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在高中歷史教學上的實踐-以「1960年代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的單元教學為例
    (2011) 雷秀萍; Lei Hsiu-Ping
    建構主義一反西方傳統知識論對獲取知識的定義,認為知識不是絕對客觀存在的真理,而是學習者以原有的概念架構、先備知識為基礎,透過與外界相互作用中主動建構而來,因此教學必須回歸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主體性,去思考「學生如何習得知識、甚至建構知識、達到意義的學習?」,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自我探究能力,如此才能回到教育的本質,讓學生的潛能性向得以發揮;英美近二十年來的歷史教育改革浪潮,不論是教學目標、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學評量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革,他們一方面從歷史知識的本質來重新定義歷史教育的內涵,去思考「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科到底能帶給學生什麼?」,以尋回學習歷史的意義,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知識建構與歷史思維能力是一體兩面的,反映了哲學心理學與史學研究典範的轉移,有著兩兩相呼應的效果,也是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所應具備的能力。因此,筆者針對建構主義進行理論探討,從中導引至教育層面,並參酌英美與台灣歷史教育改革的脈動,發展建構主義的歷史教學目標;並以現行(95暫綱)高中歷史教科書第四冊-「1960年代的美國政治與社會」之單元進行教材教法設計,以台北縣立樹林高中高二社會組班級504作為研究對象,藉由「主題探究與合作學習」、「發表教學法」與「多媒體教學法」三方面來教學,並以「紙筆測驗的前測與後測」、「課室觀察與晤談」與「評定量表」來評量,對於學生的學習反應,已獲初步結論,同時針對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在歷史課堂上實踐的得失利弊,也誠懇地提出數點建議,以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的參考。 一、結論 1.建構式歷史教學有助於學生認識歷史學科的特性,進而理解學習歷史的 意義與價值。 2.接受建構式歷史教學的學生,其學習動機、學習潛能、人際互動、歷史思維、問題解決與生活感知能力均有顯著提升。 3.部分學生感到壓力並認為,教師不一定知道他們的學習情形,筆者認為此乃時間不足與人數過多等不利因素所致,教師可拉長教學活動的時間規劃,提供適時適當認知情意的鷹架來改善。 4.學生明顯具有以現在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歷史發展,及過度簡化歷史現象的情形,後者可能與過去教育體制僵化和學生社會歷練不足有關;建構教學有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複雜性。 5.學業成就的高低可能影響其反應速度的快慢,但也非絕對的關係,學生本身的生活經驗與人格特質才是影響其創思發展的關鍵因素。 6.學生普遍對建構式教學方法給予正面評價,多媒體教學更受到普遍歡迎。 二、建議 (一)對歷史教師的建議 1.建構教學是教育信念的改變,當教師願意相信學生能夠主動建構知識的學習觀時,從教材教法、教學活動到教學評量將會有顛覆性的改變,此改變可能會令人徬徨無措,但可透過教師專業社群的合作分享與集思廣益來減少壓力與促進專業知能成長。 2.建構教學亦受時間不足與人數過多的限制,但建構教學並非某種特定的教學方法,必須視學生的表現靈活應用,即便是傳統的講述教學法,若能設計合宜,提供彈性開放的空間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它也是一種建構教學,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同時,不可矯枉過正,把傳統講述式教學批得一無是處,教師可因應情勢靈活調整,若覺仍有窒礙難行之處,尚可嘗試先以舊瓶換新酒的方式,將建構教學的精神融入傳統教學中。 3.建構教學非放任學生任意建構,教師適時適當的引導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二)對未來擬從事相關議題之研究者的建議 1.歷史思維與知識建構的能力需要長期培養,無法追求速成。 2.擴大樣本數量來源與教學單元的選取,以擴大評估建構式歷史教學的可行性。 3.建構式歷史教學對於高低學業成就者的影響還有待研究。 4.個案研究與追蹤研究仍有發展空間。 5.可嘗試發展「一段歷史、兩種敘述」或「故事線」的教學策略。 6.歷史思維能力測驗的工具還有待開發。 (三)對教育行政當局的建議 1.設法改善大眾對建構主義與歷史學科錯誤的認知。 2.矯枉過正可能會造成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的窘境。
  • Item
    問題本位學習(PBL)在國中社會領域歷史教學的應用
    (2010) 張瓊文
