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臺灣社會生態韌性的探討—以桃園海岸生態系的風險管理為例
    (2024) 安薇娜; van Onselen, V. M.
    海岸環境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這些地區面臨著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地層下陷和洪水等重大風險。為應對這些風險,通常人們會沿海岸線建造各種海岸工程結構來防範災害。但這些結構物通常只優先考慮短期目標,長期而言反倒可能對海岸生態系統和居民的安全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在台灣,就有超過50%的海岸線已經被人工海岸結構“硬化” 保護,但卻導致生態系統退化,並增加面對災害時的脆弱性。對抗這些挑戰的可持續策略,例如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由於其高度的適用性以及多重好處和長期的效力,正受到全球關注。而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災害風險降低(Eco-DRR)就是其中的一種策略方案,旨在通過可持續的生態系統管理,實際降低災害的風險。地質公園的推動對於災害風險降低有很大的潛力,但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Eco-DRR策略如何能夠有效地整合到地質公園管理裡面。對於這項研究,我們選擇了一個最近成立的桃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作為研究區域,這是臺灣最完整的沙丘系統之一,而該地質公園的使命是要通過環境的教育、保護和氣候變遷調適能力的建構等,來促進海岸本身的韌性和減少災害風險的影響。這與Eco-DRR的概念一致,都是倡導一種全面性的管理方法,並且可以提供多重的社會和環境利益。本研究首先透過對當地環境的基本調查,調整一般通用的海岸沙丘脆弱性指數(CDVI),並以這項沙丘脆弱性分析,來確認這個地區在優化生態系統功能及減少海岸災害風險上的關鍵因子,同時也透過訪談和焦點小組的討論方式來探索當地社區的需求和面臨的挑戰。採用這種混合式方法的目的在於確認一個既全面,又能以社區為中心的地質公園發展途徑,而同時又能保有沙丘景觀的環境基本功能。從海岸沙丘脆弱性分析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個地區的沙丘景觀主要的脆弱性要歸因於人為的干擾、沙丘破碎化和海岸侵蝕。從地形學上看,沙丘景觀表現出高度破碎化和太過陡峭的坡度,而且在許多區段,前列沙丘上也普遍缺乏植被。另外在社區的訪談研究中,也發現了一些在台灣海岸環境中實踐Eco-DRR所可能遇到的障礙,尤其是與草漯沙丘地質公園經營團隊內部整合相關的問題,例如缺乏社區支持和比較破碎分散的管理模式。但在社區環境經營管理能力的培力上,已經成功促使當地社區產生更強烈的責任感和承諾。然而,社區仍然缺乏從地質公園中獲取經濟上的利益,也或多或少阻礙了更多、更年輕的人參與未來地質公園經營管理的可能性。在說明這些景觀的脆弱性和挑戰時,本研究建議透過一個更生態友善設計的地質公園,來促進自然環境作用及功能的增強,使沙丘本身更具韌性,並減少對沙丘景觀的人為干擾。而在刺激當地權益關係人的長期參與上,亦建議透過來自不同背景權益關係人的共同設計、增加從地質公園獲益的管道、通過基於社區的保育來降低災害風險等策略來著手。此外,本研究還發展出一個新的框架,概述了在地質公園環境中促進協作並實施Eco-DRR的基本步驟,以同時支持社會和生態的韌性。此外,本研究亦強調在發展過程早期納入社區見解的重要性,以利最大化這個策略的多重效益。本研究提供的數據有助於更全面地了解海岸生態系統、系統的動態性和影響它們的各種因素。而透過辨識社會-生態韌性的主要挑戰及進一步提出應對這些挑戰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的發現也將有助於提供決策者未來在擬定可持續海岸管理策略時更多的數據和資訊。
  • Item
    以協作治理觀點檢視地方創生:水金九地區地質環境資源之例
    (2022) 劉靜怡; Liu, Ching Yi
