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桃園縣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2012) 林雅雯城鄉邊緣區早在1960年代被提出,認為在一個快速成長的都市中心與其周遭的農業腹地之間,必然存在一個農業逐漸衰退、非農人口及非農活動漸增的過度地帶,是人口、產業甚至土地利用展現快速變化的區域,所以探討城鄉邊緣區的變遷與脈絡具有一定的意義。本研究嘗試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在中心都市桃園市都市擴張過程中,八德在人口、產業以及土地利用上展現出的特色,與其他圍繞桃園市的鄉鎮:蘆竹鄉、龜山鄉又有何差異,透過三個鄉鎮市的比較,凸顯桃園都會區都市擴張的特性以及八德的都市發展特色。結果發現,在內部有自然環境的差異,外部有交通建設的影響,導致人口與產業的差異,兩者明顯的展現在土地利用空間變遷上。八德與蘆竹的地點條件相同,位置不同,而與龜山位置相同,地點條件卻不同,才得以明顯形塑和展現出人口往都會區外圍聚集、介於都市與鄉村之間的區位關係和農業轉為都市用地的空間特性。Item 水里溪上游集水區地景型態與溪流水質關係之研究(2006) 葉春國; Chun-Kuo Yeh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地景型態與溪流水質關係,希望能提供資訊來協助集水區尺度的土地管理。本研究於水里溪上游五個集水區對14個水質變數進行歷時14個月之溪流水質監測。首先利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呈現水質變數於空間上的變化及對水質資料進行縮減及資訊萃取,此外,以五個集水區之土地利用比例及地景生態指標分別與溪流水質變數進行相關分析,並探討濱水帶與整個集水區之土地利用情形何者對溪流水質影響較大。結果顯示,WC-4及WC-5取樣點有較高的SO42-濃度,可能為地質條件差異造成;因素分析萃取出五個因素,此結果顯示沒有單一且特別明顯的因素可以解釋14個水質變數的變異情形;集群分析可將集水區分為三群,月份則可區分為二群;溪水中NO3-濃度與檳榔園比例於濱水帶25公尺內呈顯著正相關;地景破碎會使溪流量增加,且檳榔園比例較多使溪流量變動較大,而森林具有調節流量功能;森林及草地區塊面積較大及完整,溪流水中Cl-及NO3-濃度較低。因此,未來國內集水區水質研究可運用多變量分析途徑來協助集水區水質的特徵化及水質監測計畫設計的最佳化,此外,地景生態指標為一項有利的工具,可用來監測溪流水化學改變。Item 應用多期圖資探討臺灣二十世紀以來西北海岸地形與土地覆蓋變遷(2015) 王千瑜; Wang, Chien-Yu在全球暖化與海水面上升等潛在威脅的情況下,人為活動造成具有緩衝海岸作用力之地形單元的變化程度,是需要關注的課題。因此,本研究以臺灣西北海岸為研究區,判讀多時期各類圖資所記載的海岸地形訊息,以釐清二十世紀前半期少有人為干預時的海岸地形特徵,並分析近百年來的土地覆蓋變化、現今土地利用狀況及保護措施。本研究所稱的海岸範圍,以二十世紀早期的海岸沙丘與海灘等地形單元為準,不包括海域的部分,也稱為海岸地形緩衝帶 。 本研究採用經由GIS平台整合各式圖資,包含二十世紀初期以來的1:20000或1:25000等高線地形圖、1940年代美軍老航照、1970至1990年代之像片基本圖(1:1000與1:5000)與2009年之彩色正射影像(1:5000)。本研究發現,比對美軍老航照與1920年代地形圖,可以確認西北海岸於二十世紀前半期時,海濱地帶人為結構物極少,雖已有防風定沙工程,但仍屬於近自然的狀態,該時多數海岸即屬「海灘—濱海沙丘」類型,沙丘內緣的位置也較今日偏內陸位置。 海岸緩衝帶內人為土地利用主要為:1970年代開始沿岸港口設施與海岸保護工的興築,造成濱線的侵淤變化;1920年代以來的防風定沙工程,一方面使沙丘與海岸林外緣逐漸向海擴展,另一方面內層林帶的解除,則造成沙丘內緣退縮。鄰近土地的利用強度不斷提高,從沙丘荒地轉為農業用地,再轉移做建築、交通與公共使用。 臺灣西北海岸因各式直接或間接的人為利用方式而漸趨人工化,只是程度有別,經過三十多年的轉變,其中高達七成為港口與堤防等高度人工化海岸,另三成則為受到防風定沙等較低度人工化海岸。而海岸人工化的程度愈高,顯示海岸地形緩衝帶的面積縮減或其可移動的空間減少。考量海水面上升的潛在威脅,則未來的海岸土地管理策略,本研究建議宜盡可能維護海岸地形緩衝帶的原貌,預留空間使其得以變動,並降低或不提高緊鄰海濱帶的土地利用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