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莫札特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布拉格》K. 504指揮詮釋(2019) 黄旭吟; HUANG, Hsu-Yin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為奧地利作曲家,自幼即顯露出超凡的音樂才華,是著名的「音樂神童」,與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同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大師」。 《布拉格》交響曲共三個樂章,是莫札特1781年至維也納定居後唯一一首非四個樂章的交響曲,與莫札特其他交響曲的輕快明亮相比,這首曲子的風格一開始顯得較為沉重嚴肅。曲子以情緒濃厚的慢板開始,進入主題後,雖然速度轉成快板,卻隱約透露著不安的情緒,甚至莫札特刻意放棄輕快的小步舞曲,而以第三樂章急板結束這首充滿戲劇性起伏的交響曲。 透過本文主題的研究,可以瞭解莫札特交響曲的特色及古典樂派交響曲之發展脈絡。在指揮技巧上,則可以有系統的分析拍型、手勢預備動作及樂句處理與運用,對於音樂線條的表達與排練效率皆有幫助。研究者首先由生平及創作背景研究,曲式分析,探討指揮詮釋,最後在結論部分綜合三個樂章做綜合統整分析。Item 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研究(2010) 周道揚; Chou, Tao-Yang《第二號交響曲》是浪漫時期的先河。貝多芬在此樂曲之中,開始於音樂中更多抒發個人情感。第三樂章更是打破古典樂派以小步舞曲形式寫作,以詼諧曲命名之。 本論文從第二章<貝多芬的生平與創作>,來了解他的音樂風格及精神,第三章<本曲概述>,將《第二號交響曲》從其創作背景、曲式結構、配器分析與表情記號分析等來進行研究。第四章針對筆者個人的指揮研究經驗,將其依從拍號、速度記號、力度記號、延長記號、表情記號等之詮釋進行探討。第五章則透過樂譜版本的不同、指揮家的詮釋以及《第二號交響曲》與其前後交響曲作品來進行各方面的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