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布魯納(Jerome S.Bruner)「發現學習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戰後初期與二二八事件」單元為例(2013) 鄒婷婷本研究嘗試將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的教育理念於國中歷史課堂上實踐。該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與探究問題,進而發現知識,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從事「發現學習」教學活動時,需配合學生的認知表徵階段進行教材設計,才能有效的協助學生「從發現中學習」,筆者以任教學校的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並將其分為三組,讓學生在「發現學習」教學活動中,分別探究「文字」、「圖表」與「影視」等三種不同類型的歷史資料,藉此瞭解學生對不同類型歷史資料的學習狀況。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及行動研究法來進行研究。本研究發現: 一、「發現學習」教學活動中,圖表與影視資料組對教材的理解狀況較佳 二、「發現學習」教學活動中,圖表與影視資料組對教材的學習興趣較高 三、「發現學習」教學活動後,圖表與影視資料組的整體學習成就較高 四、探究歷史資料的過程中,國中生「歷史解釋能力」仍極薄弱 研究結果顯示國中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雖已達到布魯納定義的符號表徵階段,但對教材的抽象思維能力亟待加強,學生進行抽象思考時,教師若能提供具體的教材(如圖片或影像)供學生觀察,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及思考。而在探究歷史資料方面,學生不論是在因果關係的推論或是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上都遭遇到較大的學習困難,顯示國中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仍極薄弱,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要循序漸進。Item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2010) 吳嘉琪本論文擬透過實證研究,探討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表現--對歷史的認知,以及歷史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歷史學習。然而,歷史思維的內涵,包括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歷史學科概念;為免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研究重點主要置於「歷史理解」的思維能力,冀望透過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瞭解學生具備「歷史理解」的能力程度如何,以作為筆者日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成效之依據。教師唯有瞭解學生的歷史理解情形,才能確實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及時發現並澄清學生對歷史的誤解。 配合研究旨意,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綜合教學法來進行實證研究。文獻分析的部分,即參考國內歷史思維的相關文本資料。實證研究部分,參考我國九年一貫課程之分段能力指標、英美國家課程標準(綱要)的內涵,以及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並援引新版布魯姆認知目標中的「瞭解」認知歷程作為教學之參考,以97學年度國一南一版社會教材單元三:「鄭氏治臺時期」為教學範疇,來擬定「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進而以此教學目標作為課程規劃、實施與教學評量之根據。教學方法部分,運用直觀教學、問題探究以及講述等方式來進行,配合相關學習活動單的設計,將鄭氏治臺相關資料作一轉化及編寫,以「資料」配合「問題」的形式,擬定關乎歷史人物行動的動機等課題,冀由學生的回應來檢視他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有無困難之處,並從中瞭解學生歷史理解的程度與其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