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臺灣原住民族教材研究(1952---2007)
    (2009) 張順妹; CHANG SHUN MEI
    自50年代以來臺灣國(初)中所實施的歷史教育,由於當時受到國家基本國策的規範, 常以「中國」或「漢族」的史觀來編寫歷史教科書的教材,並且將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放 在中國史或漢人開發臺灣歷史的邊陲。即使80年代的臺灣已邁入民主化、本土化的社會, 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教材中所編入的原住民族歷史知識,選用的論述方式往往忽略了原住 民族的觀點和立場,容易造成一般學子對於原住民族產生誤解與刻板印象。 本研究探討國(初)中歷史教科書(1952-2007)中有關原住民族教材的內涵,主要針對教科書中原住民族教材進行整理與分析,試圖瞭解歷史教科書中原住民族教材「質」與「量」的呈現。首先,探討「原住民族」相關歷史知識的資料論述與圖表分佈,探討重點為教材涵量與撰寫觀點等。再則,探討原住民族相關的歷史文獻,除可參考原住民族的相關研究外,同時瞭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與社會,以此做為分析或批判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規準。國(初)中的歷史教科書中原住民族教材的演變過程,由「國編版時期」至「認識臺灣(歷史篇)」,這是原住民族教材「從無到有」的關鍵期,形成現在之「社會學習領域(臺灣史)」之課程綱要因脫胎於此,因此,歷史教科書中原住民族教材的相關知識乃能以一定分量呈現於各歷史分期中。 從研究結果顯示,有關歷史教科書中原住民族教材的歷史知識與圖表分佈資料「量」的部分來看是單薄的,如歷史知識在「國編版時期」占0.3%、「認識臺灣(歷史篇)」占9.44%、「 社會學習領域(臺灣史)」占12.31%,且偏重於傳統文化的描述,撰寫方式習慣以蜻蜓點水式呈現,概略分落於各分期中,難有脈絡可尋。在圖表方面,「國編版時期」無任何資料、「認識臺灣(歷史篇)」占14.19%、「 社會學習領域(臺灣史)」占13%,呈現方式偏重於傳統文物、慶典等,給予人僅限於傳統與原始的印象。從「質」的方面觀察,編寫觀點是以「漢族」開發臺灣的史觀,呈現較多是原住民族被教化、綏服的歷程,鮮少見到原住民族在臺灣史上奮鬥的事蹟與貢獻。 臺灣的教育政策,受到基本國策的規範,雖然教材的編寫有一定的標準,但企盼在教材內涵中能有原住民族保家衛族的英勇事蹟,圖片資料的呈現除了文化慶典外,能夠更進一步呈現社會生活變遷的真實脈絡。在教學現場上的教師能秉持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實施教學活動,除能夠讓一般學子對臺灣原住民族有正確的認識外,同時,原住民族的學子也能從歷史教科書中尋得定位自己的價值與重要地位。
  • Item
    高中歷史敎科書中美術史教材之研究─以1960年代台灣現代繪畫運動為中心
    (2007) 楊維琳
    將訪談的經驗與建構的理論作彙整,以1960年代台灣「現代繪畫運動」為例,試作一單元的美術史教材,統稱「實驗教材」。,以高一上學期已經學習95暫綱「翰林版」學生,分2種群組,一為普通班,一為特殊班,藉此了解高一學生在無教師施教前,自行閱讀試擬教材的理解情況。 研究發現「實驗教材」在「課文」論述的部分滿意度達7成,而「圖版」選用成效滿意度也高達7成。其中對「課文的理解」、與「美術風格的感受」部分,滿意度都高達77%以上,而「圖像意義理解」滿意度更高達83.33%,由此可見,依據理想架構所設計的「實驗教材」對學生而言普遍是滿意的,依此作為將來從事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美術史」教材編寫者之參考,以改善過去教材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