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稻作耕作區的變遷:以新竹芎林為例(2012) 張書維; Chang, Shu-Wei本文先著手探究新竹縣芎林鄉的稻米商品鏈,並輔以歷史的縱深,梳理稻米商品鏈的轉型過程,並比較其中的異同,從而能理解在經濟轉型中,經濟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回顧早期的稻米生產,大家族制以及換工制填補了生產中所需的龐大勞力,意即親屬鄰里間的換工行為,體現了費孝通所指稱的「差序格局」的理念。換言之,在這樣封閉的生產體系中,形成較為隔絕的區域。相形之下,197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新的稻米商品鏈,在機械化的發展之下,農機具取代了大量勞力的投入,昔日鄉村所依賴的換工制日漸消失。機械化的因素以及低糧食政策的抑制下,多餘的勞力被釋放其他就業部門中,多數農民仍能堅持稻作種植,演變成兼職農民的情況。時至今日,兼業農民的老化與大型機具的盛行,使得稻米的分工外包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商品鏈可切割為育苗、翻土、插秧、割稻等數項,並依照個人需求選擇外包的項目。承接外包的店家(農戶)不一定來自於本地,也有的是從外地而來的,意即,生產關係的靠近致使不相鄰兩地產生互動,使得原先區域的藩籬產生了變化。 另外,土地開發的壓力也逐漸在本地浮現:本研究區鄰近璞玉計畫區,研究區內又有農地自辦重劃區,這些接踵而來的開發案挑戰了農民根深柢固的耕作傳統。從農民買/賣土地的行為中,發現農民可以將祖產與耕作切分開來,也就是說,農民可以耕作賣掉祖產後再向外購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