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佛瑞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十三 分析與詮釋(2020) 蘇品瑜; Su, Pin-Yu佛瑞 (Gabriel Faure, 1845-1924) 的創作生涯橫跨了十九世紀末的浪漫樂派,以及二十世紀初的現代樂派,因此他早期與晚期的音樂風格會有明顯的不同。但他依然能將不同樂派的創作手法兼容並蓄,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No. 1 in A Major, Op. 13) 為佛瑞早期的第一首室內樂作品,當中使用的旋律與風格,除了符合浪漫樂派的特質,也有豐富的和聲變化,以及大膽的轉調手法。因此本論文將會進一步探討,佛瑞是如何將創新的和聲手法,融入傳統的浪漫樂派作品中。這首作品在單純優美的旋律中,同時蘊含豐富的和聲色彩,而使音色與情感有更細膩的層次,進而增加了演奏者在詮釋樂曲的難度。 本論文將分為五個章節來探討。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十九世紀法國的音樂背景,以及佛瑞的生平概述;第三章介紹佛瑞的創作特色與手法,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別為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Item 從鋼琴夜曲選粹探討夜曲風格發展(2009) 錢巧苓; Chien Chiao Ling長久以來,大都以為鋼琴「夜曲」最早是起源自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他所寫下的二十一首夜曲作品,一直是經典之作,尤其是作品九之二的降E大調夜曲,更是家喻戶曉,「蕭邦等同於夜曲」這樣的觀念甚至被引用在現今流行音樂創作上。事實上,第一個在鋼琴作品冠上’Nocturne’為標題的作曲家,是愛爾蘭的音樂家約翰.費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他曾嘗試用過不同的名稱,最後才選擇了’Nocturne’來作為他那抒情歌唱風格的小品標題。1812年在聖彼得堡他出版了第一首降E大調夜曲,是最早以「夜曲」為標題出版的鋼琴作品,比起蕭邦1829年所作的第一首夜曲作品(Nocturne in e minor, op. 72 No. 1,1855年出版),足足早了十七年。 但因為蕭邦將夜曲的風格推展到顛峰,不論在各方面如伴奏、旋律、和聲等創作手法,皆比費爾德來得更為精熟,以致於蕭邦在夜曲創作上的顯赫名聲,遠遠高於費爾德,而較忽略了費爾德在音樂史上的貢獻。然而,在音樂歷史上,費爾德的夜曲地位,可以說是蕭邦夜曲的先驅。 在費爾德開啟寫作給鋼琴獨奏的「夜曲」(Nocturne)之後,各國也陸陸續續出現夜曲作品,一方面或許也受到費爾德巡迴各國演出的影響,或多或少刺激了一些地方的創作,各國如法國、俄國、德國、美國、匈牙利、挪威、西班牙、巴西……等皆有作曲家相繼寫作為數不少的鋼琴夜曲作品。 在蒐集、整理資料的同時,發現目前國內有關鋼琴夜曲的研究,大多著重在單一作曲家的夜曲作品,諸如費爾德、蕭邦、佛瑞等。但在費爾德建立了夜曲基礎後,在不同空間、時間下,其他的夜曲作品相繼而生,是否依循著費爾德奠下的基礎來創作,還是有所突破?依循或突破的地方又是在哪些部分?又或是如何融合個人創作手法而使得夜曲風格有所改變?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激發起筆者想要一窺究竟的好奇心,在閱讀大量樂譜後,選擇以費爾德、蕭邦、佛瑞、巴爾托克、浦浪克及巴伯等六位來自不同國家或不同時期的作曲家,試以其較具特色的夜曲作品,作一研究與探討,並加以剖析比較。Item 佛瑞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之探究與音樂分析(2008) 馬韻珊; Yunn-Shan Ma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 為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作曲家,在普遍追求革新、傳統較被漠視之時代,奠定執著於法國一脈之優雅、富於詩意之音樂風格,其音樂創作之傑出表現,更讓世人稱道。