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2011) 楊奕珊
    比起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更加重視人性情感的表達,不侷限在理性的形式與規則。這個時期的人們抱持著「為藝術而藝術」的理想,這樣的理念不僅在音樂領域持續發酵著,甚而在文學、繪畫等所有藝術領域掀起一陣風潮。 事實上,所謂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從文學開始,進而影響到繪畫與音樂。當時的人們嚮往脫離現實,追尋主觀、自由的意識,也因為過度浪漫與理想化,常可見許多天馬行空的題材出現。 浪漫樂派重視主觀的情感表達,許多音樂家極力打破古典時期保守、規矩的作風,企圖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創作風格。但孟德爾頌的音樂卻聽不出這些較為狂野激進的想法,這當然與他幸福夢幻的一生有頗大關聯。 提到孟德爾頌的知名作品,幾乎人人都能一一列舉,例如: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管絃樂曲《芬加爾洞窟》序曲;劇樂《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室內樂《降E大調絃樂八重奏》以及鋼琴曲集《無言歌》等。 然而提及他的協奏曲作品,多數人必定同時聯想到《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膾炙人口的曲目,與貝多芬、布拉姆斯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並列齊名,幾乎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也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它的旋律過於庸俗,內容缺乏獨特性,甚至有「聽膩了」的說法。筆者認為這樣的批判欠缺思考,既然此曲能成為古典音樂中的流行曲目,代表其旋律必定好聽易記,若只是因為經常聽到而產生厭煩之感,並且認為此曲不過是流俗之樂,如此評論實為欠妥。 孟氏之作經常予人「幸福感」,其曲風聽來平易近人,旋律流暢柔美,或許無法帶來「刺激感」,但其平靜輕柔的樂感卻頗具撫平心靈的魔力。 筆者記得第一次聽聞此曲是在小學四年級的音樂欣賞課上,簡明扼要的樂團導奏順勢帶出甜美細膩的小提琴獨奏,優美動人的旋律即刻深植在我的腦海。回家之後,隨即撥放聆聽,再三聆賞,也不覺厭倦,反而越聽越有興致。自此之後,這首「名曲」便成為我最喜愛的曲目之一。 為了打破大家對這首協奏曲「通俗」的既定印象,也由於筆者對於此曲的喜愛,遂決定以此作為研究主題。希冀透過筆者的努力,能使大眾對此協奏曲改觀,一掃以往的刻板印象,進而對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 Item
    從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看劇樂之音樂形塑與戲劇詮釋
    (2009) 許秀彬
    因接觸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Night’s Dream )劇本,孟德爾頌於1826年創作了《仲夏夜之夢》序曲( 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21 );這是一首為音樂會表演所設計、可以單獨演出的音樂會序曲( Concert overture )。