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拆分九二一地震後草嶺社區發展的驅力(2020) 歐明軒; Ou,Ming-Hsuan本文旨在透過政治生態學分析影響地理發展的動力。本研究聚焦草嶺社區自九二一地震干擾事件後的權力群體與經濟發展演替、及權力群體在系統演替過程中的作用。各式各樣的力量如何介入形成的結果是政治生態學所探討的範疇,如同生態系統的演替過程是複雜的,綜合這些各式各樣作用的結果就是所謂的地理發展。藉由政治生態學分析,並,納入Panarchy理論架構,讓我們瞭解草嶺社區的發展演替歷程。本研究採取面對面訪談研究法,共訪談8位。草嶺社區在歷經九二一地震以來,仍不斷受到新的干擾,例如,敏督利颱風、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海嘯、劣質食用油品事件,上述突發性干擾事件不斷影響不同權力群體在草嶺社區系統的作用,造就草嶺社區發展演替。主要的結論:第一,不同尺度的權力群體介入草嶺社區程度影響當地居民對於草嶺社區發展演替的看法。第二,不同尺度的權力群體是推動草嶺社區的經濟發展演替的力量,九二一地震干擾事件後,重建會成為當時主要推動草嶺社區經濟發展演替的力量,2006年重建會退出草嶺社區後,推動草嶺社區經濟發展演替的力量由內部權力群體所推動,外部權力群體並無明顯的作用。第三,系統的3個變相影響草嶺社區在面對干擾事件下的發展演替,系統的內部潛力愈佳,系統的易受損性愈高,所需要回復的時間會更短。第四,干擾事件對於草嶺社區的發展演替系統扮演著重要性的腳色,孔隙的出現不一定會帶來新的權力群體介入。干擾事件給系統帶來的效益,沒有完全的好及完全的負面。第五,草嶺社區因為3個干擾事件後,進入新的循環演替中,記憶作用影響系統新階段如何開始。最後,本文通過探討草嶺社區發展演替歷程,提出新理論架構以幫助解釋地理發展的複雜性,強調地理發展是在隨著不同時間尺度中受到主要不同力量驅動。Item 流域整治之政治生態學分析-以大漢溪下游新海溼地為例(2020) 詹歐瑞紋; CHAN OU, JUI-WEN本研究透過政治生態學的視角,以大漢溪下游新海人工濕地為研究區,透過與當地里長、居民、建商、環保團體的深度訪談,從多元行動者的角度探討流域整治、溼地建構的在地回應。再將新海溼地周邊水岸地區置於不同的空間脈絡下,析論水岸地景的意義與價值在不同尺度下如何被操作與形塑。研究結果如下: (一)流域整治中的「治水、清水」,同時符合政府與地方的期待。 (二)政府對河濱「親水」規劃的想像,大於當地民眾實際的親水實踐。 (三)新海濕地「生態意象」的刻意營造與舊居民水岸印象的衝突。 (四)江翠北側市地重劃是政府政策、水岸價值、地產引導式開發、地主/非地主、 在地/非在地……等多元價值及多元行動者間競逐的場域。 (五)江翠水岸的意義與價值、江翠北側屬於核心/邊陲,都是尺度操作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