佛瑞最著名之宗教作品莫過於風格簡潔寧靜、感動人心之《安魂曲》,誠如作曲家曾自述「別人評論我的安魂曲並未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甚至稱之為死亡的搖籃曲。」 《安魂曲》之創作,自佛瑞於一八八七年著手擬稿、完成、增刪改編至出版社於一九○一年發行總譜,一共經歷了約十四年之久。本論文依據音樂學者之考究例證將《安魂曲》之創作歷程分為三個版本,分別是:一八八八年版、一八九三年版、一九○一年版。現今部分學者對於哈美爾出版社於一九○一年發行之《安魂曲》樂譜是否真實出自佛瑞之手存疑,本論文經研究推論並證明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之原創價值,並介紹、比較及評論由合唱學者魯特 (John Rutter) 及現被尊為佛瑞權威之法國音樂學家奈克圖 (Jean-Michel Nectoux) 所校編之兩份一八九三年版佛瑞《安魂曲》樂譜。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序論探討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第二章為佛瑞《安魂曲》之背景探究,介紹佛瑞生平、佛瑞之音樂風格與特色,及《安魂曲》的創作背景及三階段進程。第三章為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探究,除推論證明一八九三年版較富原創性之外,並討論兩位不同學者所校編之一八九三年版總譜。第四章為《安魂曲》之創作手法分析,依照禮儀經文原意、曲式、配器、人聲聲部組合、音樂與歌詞的配置關係、特殊和聲進行以及研究者對於音樂的詮釋觀感,為各樂章之分析重點,最後並進行七樂章之綜合比較。第五章為本論文之結論。論文附錄則以表格條列比較兩份學者校編樂譜之細部差異。 研究者期待藉由本論文之背景探究及音樂分析,可提供國內指揮者對於佛瑞《安魂曲》有全面性且較深入的認識,並於演出時有一較具原創價值之版本可供選擇。Item 魏爾連詩集《優雅慶典》與法文藝術歌曲關聯性之研究 :以佛瑞與德布西作品的類比為例(2006) 林欣誼; Hsin Yi Lin法文藝術歌曲 ( Melodie ) 不同於德文藝術歌曲 ( Lied ),有其獨有的風格以及特色,但兩者皆為詩詞與音樂之融合,正如同德國藝術歌曲由德文浪漫文學中汲取許多靈感一樣,法國詩人雨果 ( Victor Hugo, 1802~1885 )、繆賽 ( 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 ) 等人所領導的法國浪漫詩派,其後的高蹈派 ( Les Parnassiens ),以及後來的波多萊爾 (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 )、魏爾連 ( Paul Verlaine, 1844~1896 )、馬拉梅 ( Stephane Mallarmé, 1842~1898 ) 等象徵主義( Symbolism) 詩人的詩詞,在在激發了許多法國作曲家的創作。而法文藝術歌曲亦在佛瑞 ( Gabriel Fauré, 1845~1924 )、杜巴克 ( Henri Duparc, 1848~1933 ) 和德布西 (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 的歌曲創作中登峰造極 。 因此,在演唱法文歌曲的同時,了解其歌詞出處、詩人的時代背景,甚至是作曲家的時代背景,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憑藉著紮實的文史觀念,更能讓歌者本身對作品的詮釋以及風格的掌握大有助益。 西元1870~1871年普法戰爭的戰敗對法國的社會與文藝界產生了相當大的衝擊。