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歷史教科書臺灣史教材版本之比較研究(1999-2012)(2021) 施泉楷; Shih, Chuan Kai文旨在探討教科書採開放政策後,84課程標準到101課綱對臺灣史重要課題呈現之實況,比較分析三民、龍騰、康熙三個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的臺灣史教材對史事陳述及解釋之異同,以及課程綱要對教科書的約束力,並檢視不同版本教科書對同一史事詮釋是否因時代改變隨之轉變。 透過比較分析顯示,從84課程標準到101課綱,課程綱要之約束力呈現逐漸強化之趨勢,各版本教科書均配合課綱要求編寫相關主題,教材內容明顯地反映編者對課綱的詮釋,或選擇性反映學界的研究成果,顯然課綱無法完全規範教科書編者對主題或事件內容之編寫。其次,龍騰版和三民版教科書頗能反映學術研究成果,較符合95暫綱和101課綱教材編選要領「教材應能反映當今歷史學界之重要研究成果」之目標,康熙版教科書較常引用主觀或偏頗之舊說,以特定族群立場或意識形態論述史實。其三,教科書編者之研究領域、編寫理念及較特定立場之研究者,為影響教科書中史實之選取和詮釋之關鍵,導致版本內容有所差異甚至傳播特定意識形態,使歷史教科書成為編者表達價值觀或特定立場之工具。Item 近代中國的面貌─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時期(1840-1911)編寫之研究(2006) 曾惠櫻論文摘要 高中歷史教育改革的討論已經到了紛亂的境界,各自表述意見,有主題卻難有共識,而隨著學術研究成果的推陳出新與多元的歷史書寫,教科書也應適度隨之調整或修正;加以前人有關教科書內容研究,多重「編輯原則」、「人物分析」、「比較研究」為主,因此本文希望回歸學術面的探討,以學術研究成果檢驗教科書實質內容。 藉由對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科書進行文本分析,與整理歸納「晚清」歷史的學術研究成果,檢討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對於晚清歷史的課程規劃,本文有下列結論。第一、教育目標淪為形式,無法看出對於學生學習晚清歷史,要求達到何種成果,教材大綱為早期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的精華總結,以政治史為主,未依時代演進適度調整,國、高中教科書中的晚清課程重複性高,授課時數不足。第二、透過學術研究成果的考察,從早期中英貿易衝突、內亂、自強運動時期內政改革、革命派與立憲派等方面,釐清教科書實質內容編寫的若干說法。另外,本文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放於世界史的脈絡下,在政治變局之外,介紹近代中國的社會轉變,希冀提供不同的面向供教科書編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