十七年之後,當孟德爾頌擔任普魯士皇家劇院之作曲家時,為了配合劇作家提克( Johann Ludwig Tieck, 1773-1853 )導演的《仲夏夜之夢》戲劇,再度提筆譜寫了《仲夏夜之夢》劇樂( Ein Sommernachtstraum, op. 61 ),共計有十三首樂曲;因之,完整的《仲夏夜之夢》劇樂,包含序曲總共有十四首樂曲。 然而,《仲夏夜之夢》序曲本身雖蘊含著標題性動機及描述性內容,反映著出作曲家的戲劇理解與思維;但是,此序曲音樂本身所傳達的戲劇意涵並不夠具體,也因此引發各方學者諸多不同的說法及討論。事實上,孟德爾頌透過序曲僅僅呈現了《仲夏夜之夢》的戲劇氛圍,並未直接以音樂對劇情進行勾勒描繪;唯有在十七年後,也就是1843年所創作的《仲夏夜之夢》劇樂中,序曲中的音樂動機才真正地配合劇情,落實其戲劇意涵! 《歷史與現代之音樂》( 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係以「話劇劇場中使用的音樂」解釋劇樂( Schauspielmusik ),泛指伴隨著話劇戲劇演出之音樂。《新葛夫音樂辭典》則是使用 incidental music 一詞指涉,並將其解釋「為一部戲劇製作譜寫的音樂,在製作裡,音樂並非主導元素,因此,它與製作的關係是附帶的」。 由此可見,劇樂在戲劇演出中,向來被視為是「非主導元素」或「附帶」的;這種他律性質,應是劇樂向來不被音樂界所重視、甚少作曲家會主動選擇劇樂進行創作,以及劇樂藝術價值亦難以提升的主因。即便如此,1843年孟德爾頌接受威廉四世的委任,為《仲夏夜之夢》戲劇的演出進行劇樂之創作,譜寫出《仲夏夜之夢》全本劇樂,仍舊以其卓越的音樂技巧及作曲手法,力求在有限的表現空間裡,將劇樂進行最極致的發展、豐富演出時的戲劇效果。孟德爾頌卓越優異的作曲本能以及豐厚的文學素養,將《仲夏夜之夢》劇樂的藝術成就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境界,成為「十九世紀德國劇樂的典範」。 除了羅基敏〈由劇樂論音樂之藝術特質 ─ 以麥耶貝爾之《斯楚恩塞》為例〉、〈這個旋律中國嗎?─ 韋伯《杜蘭朵》劇樂之論戰〉兩篇文章外,台灣目前尚未有學者對戲劇音樂或者電影音樂作系統化的分析及專門性、學術性的研究及探討。劇樂問題在戲劇界、音樂學界、甚至是電影界都鮮為人知、乏人問津,甚至沒有相關的論文與參考資料出版,因此,呈現出一個極待開發的景況。 為了得知《仲夏夜之夢》劇樂與戲劇、序曲間的相互關係,筆者嘗試先由後來寫作的劇樂中,進行各曲的音樂分析;並且對照劇本,試圖發現音樂與戲劇意涵間的關聯性,最後,再返回序曲中印證相關音樂元素對應的戲劇意義。 在第二章第一節中,筆者將簡略地回顧德國文學中浪漫主義的發展,以及莎士比亞劇本德譯與出版的情況,以便了解當時文學對於音樂的影響。第二章第二節中,則將討論身兼德譯版莎士比亞全集的總編輯,以及1843年《仲夏夜之夢》戲劇導演的提克( Ludwig Tieck, 1773-1853 ),觀察他對於莎士比亞作品在德國推行的付出與貢獻。第二章第三節則是討論孟德爾頌分別創作《仲夏夜之夢》序曲與劇樂之創作過程。 第三章則先概述《仲夏夜之夢》之戲劇音樂分配,並且以一節一曲的方式,逐一對劇樂中各曲進行詳細的分析;並在第三章的最後,於第十四節對序曲進行分析。 在第四章第一節中,比對莎士比亞劇本中的音樂需求以及孟德爾頌的劇樂創作,觀察孟德爾頌如何形塑劇樂。第四章第二節則是針對Melodram進行討論,並檢視劇樂中使用Melodram的時機與方式。第四章第三節則對於劇樂中所使用的特殊和聲進行探討,以此觀察作曲家運用和聲創造特殊戲劇效果之手法。
  • Item
    孟德爾頌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指揮研究
    (2010) 吳育芬
    孟德爾頌在1830年到義大利旅行,當地的風土人情觸發了孟德爾頌的創作靈感進而完成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本論文由當時的社會環境及孟德爾頌的養成教育出發,並分析和詮釋此首交響曲.
