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058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說教(2011/08-2012/07) 李奭學一六九八年,馬若瑟(Joseph-Henri-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來華布道,一待三十 餘年,最後埋骨濠境。他生前嘗譯元人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為法文,對歐洲文學頗 有影響。他又和白晉等人共創耶穌會「索隱派」,為清初中國經學添加了一絲基督信仰 的色彩。入華耶穌會士每有學術專業,馬若瑟所選乃中國文學的研究,在一七○九年 用中文撰有短篇文言小說〈夢美土記〉,一七二○年後,又有中篇白話小說《儒交信》 之作。這兩篇作品不但是天主教在華首見的小說創作,對清代基督新教的傳教士小說 也有前導之功,饒富文學史意義。本計畫的主旨所在,即為上述馬若瑟的文學。在為 期三年的研究中,本計畫擬深入下面四個子題:(一)馬若瑟和入華耶穌會、中西文學 傳統的關係﹔(二)〈夢美土紀〉的專論,本計畫擬視之為耶穌會中國經書索隱思想的 寓言;(三)《儒交信》的專論,探討其中的護教學與框架故事、「福音彙編」與書場傳 統等種種結構技巧﹔(四)馬若瑟對清末傳教士小說的影響,重點在小說的主題思想 與敘述技巧,另包括文體修辭與結構問題。本計畫希望最後能寫出一本小書,書題或 許就叫做《說教:馬若瑟的文學及其對清末傳教士小說的影響》。本計畫擬在計畫執行 過程中,也擬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發現,編出一套三冊的《晚清傳教士小說選編》。Item 修辭與詮釋(2012/08-2013/07) 李奭學在胡適之發起白話文運動之前約一百五十年左右,中國早就有人「有意」以白話 為文學的書寫語言。這些人乃明清之際履華的耶穌會士,而其中最重要的人與作 品,我以為是法人賀清泰及其以北京俗語中譯的《古新聖經》(1750?-1810?)。 本計畫的重點所在,即為《古新聖經》中的詮釋學與解經修辭。在天主教武加大 本七十二卷中,賀清泰生前總共譯得三十八卷,而每一卷除有前言導論外,幾乎 也都撰有大量的「注解」。《古新聖經》世無刊本,只有抄本傳世,見之者只有 寥寥之數,本計畫擬點校重排《古新聖經》,使之不再塵封於圖書館中而能為舉 世學界所用。此外,本計畫也打算在點校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一)賀清泰繼承 的歐洲解經傳統,包括聖熱落尼莫與聖奧古斯丁的解經實踐與理論;(二)賀清 泰本人因翻譯實踐所悟得的經文奧旨與修辭手法;(三)賀清泰的「注解」筆法 與明末小說評點的手法之間的聯繫。《古新聖經》譯自通俗本拉丁文《聖經》, 賀清泰不僅用北京的俚俗之語翻譯,還效法中國通俗小說的評點手法撰寫「注 解」。凡此種種,恐怕不是胡適當年提倡白話文始料可及。Item 中文天主教文學的濫觴(2015/08-2016/07) 李奭學Item 中西會通新探--明末耶穌會著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4-03-01) 李奭學Item 近代白話文.宗教啟蒙.耶穌會傳統--試窺賀清泰及其所譯《古新聖經》的語言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13-03-01) 李奭學明清之際耶穌會士傳教的媒介,一以文言為主,往中國士大夫階層傳;一以白話為主,往民間中下階層傳。在白話此一傳統上,耶穌會士譯、寫了許多中國古來少見以白話「議論」的文字,不過不論所為是敘事或議論文,最後都以乾嘉之際賀清泰譯的《古新聖經》為集大成者。本文重點除了賀清泰《古新聖經》的語言特色外,除了從一字一詞到整句的分析外,也辨明賀譯受到拉丁文牽制的程度。因為後者,《古新聖經》中出現了大量中國首見的歐化體白話文,而此種新式語言一路擴展,造成的結果有二,一為中國在語言上預樹現代性的宏基廣廈,二則介入現代白話文之中,變成二十世紀初中國歐化體白話文的先聲。本文最後故而挪轉方向,再探《古新聖經》與中國基督宗教《聖經》中譯的關係。Item 中西合璧的小說新體--清初耶穌會士馬若瑟著〈夢美土記〉初探(漢學研究中心, 2011-06-01) 李奭學Item 阿哩原來是荷馬!--明清傳教士筆下的荷馬及其史詩(道風書社, 2012-07-01) 李奭學Item 瘳心之藥,靈病之神劑--陽瑪諾譯《輕世金書》初探(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1-03-01) 李奭學本文所論為明末耶穌會士陽瑪諾中譯的《輕世金書》。此書譯於 一六四○年,原作為德國奧斯定會士耿稗思的《遵主聖範》,乃歐洲中世紀晚期的散文偉構,亦是時靈修文學的代表作:耿氏娓娓細談在聖體的領受中,靈魂如何可與天主結合為一。本文分由四方面深入陽瑪諾的中譯,首先從譯本的版本問題下手,討論陽瑪諾在翻譯上的著作權。其次探討陽譯的底本問題。《輕世金書》一題,出自文藝復興時代格蘭那達的路易士的西班牙文譯本的書題,而此一書題再加上章數問題,使得歷來的研究者多認為陽譯所據即為格蘭那達的本子。本文則透過文本比對,認為縱然如此,陽瑪諾應該也參考過耿俾思的拉丁原文。本文第三部分研究陽瑪諾和耿俾思兩人的閱讀理論,指出明末以來盛行的「實學」一詞中的「實」字,在耶穌會方面,多指天主的「真實」或「真理」(Truth)而言。陽瑪諾為反映《遵主聖範》的經典與真理性,在譯體上選擇《尚書》中的謨誥體,而如此做的結果反倒讓《輕世金書》的文字變得晦澀不已。因此,從明清之際迄清末,為《輕世金書》作注者不少,我們迄今所知至少有四種。就天主教在華的譯史而言,這種情形相當罕見。本文最後所論,即為今天尚存的注本的特色。Item 晚明翻譯與清末文學新知的建構--有關《譯述:明末天主教翻譯文學論》的一些補充(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11-03-01) 李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