史思維 能力。 本研究以高雄市工業區國中生作為樣本,結果呈現:一、透過影視文本的觀看,學生能對他人經歷感同身受,並對過往歷史記述產生興趣與同理心。二、國中學生在解讀影像訊息時,仍會產生謬誤,需教師細心引導。三、教學時數不足,教學者難以利用多方立場資料與文本,引導學生進一步磨練歷史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