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流行樂曲的改編-以小提琴演奏為例
    (2020) 張又慈; Chang, Yu-Tzu
    本論文將流行樂曲改編成適合弦樂器演奏樂譜,主旋律以小提琴為主,以吉他作為伴奏,每首曲目呈現出不同風格流行樂曲,將每首樂曲不同風格、感受想法,以及創作手法等將以詮釋報告呈現。 詮釋報告內容將樂曲線條、和聲、曲式以及創作演奏靈感以流行音樂為主軸呈現。探討樂曲的架構、旋律、節奏、速度…等,並說明樂曲演奏方式。 本篇研究即透過改編樂曲歷程,成為獨特風格樂曲,並獲得以下預期成果: 一、 量身訂製的話題性:為小提琴、不同樂曲風格客製化的器樂改編,形成強烈的風格,並為小提琴開創新氣象。 二、 樂曲意象的多元化:「流行」對音樂風格的分類,藉以型塑多元特色,成為平易近人的音樂風貌。 三、 傳統器樂的新風貌:受惠於樂曲改編的革新與數位音樂的高度發展,將流行元素注入傳統,以踫撞出新的火花。 四、 當代音樂的新體現:演奏中的八首改編曲式風格不同,體現當代流行樂曲式與自由重組的特色,創造新的聆聽經驗。
  • Item
    舒曼:《帕格尼尼音樂會練習曲》作品十
    (2011) 許寶真; Hsu, Pao-Chen
    舒曼的《帕格尼尼音樂會練習曲》Op.10是創作早期的作品,寫於1833年,幾經修改後發表於1835年,本組作品一共有六首,旋律取自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隨想曲》Op.1,表達出尊崇和效法帕格尼尼高超演奏技巧的心志。舒曼將本部作品命名為音樂會練習曲,和1833年所發表的《帕格尼尼練習曲》Op.3做區隔,舒曼表示Op.3是為了教育的目的而做,Op.10則是為了音樂會演出而創作的作品,以宣揚後者的藝術性。 李斯特在1830-40年間也做了同名作品《帕格尼尼大練習曲》,舒曼在評論中表示李斯特著重的是「技巧」,為「炫技的練習曲」,而自己的作品則是強調「詩意的表達」。 本曲是音樂會練習曲也是改編曲,本論文從曲式、節奏、旋律、和聲、織度上的特色著手為每一首做分析, 詮釋部份則分別就技巧、多層次的旋律線條處理、以及詩意的表達進行探討。
  • Item
    李斯特四首鋼琴改編曲之分析與詮釋
    (2018) 陳佳伶; Chen, Chia-Ling
    身為作曲家兼演奏家的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為了因應巡迴演奏工作中大量的曲目需求,將眾多著名的樂曲改編,使得許多重要的曲目得以重新展現於世人眼前,後代學者認為其對改編曲之創作有莫大的貢獻。在改編技法方面,李斯特除了將原曲完整地移植到鋼琴上外,並擷取原曲中的片段加以發展,添加不少繁複的鋼琴演奏技巧,使全曲保有原曲的輪廓與內涵外亦能呈現全新的樣貌。 研究者先介紹李斯特的音樂養成背景,及十九世紀鋼琴改編曲之分類,參考文獻中對李斯特改編曲之分類,分為藝術歌曲改編曲、器樂獨奏改編曲、歌劇改編曲及管弦樂改編曲四大類,並就上述四類分別挑選出《奉獻》(Widmung)、《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獵歌》(La Chasse)、《弄臣音樂會模擬曲》(Concert Paraphrase of Rigoletto)及《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四曲加以分析與詮釋,以期更了解李斯特改編曲之特色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