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行動化數位學習環境中學習反思與回饋對資訊技能問題解決成效之影響
    (2007) 顏榮泉; Yen, Jung-Chuan
      近年來,整合資訊科技與創新學習型態之數位學習,已成為學術研究領域與教育學習產業的主流發展價值,然許多學者對於數位學習是否真能促進學習者的有效學習與成長,仍存在許多歧見。其中,最常被提及的疑慮即是以超媒體為主要運作內涵的web-based學習模式,學習者似乎無法在複雜的內容架構中,有效的自我調節以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   自我調節(slef-regulated learning)是一種讓學習者能自我激發、活化認知活動及學習的行為,並因此能有系統的達到既定目標的過程。自我反思為自我調節最重要的核心程序,而如何在自我調節歷程中獲得多元回饋的自我反思,是自我調節學習能形成正向循環的關鍵要素。因此,本研究引述文獻探討之論述,確認可行策略為促進學習者認知學習與社會學習之循環反思機制,此機制之具體策略為:提升反思程度、給予學習者不同的教師回饋、與強化數位學習素養之先備知識等方法。執此之故,本研究以先備知識、反思程度、回饋型態等因子為自變項,並以學習者之問題解決學習成效及後設認知表現為依變項,檢驗研究設計與假設之正確性。   本研究以網路概論課程之「區域網路原理與建置」單元為專題教學問題解決之內涵,由於資訊技能領域的上機實作與一般理論知識的學習方式差異頗大,當學習者正從事某種技能實習的操作練習時,必須統整學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操作的程序知識,再輔以問題解決的策略性思考,才能順利完成複雜的學習任務。本研究藉助行動載具無所不在的特性,使學習者能在問題的發生情境中,一邊進行技能實習(例如網路設備的除錯)一邊記錄學習反思的內容,以確實瞭解學習者反思的歷程內涵。此外,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及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問題量化面向之資料揆集、分析與檢驗,以及問題解決反思內涵與反思模式歷程分析之質性討論。   研究成果方面,就量化研究之問題解決學習成效而言,本研究獲致三項重點結論:(1)資訊技能先備知識對問題解決學習成效具顯著的影響;(2)高反思程度之學習者,有較好的問題解決學習成效表現;(3)給予學習者歸因回饋會比單純的績效回饋好。其次,就量化研究之學習者設認知表現而言,本研究獲得下列四項結論:(1)不同先備知識與反思程度及回饋型態之交互作用結果不同;(2)高反思程度之學習者,有較好的後設認知表現;(3)給予高反思程度之學習者績效回饋能顯著提升其後設認知表現;(4)高反思程度之高學科先備知識學習者,其後設認知表現顯著較為優異。   此外,在質性研究的問題解決反思內涵方面,本研究獲致四點重要結論:(1)行動中反思之反思內涵偏向以「瞭解問題」為主之反思行為;(2)行動後反思之反思內涵偏向以「擬訂計劃」為主之反思行為;(3)學習者之反思行為普遍缺乏「採取行動」及「評估修正」之行為內涵;(4)高資訊技能先備知識與高反思程度之學習者具有較高次數之問題解決反思內涵。而就循環反思之歷程分析而言,本研究亦獲致三點結論:(1)循環反思對問題解決學習成效之影響相當顯著;(2)循環反思對後設認知理解與執行之表現有顯著影響;(3)循環反思之學習者在問題解決歷程中具有較高次數之反思內涵。   總結本研究之量化與質化分析之成果與討論,本研究最後分別提出以結構方程式探討行動化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效影響因素、強化循環反思的分析方法與實證研究品質、及以情境感知為向度投入行動學習之實證研究等方向,作為未來及進一步研究之建議與參考。
  • Item
    數位學習互動模式對學習者資訊技能學習成效與態度之影響
    (2007) 余志鴻; Chih-Hung Yu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學習之互動模式、概念地圖使用、及自我效能對於學習者在資訊技能學習之成效與態度的影響。研究對象為修習國內一資訊技能教育機構所開設數位學習課程之264名學習者。互動模式依據數位教材之學習導引、教學呈現、及練習等三個面向之互動程度分為高互動模式及低互動模式二組進行實驗教學。實驗數據之分析則針對互動模式、概念地圖使用、及自我效能對於學習者在資訊技能學習之成效與態度的影響進行探討。 研究結果發現:(1)低互動模式與概念地圖的使用能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投入程度;(2)高互動模式之設計能有效提昇學習者之資訊技能學習成效;(3)高、低互動模式的學習者都對於數位學習抱持正向的接受度及滿意度;而且,(4)自我效能或先備知識越高的學習者,對數位學習的態度也越正向。
  • Item
    在職人員數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探討--以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為例
    (2008) 蕭雅云
    今日的競爭環境中,人力資本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中小企業爲了提升人力資本,中小企業在職人員需不斷的學習來提升個人核心職能。就在職人員而言,因時間與空間限制,造成學習的不便;就企業而言,因為實體培訓的方式,耗費太多金錢與人力,企業無法負擔在職人員的培訓成本,透過數位學習可以減少成本花費與交通時間,在職人員可以迅速獲取知識內容。透過數位的學習方式,在職人員需要較高的自主性,因此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會影響學習成效,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在職人員數位學習的學習動機,增加參與教育訓練的意願,有效提升學習滿意度與成效。本研究以中小企業在職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學習者主動參與數位學習課程的學習動機因素與學習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學習動機因素包括認知興趣、追求成就、社交關係與外界因素,學習滿意度包括能力提升、課程內容、學習支持、教師教學、學習環境、及課後推廣。 研究結果發現: (1)中小企業在職人員,年齡對學習動機有顯著的影響,年齡愈高學習動機愈強烈,性別、教育程度、產業別,並無顯著影響;(2)中小企業在職人員,年齡對學習滿意度有顯著的影響,性別、教育程度、產業別,並無顯著影響;(3)數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呈現正相關,數位學習動機愈高,學習滿意度也愈高;(4)學習動機預測整體滿意度的影響也越為正向,社交關係、認知興趣、外界因素感受也愈正向,學習動機中社交關係、認知興趣、外界因素有效預測整體學習滿意度。本研究結果可以幫助平台經營者改變經營策略,更符合學習者持續學習動機的需求。
  • Item
    組織社會化與數位學習接受度之探討
    (2007) 林妙琦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企業內員工的組織社會化程度與數位學習的接受度。組織社會化是必須不斷持續進行的過程,所要提供的內容會一直因環境的變動而不斷地改變,組織適時適當的提供員工組織社會化課程,將可以降低員工的認知失調感,增加對組織的承諾,加強員工對組織的向心力,進而降低離職意圖。就數位學習的價值與特性,以數位學習提供組織社會化的課程內容是相當適切的,然而導入數位學習於企業的教育訓練是否能成功,除了企業種種的環境因素外,員工的接受度將是另一重要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將以Chao et at.(1994)提出的組織社會化程度量表,測得員工的組織社會化程度,並利用科技接受模型來探討員工對數位學習的接受度,並對兩者資料做相關性之研究與探討。 研究結論如下: 一、 目前企業內員工都有很好的組織社會化程度。 二、 目前企業內員工對數位學習有很好的接受度。 三、 目前企業內員工在組織目標與價值此構面社會化程度高的員工以網際網路進行數位學習將會有良好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