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北宋州郡知州構成研究
    (2023) 周軒宇; Chou, Hsuan-Yu
    本論文從三個角度(籍貫、出身、文武)探討北宋(960-1127)州郡知州的構成,分析三大問題:第一,不同時期的州郡知州籍貫南方者、籍貫北方者數量的變化。第二,不同時期的州郡知州出身類別(科舉進士、科舉諸科、恩蔭、其他)數量的變化。第三,不同時期的州郡知州文官、武官數量的變化。在州郡知州籍貫之變化方面,在全國州郡,圖表符合學界對北宋北方人、南方人任官比例消長的觀察。在諸路州郡,永興軍路、秦鳳路北方人武官的數量超越南方人。在州郡知州出身類別之變化方面,關於科舉出身知州,在全國州郡,圖表與學界認為科舉出身官員多擔任中高層官職(知州)的論點相似;在永興軍路州郡,永興軍路與內地諸路相比有更多武官知州,科舉出身文官知州便相對較少。關於恩蔭出身知州,在全國州郡,恩蔭出身官員大部分終生擔任州縣基層官職,圖表中恩蔭出身知州占比較低是合理的;在永興軍路州郡,永興軍路是宋夏衝突的前線,朝廷任命許多武官知州,武官知州利用恩蔭使子孫獲得官職。關於其他出身知州,在全國州郡,其他出身知州在北宋初年佔比高,其他出身大多是軍員轉補,北宋中後期科舉學校的重要性增加。在州郡知州文官與武官之變化方面,在全國州郡,CBDB並沒有完整收錄《宋代郡守通考》的知州資料。關於北方邊疆武官知州,永興軍路州郡武官知州被任免的原因主要是軍事需求。關於西南地區武官知州,西南地區武官知州被任免的理由是為了應對當地少數民族。
  • Item
    從宋初武廟配享看五代高層武官的實際表現
    (2021) 張庭瑀; Chang, Ting-Yu
    本文旨在藉由宋初武廟配享事件,重新評估五代高層武官的實際表現。北宋建隆四年(963),宋太祖派遣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知制誥高錫選取「功業始終無瑕者」配享武廟。有別於武人是五代亂源的印象,五代三位高層武官葛從周、周德威與符存審被選為武廟典範,可見宋初統治階層頗為肯定五代武人的表現。五代三位入祀者是宋太祖與文官眼中才德兼備的「功業始終無瑕者」,他們既是功業輝煌的開國功臣,也是智勇雙全的一代戰將,最重要的是他們傑出的品德表現,正好符合宋初時勢所需,因而入祀武廟成為武官的榜樣。 才德兼備的葛從周、周德威與符存審,並非五代高層武官的特例。根據《舊五代史》310位高層武官事蹟的統計結果,五代高層武官在功業、吏治與忠節都有不錯的表現,而且五代各朝的高層武官在吏治和忠節的表現大都是好多於壞。可見五代武人並不盡是驕兵悍將、豺狼治民,也有部分武人盡忠數朝、治民有成,這些才德兼備、才兼文武的高層武官,穩定推動五代中央與地方的發展,對唐宋之際統治之穩定有不可忽視的貢獻。由此可知,五代夾處於唐宋之間,並不是亂世橫生的黑暗期,而是從唐末戰亂逐漸走向宋代治世的調整期。如同王賡武指出五代君主在權力結構的調整,奠定了宋代統一的基礎,同樣地五代高層武官對地方的貢獻與建設,以及對武德的凝聚與傳承,也奠定了宋代治世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