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鶯歌陶瓷產業的生產網絡:價值獲取、權力關係及鑲嵌(2008) 王柏媜; Bo-Jen Wang本研究的目標主要有兩點:第一,欲透過探討鶯歌各種類陶瓷產業的發展,以概念化其生產網絡。第二,透過全球生產網絡的理論檢驗鶯歌陶瓷產業,使用價值、權力、鑲嵌三個關鍵概念相互交織以揭示生產網絡中的區域,如何獲取價值及運作權力,以及組織其工業地域。 首先透過檢視鶯歌陶瓷產業的歷史背景,瞭解以家族窯廠發跡的鶯歌,如何因豐富原料、交通及技術人才,使工廠逐漸聚集。近年來東亞地區製造業的位移,使陶瓷外銷市場萎縮,並面臨全球化衝擊。因此部分工廠外移中國或東南亞,尋求低生產成本,其中有些公司已形成跨界的生產網絡。而仍在鶯歌營運的陶瓷工廠則以研發設計與技術改良為主,且更致力於開發新製程、提高良率及增加產能;中小型廠則以維持品質、生產專業化及彈性銷售來維持經營。藝術類陶瓷工廠也因為政府政策對文化產業的重視,而進入嶄新階段。 在檢視生產網絡中的權力關係時,必須考慮公司、制度及集體權力等面向,而擁有高階技術的大型企業權力相對較大。在鑲嵌關係中,鶯歌陶瓷工廠的領域鑲嵌源自於家族企業,但網絡鑲嵌則因工廠間的藏私、競爭及仿冒,而關係薄弱。鶯歌陶瓷產業之研發創新已逐漸出現於大型陶瓷企業中,但因廠商間缺乏完善之互動機制,無法厚實地方社會資本,顯示尚未跳脫早期的聚集型態,仍是因生產要素所帶來的空間上而集結與廠商間交易性依賴。並非為廠商與廠商間基於互惠、高度信任與緊密互動學習的水平式結構,因此並非真正的群聚工業地域。Item 臺灣鄉村的後生產轉向:關西鎮農產業的再結構與鑲嵌(2016) 張貴雄; Chang, Kuei- Hsiung廣大的鄉村地方一直都有其多重的社會意義與價值,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過去城鄉二元的分工逐漸瓦解,隨著糧食過剩、糧價過低、食安問題等等,鄉村的產值驟減,逐漸成為邊陲的殘沒地區。因此鄉村的發展目標與方式必須有所調整,轉向提供更多的社會功能,這樣的轉變歷程是一種從生產主義到後生產主義式地哲學上的轉變。就鄉村地方對邊緣化的回應而言,政府推動的「一鄉鎮一特產」對於鄉村地方的發展很大的影響,因此許多鄉村地方致力於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本文以Marsden(1998)的鄉村經濟再結構為架構,從農產業的轉型分析後生產鄉村的出現與類型化;同時本文輔以鑲嵌的概念討論具有在地色彩之農產業是如何發生在地方之上的。方法上,以新竹關西為個案研究,蒐集茶產業與仙草產業相關的資料,以作質性的證據分析。 本研究透過農產業品質轉向建構關西後生產鄉村的姿態。茶透過生產過程與地方連結建構品質;仙草則是以產品與地方的地域延長維持品牌。而Marsden(1998)的分析向度,發現政策促使茶去鑲嵌於關西地方,農會則帶動地方農產業的再調節,形成關西仙草產業,茶業轉型另類網絡再鑲嵌於地方,形成再商品化。仙草則是透過節慶與文化形成高度的再商品化。而從行動者網絡觀點中得出非人農作物是促使網絡轉型的關鍵。而形成的茶和仙草網絡結構性地鑲嵌在一起,成為關西地方異質的網絡結構。關西鎮農產業的後生產轉向,關西鎮目前跳脫過去單一生產價值的發展模式,形成具有多元價值的鄉村地方。Item 臺灣另類農糧網絡之產銷供應鏈-以厚生市集為例(2015) 陳俐安; Chen, Li-An摘要 另類農糧網絡興起,目的是提供消費者安全、可信任的農產品,並使生產者可獲得其應有收益,像是以農民市集和社區支持型農業等方式進行。臺灣農民市集已發展一段時間,逐漸出現許多具有特色的農民市集。營運上卻面臨舉辦時間頻率不足、空間集中於都會地區與缺乏長期經營策略選擇等困境。本文以厚生市集為個案,說明厚生市集以電子商務改善銷售農產品的方式,解決農民市集營運的困境,同時達到另類農糧網絡理念。本文由行動者網絡理論分析厚生市集與消費者、生產者、安全農產品之間如何形成一個長期鑲嵌於人際網絡上的信任網絡。研究發現另類農糧網絡的消費空間目前多集中於都會地區,且都會地區消費者對於安全農產品需求要高於鄉村地區。消費者認知的農產品價值,不僅有農產品品質,更包括對在地農業的支持、食物安全和服務效率。網路銷售農產品帶給生產者多元通路和穩定價格,消費者則獲得安全農產品與購買上的便利性。最後,另類農糧網絡的產銷供應鏈藉由人際關係的互動形成制度上的信任,建構網路販售式之農民市集,此另類農糧網絡產銷供應鏈是透過實體市場空間、關係空間與虛擬市場空間,三者相互作用下所形構而成。 關鍵字:另類農糧網絡、供應鏈、行動者網絡理論、鑲嵌、厚生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