    水湳洞、金瓜石、九份地區,合稱水金九地區,有豐富的地質環境資源,造就許多特殊的地景,使其在歷史中曾是繁華的礦業小鎮。從清領時期發現金礦一直到日治時期積極發展礦產事業,人文活動活絡;在人與地的互動中,形成今日特殊的地方發展現象。隨著經濟發展,礦業開採因不符成本而結束,在水金九地區的權益關係人努力下,重整礦業歷史以積極設立水金九地質公園。本文旨在探究水金九地區與社群如何以地質環境資源作為永續發展的媒 介,以「協作治理」觀點置入與探討人與地的互動關係與過程;研究所採「協 作治理」概念,沿用 Ansell& Gash (2007) 的協作治理,論述協作對於地方型塑 的重要性。再者,本文以地方創生架構,闡述水金九地方發展如何展現價值, 讓資源生生不息。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目的有三項:(1) 彙 整探究水金九環境發展之背景;(2) 以協作治理理論分析水金九社區營造之脈 絡與特徵;(3) 在水金九環境資源背景下,研擬提出協作治理觀點的水金九地 質環境資源創生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建立在豐富地質資源基礎之下,水金九在地人始運用在地礦業歷史與環境資源發展地方經濟,在人地交互作用過程中建構地方價值及特殊性;第二、水金九區域社區自治力及凝聚力堅固,已然逐步落實新治理概念;第三、水金九地質公園的設立是地方善用自身環境資源,以振興地方發展,是協作的重要媒介;第四、水金九地質公園的協作面臨課責問題,當設立地質公園是由權益關係人一起參與規劃、決策時,非由公部門單方決定,則共同課責成了協作的重要部分,在地的協商對話即為課責的關鍵。
  • Item
    龍崎的創生:臺南淺山惡地的政治生態發展案例
    (2022) 鄭又維; Cheng,Yu-Wei
    臺灣的地方創生政策肇始於2018年,龍崎也在2019年舉辨的空山祭席捲一場文創風,2021年經歷過垃圾掩埋場事件後,通過地質公園與自然保留區的成立,似乎創造龍崎新生之始,也引起本研究的動機。回顧臺灣鄉鎮發展,各階段各有差異。早期社區發展主為國家政策規畫與宣導,地方社區則為政策實踐者,以國家政策結構的由上而下引導,地方自主性有限。然此精神在1990年代文建會的社區營造政策下產生變化,更與1990年代政治生態變換、經濟轉型、公民意識與力量逐漸抬頭有所關聯,當政策引導社區由下至上的治理萌芽,創造民間的活力與創意、培養社區的自明性與認同追求,可說是社會轉向之始;其後的社區總體營造進一步擴展地方的多元作為。其後的農村再生、地方產業特色等政策,則影響鄉鎮產業特色發揮,近年的地方創生更是集由下而上精神於一身的綜合體,有利以政治生態學切入地方治理,俾利理解適地適性的地方發展。準此臺灣社區發展變遷的歷史借鏡,本研究藉行動者網絡理論概念,剖析龍崎在地方創生引導下的行動者的能動,並在能動性與關係網絡中,探索地方的共同目標與問題意識,以及差異能動者間如何達至協調;此關係網絡的穩定性與否以及如何建構,為龍崎創生成功與否的關鍵。龍崎惡地的農村特色,透過在地農產特色與具地景自明性的文創藝術結合的地方創生、過程與未來發展,回應地方創生如何善用在地的生態與環境內涵,使成適地適性的地方創生,是本研究探究的核心。關鍵字:地方創生、社區營造、政治生態學、行動者網絡、地質公園、空山祭。
  • Item
    馬祖地質公園之社區參與初探:鐵板社區行動脈絡之例
    (2022) 孫力行; Sun, Li-Hsing
    199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地質公園」的概念,作為保護世界襲產的倡議,以「永續」精神作為號召,透過關心在地環境的社群,形成地質公園「網絡」的概念。臺灣導入地質公園概念,源於臺灣地景保育的目標,可善用地質公園核心價值來實踐,包含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社區參與。其中,社區參與是廣納透過在地社區或群的環境守護力量,行「由下而上」的政治參與。本研究以結構化理論作為馬祖社會變遷的視角依據,聚焦於地方社區對於地質公園的行動與互動;利用文獻資料、田野調查作為資料基礎,再以質性訪談成果串接全文。案例以連江縣南竿鄉鐵板社區為場域,探討地質公園政策進入馬祖的相關組織,如何和地方社區互動、合作,其中又遭遇了什麼現實與困境。 鐵板社區受地理因素、歷史發展、戰地政務等結構性的因素影響,而呈現獨特的社會與文化風格,她在近半世紀以來,歷經了人口外移、老化等問題。本研究以鐵板社區為了解地質公園之案例,鐵板在1990年代的社區營造以自主參與社造歷程與成果頗具代表,也體現小島物質生活與硬體設施的改善,但軟體部分則持續存在著缺乏年輕勞動力問題,是社區發展的重要問題;馬祖地質公園在轉動社區參與的成效有限,除與協會本身人力不足之限制有關外,如何與社區間的雙向溝通與互動亦存有進步空間。改善人力困境與理解社區當前的發展需求與願景、社區積極對話並相互認識與理解,是馬祖地質公園發展的重要課題。
