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一般發展幼兒及輕度泛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與母親心智言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4-11-??) 陳香如; 張鑑如; Hsiang-Ru Chen; Chien-Ju Ch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一般發展幼兒和輕度泛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的表現,一般發展幼兒和輕度泛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在親子共讀活動時的心智言談方式,以及母親心智言談方式與其子女心智理論表現的關係。研究對象為兩組四歲至六歲幼兒及其母親,其中20位為輕度泛自閉症幼兒、20位為一般發展幼兒。為控制兩組幼兒的語言能力,本研究採用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先評估幼兒的語言能力。之後安排兩組幼兒接受心智理論測驗個別施測,測驗內容包括七項作業,分別是相異欲望、相異信念、知識取得、內容錯誤相信、明確錯誤相信、信念-情緒、及真實-表面情緒。此外,並請幼兒與其母親共同閱讀一本圖畫故事書-鼠小弟捉迷藏,共讀過程加以錄音。本研究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所統一使用的CHAT格式,進行共讀錄音語料的轉譯和編碼。編碼分析的重點包括親子共讀圖畫書時心智言談的種類、方式及故事主題的維持度,編碼單位為語句。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三:一、輕度泛自閉症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得分和一般發展幼兒相比,明顯較低。二、輕度泛自閉症幼兒母親在親子共讀時總心智言談出現的次數和頻率,以及心智言談種類的平均數都較一般發展幼兒的母親明顯較低。三、輕度泛自閉症幼兒和一般發展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的得分,與其母親在親子共讀時出現的心智言談次數和頻率都達到顯著相關。本研究結果可供泛自閉症幼兒及一般發展幼兒的父母和教師參考,具有教育和臨床應用的價值。
  • Item
    一般發展幼兒及輕度泛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與母親心智言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4-11-??) 陳香如; 張鑑如; Hsiang-Ru Chen; Chien-Ju Ch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一般發展幼兒和輕度泛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的表現,一般發展幼兒和輕度泛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在親子共讀活動時的心智言談方式,以及母親心智言談方式與其子女心智理論表現的關係。研究對象為兩組四歲至六歲幼兒及其母親,其中20位為輕度泛自閉症幼兒、20位為一般發展幼兒。為控制兩組幼兒的語言能力,本研究採用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先評估幼兒的語言能力。之後安排兩組幼兒接受心智理論測驗個別施測,測驗內容包括七項作業,分別是相異欲望、相異信念、知識取得、內容錯誤相信、明確錯誤相信、信念-情緒、及真實-表面情緒。此外,並請幼兒與其母親共同閱讀一本圖畫故事書-鼠小弟捉迷藏,共讀過程加以錄音。本研究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所統一使用的CHAT格式,進行共讀錄音語料的轉譯和編碼。編碼分析的重點包括親子共讀圖畫書時心智言談的種類、方式及故事主題的維持度,編碼單位為語句。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三:一、輕度泛自閉症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得分和一般發展幼兒相比,明顯較低。二、輕度泛自閉症幼兒母親在親子共讀時總心智言談出現的次數和頻率,以及心智言談種類的平均數都較一般發展幼兒的母親明顯較低。三、輕度泛自閉症幼兒和一般發展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的得分,與其母親在親子共讀時出現的心智言談次數和頻率都達到顯著相關。本研究結果可供泛自閉症幼兒及一般發展幼兒的父母和教師參考,具有教育和臨床應用的價值。
  • Item
    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個人生活經驗敘述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9-07-??) 鄒啟蓉; 張鑑如; 張顯達
    本研究旨在比較19 位平均年齡5 歲11 個月,總智商105 左右的自閉症兒童及19 位對照組普通兒童的個人生活經驗敘述表現。 研究發現:(一)兩組兒童在敘述主題上有明顯差異,自閉症組較常提及虛構的題材或是固執自己有興趣的話題,他們較少談論與手足或同儕相處或直接以對情緒作反思為主題的題材。(二)研究者使用改編的「敘事評定量表」進行分析,兩組兒童在六項量化指標上有顯著差異,依差異程度,由大至小排序是:評價與觀點陳述、敘事合理性、指涉使用、背景描述、主題維持與可按順序述說的事件數目。此外,兩組兒童在「敘事整體類型」上的出現比例也有顯著差異,自閉症組比普通兒童組有較多的「混淆型」與「按順序說」的敘事,但是普通組比自閉症組有較多「具明顯高峰或評價」的敘事。(三)兩組兒童在敘事的若干語言能力指標上,如整體句數、詞數、平均語句長度和連繫詞使用頻率上並無顯著差異。以上研究結果顯示自閉症組敘事的主要問題可能不在語言形式,而在於對於經驗的理解與感受、對個人經驗敘述的功能及對聽者需求的理解等問題。研究者對可能影響因素作討論,並建議後續研究與教學的方向。
  • Item
    一般兒童與自閉症兒童在不同溝通中斷類型之修補能力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1-11-??) 朱芳誼; 張鑑如; Fang-Yi Chu, Chien-Ju Ch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一般兒童與自閉症兒童,在不同溝通中斷情境下的修補能力與策略類型表現。研究對象依年齡可分為學前和國小兩組,同年齡組以托尼非語文智力再版、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甲式、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得分進行能力配對。學前與國小組普通及自閉兒童各11 名,合計44 名。研究者以遊戲形式與受試者進行互動,並依半結構方式依序出現:「要求澄清」、「忽視」、「轉移」話題三種溝通中斷類型。每名受試者都需完成15 道題項,計分方式為適當的修補策略得1 分、不當反應則為0 分。研究者並將兒童的反應進行編碼,類別包含「重複」、「添加訊息」、「提供修正」、「詞彙定義」、「主動延續話題」、「話題轉移」、「引起注意」、「展示」、「眼神注視」、「不當反應-自言自語」、「不當反應-未給予任何回應」和「不當反應-未轉移話題」12 類。研究發現:一、所有兒童在「要求澄清」類型下的得分最高、「轉移話題」次之、「忽視」類型的得分最低,在特定情境中會使用優先策略進行修補。二、國小組一般兒童和自閉症兒童,在三項中斷類型的修補得分皆未顯著高於學前組。三、在「要求澄清」類型中,國小組一般兒童使用的修補策略類型數顯著高於學前組;自閉症兒童則無顯著差異。四、學前組與國小組自閉症兒童的三類中斷修補得分,都顯著低於學前組一般兒童。五、一般兒童及自閉症兒童皆有不適當的回應,但除了「未給予任何回應」和「未轉移話題」外,自閉症兒童還比一般組兒童多出了「自言自語」的不當回應現象。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學前或國小自閉症兒童仍具有修補動機與意圖,只是品質較一般兒童不佳。研究者針對可能原因做一探討,並提出建議供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