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理查.史特勞斯《降E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8》及《英雄的生涯》作品分析與詮釋(2024) 張絲媛; Chang, Ssu-Yuan音樂與文學,跨越了歷史的鴻溝、保留了當代的藝術,並作為永無界線的橋樑。筆者於此次研究,不僅旨在挑戰十九世紀後浪漫樂派的音樂,更基於對詩詞的深厚熱愛,致力於從字裡行間推敲探索文字意涵,與層層深入分析詩詞篇章背後的奧妙,故選擇研究理查.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的小提琴作品。自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將音樂與文學結合,並以大型樂劇展現,理查.史特勞斯更進一步將器樂曲與交響詩帶至登峰造極的境界。這些饒富詩意與意象的艱深作品,對演奏者極具挑戰性。無論是演奏前對樂曲分析與理解的知識,演奏中對技巧與詮釋的琢磨,演奏後對鑑賞或統整的能力,筆者認為缺一不可,在樂曲橫向旋律與縱向和聲一齊同步出現時,不僅要克服演奏的技巧,於腦中的迴路更要清晰主題與聲部之間的脈絡,實屬不易。十九世紀後浪漫作曲家眾星雲集,筆者曾在演奏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1911)《第四與第五號交響曲》(Symphony No. 4 and 5) 時,驚豔其配器聲響的豐富亮麗,並感受其調性對演奏者的考驗,然而卻未能清晰透徹樂曲的深層內涵。此次選擇同時兼具小提琴演奏背景的理查.史特勞斯,希望嘗試了解陌生與充滿驚喜的後浪漫樂派。從純粹與清晰的古典樂派,走進華麗與馥郁的浪漫樂派;以經典架構的先備知識,探索變化多端的大型篇章。筆者將從研究理查.史特勞斯的小提琴奏鳴曲開始,一步步邁進瑰麗壯闊的交響詩;以小提琴在室內樂中與管弦樂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為研究方法,探索「邏輯」與「詩」的密碼。Item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指揮研究(2010) 陳真言拉赫瑪尼諾夫同時身為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在他多樣化的管絃樂作品中,筆者認為鋼琴協奏曲才是真正包含了拉赫瑪尼諾夫三種身分的元素。《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魅力至今不減,可說是鋼琴家的票房保證。希望經過讀譜、彩排、和演出的實際經驗,能更深入的了解拉赫瑪尼諾夫以及這首偉大的音樂作品。 拉赫瑪尼諾夫一生只鍾於鋼琴,沒有創作其他的器樂協奏曲,在四首鋼琴協奏曲中,可以看出隨著年代的不同,從學生時代,篇幅最小的第一號到晚期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在創作上也稍微的改變,但卻也都深深的包涵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風格,華麗的鋼琴技巧、氣勢磅礡的管絃樂團以及時而溫暖,時而淒美的優美旋律,曲曲都刻劃出拉赫瑪尼夫的俄國精神。 希望讀者藉由本論文,可以更深入了解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也同時了解身為一位指揮家必須要學習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