在社會上,仇德的情緒高漲,「民族主義」 ( Nationalism ) 於焉興起;而文藝界,不論在音樂、美術、文學各方面的表現,都有復古的傾向,並追求精緻優雅的風格,欲重溯至18世紀法國光榮的黃金時期,回憶美好的時光。 至1880年代,象徵主義 ( Symbolism ) 的概念因應而生。文學上的「象徵主義」一詞,是指19世紀末源於法國詩壇的一種創作風格,其真正的起始者,該算是波多萊爾,其詩集《惡之華》( Les fleurs du mal, 1857 ) 更確立了他「象徵主義先驅」之地位,對於後繼的馬拉梅和魏爾連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同時期的法國音樂家,如佛瑞與德布西,更從這些象徵主義詩人的作品中獲得創作靈感,造就了許多不凡之作。 其中,魏爾連於1869年出版的詩集《優雅慶典》( Fêtes galantes ),其靈感即是源於18世紀洛可可畫家華鐸 ( Jean-Antoine Watteau, 1684~1721 ) 描繪「優雅慶典」的畫作,此即對於當代復古風潮的一種體現。所謂的「優雅慶典」,是18世紀法國上流社會的一種生活習慣,裝扮優雅的男女,在公園、庭院或田園郊野中談情 ( 彈琴 ) 說愛,充滿了逸樂的風情。雖然這類描繪著求愛、舞蹈、音樂、宴會等主題的「田園歡宴」( Country amusement ) 之繪畫,在美術上由來已久,並非首見,但在華鐸的畫作之中,除了甘甜幸福的美好之外,更洋溢著一種微苦的情緒,讓優雅聚會以及戲劇場景中散佈著美麗夢幻卻略帶著感傷的氛圍。此外,華鐸更藉由義大利即興喜劇 ( Commedia dell’arte ) 中的角色與服裝,展現出嶄新的創意,穿梭於戲劇與實際人生、夢幻與現實、虛假與真實之間。 《優雅慶典》的主題與其代表的時代精神,以及「優雅慶典」畫作源於「阿卡蒂亞」( Arcadia ) 之傳統概念,正好與普法戰後法國人一直極欲追求的美好時光不謀而合,一方面想要重溯至18世紀的光榮時刻而產生復古情懷,另一方面亦想逃離現實世界的冷酷,另尋自己的「桃花源」。 因此,《優雅慶典》詩集中的22首詩作,為作曲家採用而創作出優秀音樂作品者,不知凡幾 ,其中以佛瑞與德布西在法國藝術歌曲發展之影響上尤其深遠,採用《優雅慶典》中詩作所創作的歌曲數量較豐且具代表性,佛瑞採用《月光》( Clair de lune ) 這首詩所創作的歌曲,開啟了他歌曲創作的另一時期﹔而德布西對於這個詩集的喜愛更是不在話下,甚至分別為《悄悄地》( En sourdine ) 和《月光》這兩首詩各寫了2首曲子。 國內雖已有少數論著 ,研究同樣以《優雅慶典》詩詞譜曲的作曲家,在創作上、詮釋上之差異,尤以歌曲《月光》為最,但對於「優雅慶典」這個主題從16世紀的畫家華鐸,到19世紀象徵主義詩人魏爾連所表現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背景對於音樂發展的影響,著墨較少。因此筆者除了對於「優雅慶典」這個主題時代背景的承襲做更深入的探討外,更將以佛瑞與德布西為例,探究詩集《優雅慶典》在法文藝術歌曲中之運用,以期能在樂曲的詮釋上提供不同的觀點,並能夠掌握樂曲詮釋之正確風格。 本論文的方向將由詩集《優雅慶典》的靈感來源– –18世紀畫家華鐸的「優雅慶典」畫作談起,包括了「優雅慶典」此種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的描述,再談及「優雅慶典」畫作本身的創作背景和內容,以及其代表的時代精神。 指出「優雅慶典」這個主題的由來後,筆者在第二章試圖由文學的角度切入,了解普法戰後法國的社會背景、民族精神的興起與復古的情懷,如何對於戰敗的法國文藝界造成影響;此外,象徵主義的發展,魏爾連之詩集《優雅慶典》的誕生,以及其在當代法國音樂家的藝術歌曲作品之運用,也都會在這一章中逐一說明。 第三章中介紹法文藝術歌曲之發展以及特色,將法文藝術歌曲從其前身「浪漫曲」( Romance ) 發展的過程作出概略的介紹,闡述其獨具一格之特色,並指出象徵主義詩人對於法文藝術歌曲創作之影響。此外,將法文藝術歌曲的焦點置於佛瑞和德布西的歌曲作品當中,分別介紹佛瑞和德布西藝術歌曲之風格,以及兩位作曲家對於詩集《優雅慶典》的運用。 