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何心惟大提琴學位音樂會樂曲解說報告暨規劃理念(2020) 何心惟; Ho, Hsin-Wei蕭邦: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六十五 蕭斯塔科維契: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 法雅:給大提琴與鋼琴的六首西班牙組曲Item 布拉姆斯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99之分析與詮釋(2009) 蘇鈺琇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Sonata No. 2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Op. 99, 1886)是布拉姆斯的晚期作品,曲風不僅開朗明亮,而且充滿灼熱高昂的氣勢,全曲展現出布拉姆斯少見的潛在熱情。樂曲結構嚴謹細緻,搭配渾厚的音樂深度,再加上大提琴與鋼琴的相互協調、呼應,著實讓演奏者在演奏技巧上增加許多困難度。從探討這闕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中,可以瞭解布拉姆斯雖然承襲了古典主義創作手法的傳統架構,但音樂思緒卻充斥著浪漫主義波瀾壯闊的鮮明色彩;曲式風格不僅蘊藏著深刻的人生際遇,也明顯流露出純粹的個人藝術特質。另外相較於布拉姆斯的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此曲不但展現了更為錯綜複雜的音樂織度,也因為頻頻擴充的高音域旋律線條,和顫音音型的使用及特殊的撥奏技巧,無疑增加許多音樂演奏與詮釋上的困難度。每個樂章裡不僅靈活運用表情及速度術語,注重音樂的強弱力度變化之外,也同時將鋼琴聲部的地位提高,不在侷限於擔任伴奏之配角,反而讓這首大提琴奏鳴曲呈現出二重奏的演奏模式,以室內樂的姿態豐富了整個樂曲的精髓與涵養,更傳達出深邃廣闊、無拘無束的音樂靈感。 本研究內容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作曲家生平及其音樂創作風格,冀望了解作曲家之時代背景和創作理念;第三章:樂曲分析,詳述本樂曲之曲式結構、和聲進行、與節奏特性;第四章:演奏詮釋,列舉筆者練習本曲之詮釋想法與運用技巧;第五章:版本比較,藉由聆聽不同名家演奏,分析並整理其異同之處,學習不同演奏家所呈現的詮釋技巧與風格;第六章:結論,將所探討之研究心得做摘要總結。Item 以月光小丑的想像故事–《月下琴愁》 作為德布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的演奏詮釋(2016) 蔣宛瑾; Chiang, Wan-Chin德布西在私人信件中表達,自己在晚期對音樂有了新的領悟,德布西認為計畫中的六首奏鳴曲,在音樂上重要性是超越抒情劇的。既有文獻顯示《皮耶洛對月亮生氣》是此奏鳴曲原本的副標題,並已經廣為大多數音樂學家所接受。除此之外,當時知名法國大提琴家洛蘇發佈了聲稱來自德布西本人的皮耶洛奏鳴曲詮釋,而德布西寫了兩封信向他的出版商迪朗抱怨此事。難道這首德布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如同《牧神的午後前奏曲》的靈感取材來自詩,是以《月光小丑》的詩作為題材,和以《皮耶洛對月亮生氣》作為標題的「標題音樂」? 筆者以個人演奏詮釋的角度,想像德布西使用荀貝格音樂話劇《月光小丑》中二十一首詩的標題作為每個段落的題材,將這首曲子的節奏、和聲、與音色的材料具象化,把每個段落中的每個動機的音響效果,想像成月光小丑一連串的背景、動作與故事情節,將這首奏鳴曲詮釋成一個月光小丑完整的故事,命名為《月下琴愁》,以這部創作《月下琴愁》作為表演者演奏詮釋的的藍圖。 如此一來,這首德布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的演出,已經嚴然成為一個詩、畫、與音樂所創造的《月下琴愁》想像空間,重新演奏詮釋出這首奏鳴曲非凡的歷史價值和音樂成就。 荀貝格在1912年以德文版《月光小丑》詩集中二十一首詩作為劇本,完成了其著名的音樂話劇《月光小丑》,巧合地在三年之後,德布西在1915年完成《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在《月下琴愁》故事的創作過程中,意外地發覺《月下琴愁》的故事與德布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緊緊相扣,故事每一首詩的發展與此曲段落間的起承轉合不謀而合。難道德布西就是以法文版《月光小丑》詩集中的二十一首詩作為題材,創作出不讓荀貝格音樂話劇《月光小丑》專美於前的傲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