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台北市國民中小學音樂教師音樂欣賞教學之後設認知研究
    (2010) 劉芳妤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國民中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運用「計畫」、「監控」、「檢核」三方面的後設認知情形,以及音樂教師之服務學校階段、現任職務、教學年資、最高學歷、教育背景等背景變項對其在音樂欣賞教學之後設認知運用情形所造成的差異。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以九十七學年度任教於台北市國中、國小音樂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自編之「國民中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後設認知之運用情形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透過分層隨機抽樣之方式進行調查,共寄發140份正式問卷,回收102份,問卷的回收率達72.9%。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運用「計畫」方面後設認知之符合度頗高,且個人背景變項並不影響音樂教師在此方面的後設認知情形。 二、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運用「監控」方面後設認知之頻率略高,且個人背景變項並不影響音樂教師在此方面的後設認知情形。 三、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運用「檢核」方面後設認知,以「內容編選」分項的實際教學內容較能符合原訂課程規劃,「評量設計」分項則較不能符合原訂課程規劃;不同學校層級之音樂教師在此方面的後設認知情形有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音樂教師、教育行政單位、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音樂師資培育規劃與訓練上之參考。
  • Item
    「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提升自閉症兒童非口語溝通能力之家長訓練模式探究
    (2017) 劉芳妤; Liu, Fang-Yu
    本研究旨在瞭解自閉症兒童之家長藉由家長訓練模式學習「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的介入技巧並提升其子女非口語溝通能力的歷程。在正式研究開始前,本研究透過前導研究探究「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對提升一位自閉症兒童之非口語溝通能力的成效,此前導研究採用單一受試跨行為多基線實驗設計,研究結果發現「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方案」能有效提升一位自閉症兒童模仿、被動式相互注意力以及主動式相互注意力等非口語溝通能力。 本研究之「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家長訓練模式共分為「成人引導」、「成人回應」以及「幼兒引導」等三個階段,訓練內容分為線上資料庫與實地訓練兩種形式。線上資料庫包含「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各階段說明,以及各活動示範與說明;實地訓練為研究者至參與者家中進行親子音樂活動的觀察與討論,必要時進行訓練與示範。此介入每周兩次、每次50至90分鐘,共九週14至15次的介入。此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共有兩對親子參與研究,此研究以質性資料為主、量化資料為輔。家長執行「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的過程全程錄影,並在每次介入結束後進行訪談,以進行資料分析與歸納。量化資料以單一受試研究中的A-B-M設計蒐集兩位家長在家長執行技巧上的資料,每次擷取十分鐘的介入以進行編碼,過程中亦蒐集幼兒的非口語溝通能力以瞭解其改變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兩位家長皆能在九週內學會並執行三個階段的家長介入技巧。兩位家長的執行方式主要跟隨本研究三個階段的模式:(1)第一階段:提供以歌曲、教學為主的活動,主要活動來源為線上資料庫;(2)第二階段:透過音樂建構一來一往的溝通形式,並且透過音樂回應幼兒的行為;(3)第三階段:跟隨幼兒的行為後,將幼兒的行為融入音樂互動中。藉由相關係數進行探討後發現,家長的執行技巧精熟與否與幼兒非口語溝通能力的行為展現有正相關。 研究者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實務工作者、未來研究者以及自閉症兒童之家長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