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佛瑞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十三 分析與詮釋
    (2020) 蘇品瑜; Su, Pin-Yu
    佛瑞 (Gabriel Faure, 1845-1924) 的創作生涯橫跨了十九世紀末的浪漫樂派,以及二十世紀初的現代樂派,因此他早期與晚期的音樂風格會有明顯的不同。但他依然能將不同樂派的創作手法兼容並蓄,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No. 1 in A Major, Op. 13) 為佛瑞早期的第一首室內樂作品,當中使用的旋律與風格,除了符合浪漫樂派的特質,也有豐富的和聲變化,以及大膽的轉調手法。因此本論文將會進一步探討,佛瑞是如何將創新的和聲手法,融入傳統的浪漫樂派作品中。這首作品在單純優美的旋律中,同時蘊含豐富的和聲色彩,而使音色與情感有更細膩的層次,進而增加了演奏者在詮釋樂曲的難度。 本論文將分為五個章節來探討。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十九世紀法國的音樂背景,以及佛瑞的生平概述;第三章介紹佛瑞的創作特色與手法,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別為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
  • Item
    從鋼琴夜曲選粹探討夜曲風格發展
    (2009) 錢巧苓; Chien Chiao Ling
    長久以來,大都以為鋼琴「夜曲」最早是起源自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他所寫下的二十一首夜曲作品,一直是經典之作,尤其是作品九之二的降E大調夜曲,更是家喻戶曉,「蕭邦等同於夜曲」這樣的觀念甚至被引用在現今流行音樂創作上。事實上,第一個在鋼琴作品冠上’Nocturne’為標題的作曲家,是愛爾蘭的音樂家約翰.費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他曾嘗試用過不同的名稱,最後才選擇了’Nocturne’來作為他那抒情歌唱風格的小品標題。1812年在聖彼得堡他出版了第一首降E大調夜曲,是最早以「夜曲」為標題出版的鋼琴作品,比起蕭邦1829年所作的第一首夜曲作品(Nocturne in e minor, op. 72 No. 1,1855年出版),足足早了十七年。 但因為蕭邦將夜曲的風格推展到顛峰,不論在各方面如伴奏、旋律、和聲等創作手法,皆比費爾德來得更為精熟,以致於蕭邦在夜曲創作上的顯赫名聲,遠遠高於費爾德,而較忽略了費爾德在音樂史上的貢獻。然而,在音樂歷史上,費爾德的夜曲地位,可以說是蕭邦夜曲的先驅。 在費爾德開啟寫作給鋼琴獨奏的「夜曲」(Nocturne)之後,各國也陸陸續續出現夜曲作品,一方面或許也受到費爾德巡迴各國演出的影響,或多或少刺激了一些地方的創作,各國如法國、俄國、德國、美國、匈牙利、挪威、西班牙、巴西……等皆有作曲家相繼寫作為數不少的鋼琴夜曲作品。 在蒐集、整理資料的同時,發現目前國內有關鋼琴夜曲的研究,大多著重在單一作曲家的夜曲作品,諸如費爾德、蕭邦、佛瑞等。但在費爾德建立了夜曲基礎後,在不同空間、時間下,其他的夜曲作品相繼而生,是否依循著費爾德奠下的基礎來創作,還是有所突破?依循或突破的地方又是在哪些部分?又或是如何融合個人創作手法而使得夜曲風格有所改變?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激發起筆者想要一窺究竟的好奇心,在閱讀大量樂譜後,選擇以費爾德、蕭邦、佛瑞、巴爾托克、浦浪克及巴伯等六位來自不同國家或不同時期的作曲家,試以其較具特色的夜曲作品,作一研究與探討,並加以剖析比較。
  • Item
    佛瑞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十三之分析與詮釋
    (2010) 陳浩勻
    佛瑞的創作以歌曲、宗教音樂、室內樂與鋼琴曲為主,雖然較少大型作品,但佛瑞於音樂史上的意義似乎也正在於這種深具法國韻味的輕薄小品。在以下的章節中,筆者將探討A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希望藉由對佛瑞的作曲風格、手法做進一步的了解,表達筆者對音樂的理解,在演奏上做出更貼切的詮釋,掌握法國音樂中獨特的音樂色彩。 本文的論述將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介紹佛瑞的生平以及創作背景,對作曲家的背景了解後,第二章認識佛瑞的作曲手法,第三章理性探討作品十三及分析樂曲的結構,第四章則從樂曲的節奏、和聲、速度、力度的變化,討論樂曲的詮釋內容,最後一章則综合以上所探討的內容,對於演奏及詮釋做進一步的思考,藉由整個研究過程,能更了解佛瑞的音樂內涵,對演奏的表現有更完整的詮釋。
  • Item
    佛瑞晚期鋼琴作品研究
    (2016) 姚偉奇; Yao, Wei-Chi
      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一生寫作約60首鋼琴作品,早期的鋼琴曲悅耳動聽,為他贏得名聲,卻也蒙上「沙龍作曲家」的陰影,即使到現在都還揮之不去。然而,研究佛瑞最重要的兩位學者納圖(Jean-Michel Nectoux)和歐雷舉(Robert Orledge)在文獻中均提到,佛瑞的音樂語言約在1900年至1905年間發生劇烈變化。學者將佛瑞創作分為三期,1906年至1924年佛瑞去世形成一個時期──第三期/晚期,其間創作的作品帶有獨特的「晚期風格」。也就是說,佛瑞在1906年以後創作的鋼琴作品非常可能具有「晚期風格」,或呈現了「晚期風格」的某些特徵。這些作品約佔佛瑞鋼琴作品總量的三分之一。   本論文以佛瑞第三期所創作的鋼琴作品為研究對象,包含了:《第八號船歌》至《第十三號船歌》、《第九號夜曲》至《第十三號夜曲》、《第五號即興曲》,以及《九首前奏曲》。在架構出1850年至1925年法國音樂及法國鋼琴音樂的歷史脈絡,並回顧佛瑞生平及早期鋼琴作品之後,先逐首分析樂曲的形式結構及音樂特徵,再從下列四個面向,整合歸納佛瑞晚期鋼琴作品的音樂特徵:調性/調式/和聲、旋律、節奏與節拍、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