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巴爾托克《中提琴協奏曲》之詮釋報告(2009) 蔡秉璋巴爾托克的中提琴協奏曲,是由中提琴家威廉.普林羅斯(William Primrose, 1903-1982)在1945年委託創作,由巴爾托克的好友兼學生提波.謝利(Tibor Serly, 1901-1978)根據鋼琴草稿接續完成;此首作品堪稱中提琴協奏曲中,音樂內涵及演奏技巧最為艱深的經典曲目。此首協奏曲展現寬廣的音域及豐富的音色變化,內斂的音樂意涵及絢爛的技巧,在節奏、曲式、創作技巧等方面,都較其他曲目更具變化及戲劇性,此曲也啟發往後的作曲家們,做為創作中提琴協奏曲時參考的範本。 本文將以巴爾托克的生平與音樂特色為開端,並概述匈牙利民謠特色及其對巴爾托克創作的影響,再針對主題作結構分析,以個人觀點論述詮釋方法;此外本曲有多處技巧艱深之片段,筆者另闢章節探討本曲高難度獨奏技巧之特色與練習方法。由於本曲為巴爾托克未完成之作品,再經由提波.謝利根據鋼琴草稿接續完成,然而,謝利的版本與巴爾托克的鋼琴草稿略有出入,因此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謝利的版本並非作者原意,紛紛提出見解,編輯各自的版本,但因版權問題皆未上市,直至1995年,由巴爾托克的兒子彼得.巴爾托克(Peter Bartók)和尼爾森.達拉馬吉歐(Nelson Dellamaggiore)共同編輯,根據草稿重新修訂另一版本,因此筆者亦將謝利與彼得.巴爾托克的版本比較列入探討範疇。Item 二十世紀後半三首中提琴經典獨奏作品演奏技巧研究(2017) 蔡秉璋; Tsai, Ping-Chang中提琴在西方音樂史上直至十九世紀以後才成為獨當一面的獨奏樂器,到了二十世紀經過樂器改良以及許多傑出中提琴演奏家出現,使得更多作曲家為中提琴創作樂曲,中提琴作品數量因而遽增,演奏技巧也隨之發展至極致,因此對於中提琴演奏者而言,研究新作品的演奏技巧成為重要課題。本論文藉由二十世紀後半葉三首經典獨奏作品,分別為貝里歐(Luciano Berio, 1925-2003)的《模進六》(Sequenza Ⅵ for Viola Solo, 1967)、潘德瑞茲基(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的《為獨奏中提琴的裝飾奏》(Cadenza per Viola Sola, 1984)以及李蓋悌(György Ligeti, 1923-2006)的《中提琴奏鳴曲》(Sonate for Viola Solo, 1991-1994),探討20世紀後半中提琴演奏技巧箇中奧妙,並藉由蓋詩•諾克斯(Garth Knox, 1956-)《中提琴空間》(Viola Space, 2009)和麥可•金伯(Michael Kimber, 1945-)《二十世紀音樂語法》(Twentieth-Century Idioms for Violists, 2012)兩本現代技法練習曲教本剖析,探討二十世紀音樂演奏技術的練習方法與應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