  • Item
    新自由主義下重大事件對內門地方認同之形塑:以宗教信仰與地質公園推動探討
    (2021) 郭洋丞; Kuo, Yang-Cheng
    在新自由主義下的當代,國家的角色逐漸弱化,許多公共建設以BOT的模式經營,在地聲音與特色容易被掩沒。二十一世紀以來,臺灣在交通革新、網路日漸快速發展,全球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力逐漸超越國家,跨國資本在臺灣逐漸壯大;而國家的干預少了,個人所需要的服務就更需靠個體之力,貧富差距也擴大。實際上,新自由主義之下,國家的影響力以差異的面貌出現,例如國家將影響力由都市移入鄉村,將地方文化活動收編為「國家節慶」,或鼓勵居民「由下而上」推動在地化的地景保育工作,以「地質公園」的旗幟號召大家善用地貌、地質特色,發展在地觀光、培養在地導覽解說人才、行銷在地農特產品,以減緩新自由主義在半邊陲與邊陲地區的擴張效應。本文利用文獻資料、深度訪談、參與觀察,以高雄內門為研究場域,探討兩個時間尺度差異迥異的議題:宗教信仰與地質公園的推動,如何回應新自由主義,而出現有別於傳統的地方新認同,這樣的認同又是如何形成或轉移?內門位處淺山,地形崎嶇,阻隔性強,漢人與平埔族均於此展現具鮮明特色的傳統文化,甚至漢人的觀音佛祖信仰也因河川阻隔與派系鬥爭產生分裂,但由於資本主義滲透、個人主義抬頭,埔漢關係與認同產生重組的現象。另外,內門從2018年起在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推廣的擴張,逐漸與鄰近的區域成為休戚與共的夥伴,面對新自由主義的衝擊,雖然旅宿業者利用在地食材、在地自然生態加強環境教育工作,卻也展開雙手迎接內門動物園的興建,期待國家挹注的公共造產帶來更多人潮與錢潮。過去新自由主義研究的空間尺度多為全球、洲際或國家的大尺度,研究場域多都市地區,議題多以當代社會經濟議題為主。本文以鄉鎮級的地方尺度、從清帝國時期迄今的長時間尺度,跨越自然與人文的視角闡述新自由主義下的資本、國家、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 Item
    參與式環境治理的政治生態學分析-以台灣地質公園示範區為例
    (2017) 劉有為; Liu, You-Wei
    隨著「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與「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多元論述,以及近年台灣發生的環境治理爭議,例如:2004~2014年的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爭議、2007年的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15年卑南族的狩獵爭議…等等,凸顯出「國家-地方」對於環境認知與環境治理方式有著明顯落差。目前,關於環境治理的議題有越來越多的論述指出民眾參與、在地化、尊重傳統地方知識,以及強調共同管理的重要性與符合實際社會狀態。 2002年起,農委會所推動的「台灣地質公園」計畫,作為回應國際地景保育與環境治理的最新潮流,不但強調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社區參與與環境旅遊等核心價值,亦著重在多尺度的網絡交流與學習。本文以「政治生態學」的觀點透過焦點人物的深度訪談以及參與式的田野調查,來探究社區對於新環境治理模式的回應,其中包含社區參與的動機、考量因子以及社區如何進行公眾決策的行為;本文並以「類型學」的方式將社區治理的行為模式予以劃分,作為往後其他社區參與環境治理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