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工作紀憶、語言產生效率與聾人的中文閱讀理解(英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2-03-??) 曾世杰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熟聾人「工作記憶容量」、「語言產出效率(speech of sign production rate)」與「中文閱讀理解」之間的關係。六十名學習語言前成聾的成人及30名聽力正常的口語-手語的雙語成人參與了本研究,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聾參與者中有30名使用手語溝通,不會說話; 另外30以口語溝通,不會手語。雙語聽人取自啟聰學校教師及國內的手語譯員。研究的第一部分是相關性研究,研究者蒐集參與者的工作記憶廣度(WM)、語言產出效率(LPR)及閱讀理解分數(COMP)。研究結果指出:1.工作記憶可以有效預測閱讀理解;2.LPR和WM成顯著負相關,唸一系列指定詞彙的時間愈長,WM的容量愈短。3.不同組的WM間有顯著差異,但以統計技術控制了LPR的影響後,各組WM平均值的差異不再顯著。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參與者內(within-participant)的真實驗研究。為了控制詞頻及參與者的先備經驗,實驗用的都是假漢字、假口語詞、假手語詞。研究要求參與者硬記十二個假漢字與其相對應的假口語詞、假手語詞。假漢字與假口語詞、假手語詞間的關係都是強制規定的,完全沒有既定的規則可循。研究者測量參與者的假漢字在兩種狀況的工作記憶廣度,及假口語詞、假手語詞的LPR。研究結果指出,當以統計技術控制LPR時,手語和口語模式的工作記憶容量,就沒有顯著差異了。
  • Item
    以早期唸名速度及聲韻覺識預測中文閱讀與認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5-03-??) 曾世杰; 簡淑真; 張媛婷; 周蘭芳; 連芸伶
    本研究探討兒童入學前的念名速度及小學一年級的聲韻覺識能力是否能有效預測其小學四年級的國語文能力。我們在1999年8月蒐集了79位幼稚園大班兒童的各種念名速度,並且在兒童入學後十週,即1999年11月,測量其聲韻覺識的相關能力,包括注音認讀、聲調、注音、拼音等。隨之,在2000、2002、2003年,即兒童一、二、三、四年級上學期結束前蒐集這群兒童的念名速度及閱讀理解和認字的能力,並透過迴歸分析,以學前念名速度與入學後的聲韻覺識能力預測二、三、四年級的國語文能力。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三,(1)歷年的念名測驗再測相關均達顯著水準,顯示念名測驗是種再測信度穩定的工具 (2)聲韻覺識變項是二年級閱讀理解的最佳預測變項,但到了三、四年級,兒童學齡前的數字念名速度對閱讀理解的解釋量就超過聲韻覺識變項,即使將語文智商加入迴歸模型,仍然得到相同的結果 (3)預測兒童二、三、四年級的認字時,仍然見到數字念名的對解釋量的貢獻遠大於聲韻變項﹔把語言智商加入迴歸模型後,仍然得到相同的結果。以上結果說明,以早期的認知變項預測兒童四年級的閱讀理解或認知能力時,念名變項的解釋力都超過聲韻變項。本文說明此研究結果對閱障兒童早期篩選可能有的意義,並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聽覺障礙學生中文字或詞辨是之轉錄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989-06-??) 曾世杰
    許多研究指出,聽覺正常者在閱讀時會將視覺的字形刺激轉錄(recode)成語因形 式的內在表徵,學習語言前失聰者缺乏足夠的語音聽覺經驗,是否亦有類似的轉錄歷程?值得研究。 本研究採用「字彙判斷作業」的實驗方法,探討國內88名學習語言前失聰的全聾學生在文字(或詞)便是歷程中文之轉錄現象,受試依其學歷(國、高中),溝通方式 (口、手語)分為四組,研究結果發現:(1)國、高中手語組學生在字彙觸接(access)的過程中與聽人類似的語音轉錄現象;(2)國中手語組學生在字及詞的判斷作業中均呈現手語轉錄的現象:(3)高爭手語組學生在「字」及「詞」的判斷作業中沒有呈現任何的轉錄跡象,而且也無支持直接觸接的現象。
  • Item
    以國語補救教學診斷原住民低成就學童是否為學習障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5-09-??) 陳淑麗; 洪儷瑜; 曾世杰
    對原住民兒童學業表現低落的現象,一般都歸因於缺乏主流的文化經驗或社經地位低下,但有些兒童他們的困難可能來自於個人生理因素,例如學習障礙,在特教的鑑定上,文化造成的低成就或是學障造成的低成就不易區分。本研究對台東市47位國語文低成就的原住民學童進行11週的補救教學,再根據兒童對補救教學的反應,區分出「「」教學反應較差」及「教學反應較佳」兩群,從理論上推估,前者極有可能為學習障礙。本研究旨在檢驗此種轉介前介入的鑑別診斷的效度。本研究從兩方面來檢驗鑑別診斷的效度,先是以心評專家的學障研判結果為效標,再比較兩群兒童在重要變項上的差異,這些重要變項都是學障相關理論中最關鍵的概念。主要發現為(一)以專業心評教師的「學障研判」為效標時,結果顯示,被診斷為學障者,有很高的比率是對教學反應較差的,偽陰性的比率很低。(二)以學障定義中的「內在差異差距」為效標時,結果顯示,教學反應分類有不錯的診斷敏感度,且犯偽陰性的比率低,但教學反應分類診斷的特定性較低,且犯偽陽性的比率較高。(三)以學障定義中的「認知缺陷」為效標時,「教學反應較差」群體,其「聲韻覺識」和「唸名速度」比「教學反應較佳」者差,但兩組的工作記憶差異不明顯;研究結果大致支持轉介前介入具有區分「一般低成就」和「學障」的區辨效度。
  • Item
    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999-06-??) 陳淑麗; 曾世杰
    本研究旨在探討閱讀障礙(簡稱閱障)學童聲韻能力的表現情形。研究以國小二至六年級學童為對象,採配對方式選取閱障學童及配對學童各88名。本研究使用「聲韻分割」、「聲韻結合」及「聲調覺識」三個測驗測量聲韻覺識能力;使用「聲韻轉錄測驗」測量聲韻轉錄的程度。結果顯現,閱障學童在聲韻分割及聲韻結合上與配對組沒有差別。但閱障組的聲調覺識能力普遍不如配對組,且聲韻轉錄現象比配對組不明顯。在相關方面,兩組學童各認知成份與閱讀理解的相關普遍未達顯著水準。在年級間的差異情形方面,聲韻覺識能力在年級間,普遍未呈現顯著差異,然而涉及記憶能力的注音記憶,押韻的狀況,年級間的表現呈顯著差異;不押韻的狀況,年級間的表現則未呈顯著差異。 從以上的結果,研究者推測在國小階段,閱障學童閱讀困難的原因可能是在「和聲韻處理有關的記憶能力」,而不是「CV層次的聲韻覺識能力」(C表子音,V表母因)。亦即,閱障學童主要的缺陷是,與聲韻相關的記憶表現不佳,比較不能有效地將文字視覺刺激以「聲韻的形式」保留在短期記憶中,造成閱讀上的困難。過去的研究認為,閱障學童聲韻覺識能力普遍不佳的看法,在本研究中並未完全得到支持。但由於本研究的聲韻覺識測驗,作業難度偏低,又未進一步測量較複雜層次的聲韻覺識能力,因此,以上的推論,有待未來的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