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近代中國的面貌─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時期(1840-1911)編寫之研究
    (2006) 曾惠櫻
    論文摘要 高中歷史教育改革的討論已經到了紛亂的境界,各自表述意見,有主題卻難有共識,而隨著學術研究成果的推陳出新與多元的歷史書寫,教科書也應適度隨之調整或修正;加以前人有關教科書內容研究,多重「編輯原則」、「人物分析」、「比較研究」為主,因此本文希望回歸學術面的探討,以學術研究成果檢驗教科書實質內容。 藉由對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科書進行文本分析,與整理歸納「晚清」歷史的學術研究成果,檢討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對於晚清歷史的課程規劃,本文有下列結論。第一、教育目標淪為形式,無法看出對於學生學習晚清歷史,要求達到何種成果,教材大綱為早期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的精華總結,以政治史為主,未依時代演進適度調整,國、高中教科書中的晚清課程重複性高,授課時數不足。第二、透過學術研究成果的考察,從早期中英貿易衝突、內亂、自強運動時期內政改革、革命派與立憲派等方面,釐清教科書實質內容編寫的若干說法。另外,本文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放於世界史的脈絡下,在政治變局之外,介紹近代中國的社會轉變,希冀提供不同的面向供教科書編寫參考。
  • Item
    「友誼」抑或「疾病」?近代中國女同性戀論述之轉變(1920s-1940s)
    (2019) 許維安; Hu, Wei-An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科學論述取代了儒家論述,成為維繫社會性別秩序的權威。在此背景下,「同性戀」此一概念與其他西方生理學、心理學與性學知識傳入中國,並且被中國知識分子所挪用,以重新穩固過去以儒家論述為基底的性別秩序,如一夫一妻的父系家庭。 本文在討論在引入「同性戀」此一概念的形塑過程中,性別在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以及「同性戀」對性別秩序中的異性戀規範。主要透過三位在同性戀論述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者,如:佛洛伊德、加本特和藹理士。透過分析這三位作家的理論著作,在經過中國知識分子的翻譯、傳播與挪用之下,是如何影響中國對於同性戀的認識,以及中國知識分子又是如何受社會需求刺激,導致同性戀此概念的形塑具有疾病化和陰柔特質,進而維繫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異性戀體系,尤其突顯在女性的社會角色認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