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0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1
  • Item
    文學聲譽的操縱---吳爾芙的作品中譯研究
    (2010/08-2011/07) 李根芳
    翻譯研究在近數十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就西方的翻譯理論而言,從六、七○年代的「語言學轉向」到九○年代的「文化轉向」,不僅深化了翻譯研究的討論層次,也使翻譯研究「跨領域、跨文化、跨學科」的面貌更加清晰,近來更有學者陸續提出翻譯研究的「社會學轉向」、「經濟學轉向」及「倫理轉向」,以不同的理論路徑取向豐富了翻譯研究的諸多前瞻可能性。 當前在台灣的翻譯研究,除了以翻譯做為隱喻,探討文化交流與理論旅行之外,對於台灣中譯作品實質探討仍稍嫌欠缺,證諸翻譯學者Theo Hermans、雷飛維(André Lefevere)、Anthony Pym在發展其理論時,無不援用具體翻譯事例及翻譯史上諸多譯作做為舉證,因此本研究擬就英國現代主義重要作家維吉妮亞〃吳爾芙作品過去二十餘年來在台灣的中文譯作進行剖析,以進一步深化台灣之翻譯研究。吳爾芙獨特的敘事手法及豐富詩意的語言,奠定了現代主義文學風格的基石,同時她對於女性地位與女性特質的探討,也為後世女性主義發展開啟了研究和想像的空間,這是她在歐美文學史上已蓋棺論定的地位,但譯成中文後,她的作品是如何受到台灣當代文化政治所影響、再現呢?本項研究試圖藉由雷飛維(André Lefevere)探討文學聲譽如何受到詩學、意識形態及贊助者的操縱,來檢視不同時期不同譯者、不同出版社所「包裝操縱」的吳爾芙。
  • Item
    全球在地化年代的文化翻譯
    (2012/08-2013/07) 李根芳
    「文化翻譯」一詞最早是由人類學家如Clifford Geertz, James Clifford, Talal Asad所提出,以反思人類學者在研究觀察及記錄不同文化時,如何用學者自身的知識體系及語言系統,去理解詮釋這些文化的特殊性及不可抹滅的差異,試圖讓不同文化的人能達到彼此溝通與互相了解的目標。這樣的概念又由後殖民學者Homi Bhabha, Gayatri C. Spivak加以闡釋,使其內涵與定義更加豐富。 正如翻譯研究近來亦認知到對等完美的翻譯是不可能的,晚近「文化翻譯」的相關研究更加著墨於語言文化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本專書試圖以雅布慎(Roman Jakobson)在1959年的〈論翻譯的語言學面向〉(“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所定義的三大翻譯類型,加以衍伸擴充,來討論全球在地化時代的文化翻譯。雅布慎主張三種翻譯分別為:(一)語內翻譯(intralingual),亦即使用同一種語言,用不同的詞彙表達相同的意思;(二)語際翻譯(interlingual),這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翻譯的意義,亦即以另一種語言來傳達相同的意義;(三)是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這是用其他的符號系統來傳達捕捉文字符號的意義。 當今的世界在全球化席天捲地的勢力下,不同區域文化之間跨越、互動、拉扯與混雜愈益頻繁糾結,而各種族群、階級、語言及敘事模式皆有其複雜的權力關係。本研究企圖以文化翻譯做為核心概念,來思考不同類型的翻譯如何互相詮釋、衍繹文化的種種歧義與差異。藉由雅布慎的三重翻譯定義為模式,來討論當代中、英文的文學、文化作品,並解析在這個全球在地化的時代,創作者如何利用文化翻譯開創各種文類及符號多元意涵的可能性。本書強調透過不同類型的文本生產所展現的文化翻譯策略,彰顯了不可消融的文化差異,這可視為是對同質性的批判與挑戰。
  • Item
    文學聲譽的操縱
    (2011/08-2012/07) 李根芳
    翻譯研究在近數十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就西方的翻譯理論而言,從六、七○年代的「語言學轉向」到九○年代的「文化轉向」,不僅深化了翻譯研究的討論層次,也使翻譯研究「跨領域、跨文化、跨學科」的面貌更加清晰,近來更有學者陸續提出翻譯研究的「社會學轉向」、「經濟學轉向」及「倫理轉向」,以不同的理論路徑取向豐富了翻譯研究的諸多前瞻可能性。 當前在台灣的翻譯研究,除了以翻譯做為隱喻,探討文化交流與理論旅行之外,對於台灣中譯作品實質探討仍稍嫌欠缺,證諸翻譯學者Theo Hermans、雷飛維(André Lefevere)、Anthony Pym在發展其理論時,無不援用具體翻譯事例及翻譯史上諸多譯作做為舉證,因此本研究擬就英國現代主義重要作家維吉妮亞〃吳爾芙作品過去二十餘年來在台灣的中文譯作進行剖析,以進一步深化台灣之翻譯研究。吳爾芙獨特的敘事手法及豐富詩意的語言,奠定了現代主義文學風格的基石,同時她對於女性地位與女性特質的探討,也為後世女性主義發展開啟了研究和想像的空間,這是她在歐美文學史上已蓋棺論定的地位,但譯成中文後,她的作品是如何受到台灣當代文化政治所影響、再現呢?本項研究試圖藉由雷飛維(André Lefevere)探討文學聲譽如何受到詩學、意識形態及贊助者的操縱,來檢視不同時期不同譯者、不同出版社所「包裝操縱」的吳爾芙。
  • Item
    性/性別/慾望的主體
    (五南, 2012-12-01) 陳淑卿; 李根芳
  • Item
    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
    (2008/08-2009/07) 彭小妍; 李奭學; 馬耀民; 劉紀蕙; 李根芳
    多年來彭小妍研究員在中研院主題研究先導計畫項下,組織跨國研究團隊,致力於推動國內外翻譯研究並尋訪合作對象。自2004年7月至2008年6月,先導計畫所探討研究主題為「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已分別在台北、愛知、巴黎舉行過研討會。為了鼓勵國內外博士生這方面的研究,2007年12月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國際青年學者會議,主題為「翻譯:東亞與西方」。下一次研討會訂於2008年6月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舉行。 為接續先導計畫,彭與李奭學副研究員協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James St. André組織新的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委員會及英國人文研究委員會合作項下,擬正式展開研究計畫,主題為「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本研究計畫旨在探討,中國與西方如何翻譯彼此的文本與概念,進而建立自我形象。例如,近代中國往往按照自己的眼光及需求,挪用、改造他者,進而重塑自我。西方亦然。如眾所周知,西方前衛藝術家藉由模仿東方來創新自身藝事者,所在多有。本研究團隊擬闡明:翻譯行為是我們解讀他者時,重新打造自我的過程;翻譯的最終目標或許是創造自我。
  • Item
    不安於「是」:西洋女性文學12家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1-02-25) 李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