    本研究針對國中一年級學生,以行動研究之模式實施「問題本位學習」(PBL)的教學策略來探討其可行性與困難度,本研究選定的教材單元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研究範圍包含: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師生在實施歷程遭遇的困難與改善方法、以及教學者的專業成長。藉由建構「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進行合作互助的有意義學習,研究者本身於實際教學情境中體察「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之困難處與可行性,作深切觀察並思考反省以利教學精進,並期望個人之研究所得成果也能提供後續教育工作者做為參考。 研究者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為期二個月,資料的收集包含:態度量表、意見調查表、學生學習日誌、討論區留言、研究日誌、教學錄影帶、教室觀察等,同時將所得的資料進行質性與量的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PBL教學對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有較正面的提升,不但增進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對學生學習歷史的價值與信念也有正面的影響。 二、PBL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以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來看,以「主動探究與研究的能力」、「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的能力」、「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欣賞、表現與創新的能力」、「表達、溝通與分享的能力」等方面較為明顯。 三、師生於實施歷程可能面臨的困難,一是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成自主學習的不適應,二是教師教學經驗、能力與技巧的不足。 四、透過此次教學行動研究,教師嘗試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活動與多元角色的扮演,教師除了獲得資訊素養的提升以外,也透過協同教學改善過去單打獨鬥的教學習慣。
  • Item
    討論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國二「中國近代史」單元教學為例
    (2010) 游佾蓁
    本研究旨在探討「討論教學法」應用於國中歷史教學時,所能達成的學習成效與影響,希望藉由研究的成果評估,提供更有效的教學策略與完善的教學模式,冀以達成「九年一貫基本能力與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 本文首先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次闡明討論教學法的理論、源起與特色,以及應用於歷史教學時所突顯出的歷史教學目標。根據討論教學法的理論原則與歷史教學目標,提出適切的歷史教材與教法,以作為實際教學的教材規劃。本文所提出的實施方式分為兩部分:課前準備與課堂上的實踐。課前準備之教師部分有:設計「小組討論題目單」、進行分組、角色分配、座位安排和準備教學工具;學生部分有:蒐集歷史資料、歸納整理重點、學習小組討論技巧。課堂上的實踐包括:一、小組討論,二、學生上台報告,三、提出疑問、解答與總結,四、寫「自評、互評表」四項活動,教學活動期間配合「行動研究」之「發現問題、立即修正、策略實踐、反省檢討」等步驟來解決現場實務問題。研究者根據所蒐集的資料,分析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擬定教學改進方法,從實際教學中反省自己的教學策略,導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 教學活動結束後,分別從認知目標教學評量、問卷調查與學生的回饋來檢測評估本實驗方法的成效,探究「討論教學法」應用在歷史教學上對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優點與缺點,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並針對實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供改善或解決之道,作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合作學習在歷史科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同儕交互發問法」為中心
    (2007) 邱玉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應用於歷史科教學時,所能達成的學習成效與影響,希望能藉由研究的成果評估,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學策略,冀以達成「群性化適性教學」的教育目標。 本研究採用分組、討論、同儕交互發問等五種教學方法,運用學習成就測驗、學習手冊、口語錄音等七種教材工具,並以「行動研究」的步驟,因應各種教學情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活動歷程和學習策略,最後並透過對學生歷史認知與情意陶冶的評鑑,去分析「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在歷史教育上的教學價值。 本文首先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從合作學習的理論切入,最終導出群性化且適性化的歷史教學目標。接著,為讓此目標能夠具體的實施,研究者分析了教材組織架構,並設計出適宜的教學模式,以作為實際教學活動之前置準備。進入正式的教學活動後,一方面依循前述的教學目標與教材設計,完成規劃中的教學歷程,再方面因應課堂中的突發狀況,適時地調整策略並反省教學設計上的不足。迨所有的教學活動結束後,分別從歷史科認知與情意目標的評量設計中,探究「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在歷史科教學成效上的優點與缺失。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除闡明「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歷史科認知能力與情意陶冶有所助益外,也針對實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供改善或解決之道,作為相關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