而在第四章中,筆者將會實際舉出佛瑞和德布西運用《優雅慶典》詩作創作歌曲的例子,闡述兩位作曲家的創作手法,分別將兩位作曲家採用相同詩詞的歌曲置於同一個章節,作綜合性的比較以及研究,這些同名的歌曲分別為《月光》、《曼陀林》( Mandoline ) 和《悄悄地》( En sourdine ),其中佛瑞以這些標題創作的歌曲各有一首,而德布西除了一首《曼陀林》外,《月光》以及《悄悄地》都各自創作了兩首歌曲。 最後在第五章中,筆者會針對兩位作曲家採用相同詩詞創作的三首歌曲:《月光》、《曼陀鈴》和《悄悄地》進行詮釋方面的研究和比較。本文在樂曲的詮釋分析與探討上,將會注入其詩詞之文學性及典故淵源於其中,以忠實呈現歌曲應有的風格;而在演唱者的角度上,期將此文學性的內涵與演唱時應達到的效果與詮釋互相融合,將法文藝術歌曲極高的藝術價值表現出來。Item 佛瑞《船歌》第一至六號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13) 戴彤蔚佛瑞(Gabriel Urbain Fauré, 1845-1924)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重要的作曲家。佛瑞的鋼琴音樂直接呈現浪漫主義單純的情感,將自己的情感和內心訴諸在音樂當中,雖然音樂聽起來甜美、單純,但事實上和聲變化及結構是複雜的,需要演奏者更成熟的演奏技巧及詮釋。 佛瑞身處浪漫樂派後期與二十世紀初之際,當時各地興起民族主義,許多音樂家紛紛企圖擺脫長久以來德奧音樂的束縛,積極尋求新穎的創作手法。然而,佛瑞卻不隨波逐流,堅持於古典的曲式、和聲及調性內追求變化。 佛瑞的作品在情感表達、音色及和聲變化對演奏者來說,有很高的難度,因此,需要藉由觸鍵表現清澈明亮的音色、充足熟練的彈奏技巧,及豐富內心情感,才可將佛瑞的鋼琴作品詮釋好。Item 佛瑞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十三之分析與詮釋(2010) 陳浩勻佛瑞的創作以歌曲、宗教音樂、室內樂與鋼琴曲為主,雖然較少大型作品,但佛瑞於音樂史上的意義似乎也正在於這種深具法國韻味的輕薄小品。在以下的章節中,筆者將探討A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希望藉由對佛瑞的作曲風格、手法做進一步的了解,表達筆者對音樂的理解,在演奏上做出更貼切的詮釋,掌握法國音樂中獨特的音樂色彩。 本文的論述將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介紹佛瑞的生平以及創作背景,對作曲家的背景了解後,第二章認識佛瑞的作曲手法,第三章理性探討作品十三及分析樂曲的結構,第四章則從樂曲的節奏、和聲、速度、力度的變化,討論樂曲的詮釋內容,最後一章則综合以上所探討的內容,對於演奏及詮釋做進一步的思考,藉由整個研究過程,能更了解佛瑞的音樂內涵,對演奏的表現有更完整的詮釋。Item 佛瑞晚期鋼琴作品研究(2016) 姚偉奇; Yao, Wei-Chi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一生寫作約60首鋼琴作品,早期的鋼琴曲悅耳動聽,為他贏得名聲,卻也蒙上「沙龍作曲家」的陰影,即使到現在都還揮之不去。然而,研究佛瑞最重要的兩位學者納圖(Jean-Michel Nectoux)和歐雷舉(Robert Orledge)在文獻中均提到,佛瑞的音樂語言約在1900年至1905年間發生劇烈變化。學者將佛瑞創作分為三期,1906年至1924年佛瑞去世形成一個時期──第三期/晚期,其間創作的作品帶有獨特的「晚期風格」。也就是說,佛瑞在1906年以後創作的鋼琴作品非常可能具有「晚期風格」,或呈現了「晚期風格」的某些特徵。這些作品約佔佛瑞鋼琴作品總量的三分之一。 本論文以佛瑞第三期所創作的鋼琴作品為研究對象,包含了:《第八號船歌》至《第十三號船歌》、《第九號夜曲》至《第十三號夜曲》、《第五號即興曲》,以及《九首前奏曲》。在架構出1850年至1925年法國音樂及法國鋼琴音樂的歷史脈絡,並回顧佛瑞生平及早期鋼琴作品之後,先逐首分析樂曲的形式結構及音樂特徵,再從下列四個面向,整合歸納佛瑞晚期鋼琴作品的音樂特徵:調性/調式/和聲、旋律、節奏與節拍、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