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討論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國二「中國近代史」單元教學為例
    (2010) 游佾蓁
    本研究旨在探討「討論教學法」應用於國中歷史教學時,所能達成的學習成效與影響,希望藉由研究的成果評估,提供更有效的教學策略與完善的教學模式,冀以達成「九年一貫基本能力與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 本文首先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次闡明討論教學法的理論、源起與特色,以及應用於歷史教學時所突顯出的歷史教學目標。根據討論教學法的理論原則與歷史教學目標,提出適切的歷史教材與教法,以作為實際教學的教材規劃。本文所提出的實施方式分為兩部分:課前準備與課堂上的實踐。課前準備之教師部分有:設計「小組討論題目單」、進行分組、角色分配、座位安排和準備教學工具;學生部分有:蒐集歷史資料、歸納整理重點、學習小組討論技巧。課堂上的實踐包括:一、小組討論,二、學生上台報告,三、提出疑問、解答與總結,四、寫「自評、互評表」四項活動,教學活動期間配合「行動研究」之「發現問題、立即修正、策略實踐、反省檢討」等步驟來解決現場實務問題。研究者根據所蒐集的資料,分析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擬定教學改進方法,從實際教學中反省自己的教學策略,導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 教學活動結束後,分別從認知目標教學評量、問卷調查與學生的回饋來檢測評估本實驗方法的成效,探究「討論教學法」應用在歷史教學上對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優點與缺點,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並針對實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供改善或解決之道,作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人權教育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美國獨立與建國後的發展」教學單元為例
    (2015) 黃雅麗; Huang, Ya-Li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在國中歷史課程中落實人權教育,研究者透過不同教學方法,討論教學法及影視教學法進行以「美國獨立與建國後的發展」教學單元為主題的教學實驗,以人權教育融入歷史教學為目的,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透過教學活動、從旁觀察和事後評量的過程來了解其成果,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透過觀察、訪談、相關文件資料、學習單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最後加以整理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在認知目標部分,透過美國獨立運動,學生能深切瞭解「人之所以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權利,不容許社會或政府任意剝奪;且從明瞭美國建國後的發展、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中,更深入認識人權的基本概念、價值、歷史發展、重要文件、奴隸制度等系統性的知識,在此部分討論教學法的成效優於影視教學法;而在情意教育部分,學生能發展出自己對人權的核心價值-「人性尊嚴」、「自由」及「平等」的信念,增強對人權之正面感受與評價,在此部分影視教學法的成效頗佳。就整體學習成果而言學生在兩種教學情境中均較以往由老師主導的講述法教學方式來得投入與專注,且能發揮合作學習的精神,透過「美國獨立與建國後的發展」教學單元突顯出人權教育之核心精神,即追求自由、平等、人性尊嚴的奮鬥過程,也相當能彰顯美國以人權立國的建國精神,對學生而言確已落實了人權教育的有效教學,亦即證明歷史課程確能有效落實人權教育的教學目標。
  • Item
    閱讀素養在歷史教學上的實踐
    (2016) 林珮瑛; Lin, Pei-Ying
    本研究嘗試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經由文本的閱讀,更深入思考問題的答案,希望藉此提升學生的歷史理解及閱讀能力。綜觀來說,本研究主要的目的為: 一、探討閱讀素養的理論與方法及其與歷史教學的關係。 二、落實閱讀素養的歷史教材教法。 三、設計有效達成閱讀素養的歷史教學評量。 本文採用觀察研究法、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一、歷史文本的設定影響學生閱讀意願 二、學生答題時慣於淺嚐輒止 三、學生較不擅長回答反思與評價的題型 四、學習成就佳的同學對實驗性課程的接受度較高 五、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判斷深受教科書影響 六、閱讀單的施作確實壓縮到授課時間 七、將閱讀素養融入歷史教學活動,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因此,教師欲將閱讀素養融入歷史教學活動時,需設計文字淺白易懂的文本內容,並事先與國文老師協同教學,讓學生充分熟悉、運用相關的閱讀策略,方能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反思,如此將更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與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