  • Item
    孟德爾頌: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5之分析與詮釋
    (2009) 黃健欽
    〝幸福洋溢的大提琴作品、豐富而綿延不絕的旋律使人動容讚嘆,雖止息於樂曲段落中但下一個悸動脈絡隨之湧現。〞 是筆者對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45(Sonata No.1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Op.45)的第一次演奏觸動。經指導教授的推薦研究後而成為作為演奏詮釋之研究動機。孟德爾頌共創作兩首大提琴奏鳴曲,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常被世人所忽略,全曲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第二樂章為「行板」(Andante),第三樂章為「極快板」 (Allegro assai)。全曲演奏時間約二十八分鐘。樂曲由缺少詼諧曲或小步舞曲樂章之三樂章所構成的,可是,整首曲子極其忠實地遵守古典派之傳統手法,但又因為由三樂章組成,所以又脫離奏鳴曲型態。這種均整的美好形式感是作曲家特有的表現。大提琴演奏技法相當平易近人,在練習過程中常可感受到十九世紀室內音樂的豐富厚實的音響配置,在與鋼琴合作的過程中需相當謹慎,在研究作曲者創作背景時更被他創作當下,因是新婚幸福而有所感動,如以本曲作為演奏詮釋之研究動機,能使對大提琴演奏表達有更深入的瞭解,對日後教學工作有更大的幫助。
  • Item
    孟德爾頌: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58
    (2008) 童瓊瑩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共寫了二首大提琴奏鳴曲,但卻被世人所忽略,此首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58(Sonata No. 2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Op. 58),全曲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很快的甚快板」(Allegro Assai vivace),第二樂章為「詼諧的稍快板」(Allegretto scherzando),第三樂章為「慢板」(Adagio),整首樂曲像是一首朗誦調(recitative),第四樂章為「極快且甚快板」(Molto Allegro e vivace)。此曲有許多值得研究之處,大提琴演奏技巧雖不特別艱深,但如要精準快速且完美的演奏,仍需要下一番功夫,而鋼琴的分量也很繁重,演奏音量上的考量要特別注意,在大提琴與鋼琴兩者合奏前,必須經由無數次的溝通,熟知演奏者彼此所要傳達的理念,才能將樂曲的精神完整的呈現出來。 本研究內容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作曲家生平及其音樂創作風格,以期認識作曲家之時代背景與創作風格之理念;第三章:此曲之樂曲分析,詳述各樂章之曲式、節奏、樂段及和聲等特性;第四章:此曲之演奏詮釋,列舉筆者對此曲演奏詮釋之想法、見解與所運用之演奏技巧;第五章:分析不同演奏家之CD版本,將聆聽之後的看法整理並比較,由此學習到不同演奏家對樂曲所呈現的風格;第六章:結論,將所探討之研究心得做摘要總結。
  • Item
    孟德爾頌「莊嚴變奏曲」、「綺想輪旋曲」與「練習曲」之詮釋報告
    (2007) 王鶯玲
    在孟德爾頌的音樂生涯中,鋼琴扮演著主要的角色﹔他慣有的鋼琴彈奏特色是一種柔軟的感覺,美妙的震音,優美、圓滑且紮實。完美的聲音,及力度柔軟的掌控,都顯露在必要之處,而那優雅的演奏風格更是特別受到高度讚賞。在孟德爾頌所創作的器樂獨奏曲方面,以鋼琴曲居多。三首鋼琴變奏曲都完成於1841年,但三首變奏曲中,仍以莊嚴變奏曲最為傑出,也是孟德爾頌鋼琴作品的最高峰。此外,綺想輪旋曲完成於1828年,孟德爾頌本人經常演奏此曲,綺想輪旋曲因而很快地就成為最受歡迎的精湛鋼琴表演曲目之一。約1836年,孟德爾頌寫作了四首練習曲,每一首練習曲都包含著常用或特殊的鋼琴演奏技巧,其中《三首練習曲》的內容,分別為右手的琶音練習,三連音的訓練,及右手八分音符配上左手十六分音符的練習。 本文研究的主要範圍包括孟德爾頌莊嚴變奏曲、綺想輪旋曲與練習曲之音樂詮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孟德爾頌的創作風格與鋼琴音樂,所探討的是孟德爾頌鋼琴音樂的創作風格,對作曲家的性格,思想、創作語法及整體背景有全面的了解與認識。第三章至第五章為莊嚴變奏曲、綺想輪旋曲及練習曲,分別探討其創作背景與特色、樂曲分析與詮釋。在莊嚴變奏曲中論述主題與各變奏的關係,並分析樂曲和探討音樂的詮釋。綺想輪旋曲及練習曲,則分別以曲式、速度、節奏、曲調、調性及和聲來探討,再做一統整的分析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