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葉家菱聲樂獨唱會樂曲解說
    (2020) 葉家菱; Yeh, Chia-Ling
    本文為學位音樂會樂曲解說,演出曲目包含切斯悌的歌劇《奧龍泰阿》選曲〈圍繞著我的愛人〉、莫札特的藝術歌曲〈微笑般的恬靜〉和韋瓦第的歌劇《彭托的亞爾絲達女王》選曲〈我是那朵小茉莉〉;德文藝術歌曲有布拉姆斯的〈如旋律般的牽引〉、史特勞斯的〈我懷著我的愛〉和沃爾夫的〈正是春天〉;英文藝術歌曲有奎爾特的〈我生命中的歡喜〉、〈薔薇〉和〈在泉水邊〉;法文藝術歌曲有阿恩的〈若我的詩有翅膀〉、薩提的〈帽子先生〉、浦朗克的〈愛的小徑〉和奧芬巴哈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選曲〈她走了,這可愛的斑鳩〉;中文藝術歌曲有李惟寧的《偶然》和鍾耀光的《起造一座牆》;台語藝術歌曲有蕭泰然的《阿母的頭鬘》和鄭智仁的《阿爸的風吹》。
  • Item
    小約翰‧史特勞斯之聲樂圓舞曲與輕歌劇詠唱調探究
    (2010) 謝佳臻
      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1825-1899)以其圓舞曲與輕歌劇作品叱吒十九世紀奧國音樂界,並在1890年一項主題為「歐洲最知名人物」的民調中,成為當時僅次於維多利亞女王和俾斯麥的名人。本研究以史特勞斯的聲樂圓舞曲與輕歌劇詠唱調為主體,從作曲家的生平、社會背景、創作技巧等角度探究作曲家的音樂風格與歌曲之詮釋方式,並從其宣傳手法、經營模式與題材選擇等方向探討史特勞斯使古典音樂大眾化的方法與過程。希望藉由此研究,能讓更多人了解史特勞斯聲樂作品的風格、詮釋方式與古典音樂普及的方法。
  • Item
    理查‧史特勞斯三部早期音詩《馬克白》、《唐璜》與《死與淨化》之幻化
    (2009) 陳怡文
    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承襲李斯特(Franz Listz, 1811-1886)提出的交響詩理念,於十九世紀末將此樂種再次發揚光大。而《馬克白》(Macbeth)、《唐璜》(Don Juan)與《死與淨化》(Tod und Verklärung)是史特勞斯與音樂古典時期的絕對音樂交響曲背道而馳、初次踏入交響詩世界的作品。從史特勞斯的創作歷程來看,他前半輩子創作交響詩,中晚年專注於歌劇創作;音樂中的「戲劇」因子,則是史特勞斯從純器樂作品轉向至創作戲劇舞台作品的關鍵因素。 論文共分五章,分別從作品的形式、主題設計與管弦樂法等創作層面,探討史特勞斯灌注在早期三部「音詩」作品中蠢蠢欲動的戲劇創作思維;以及作曲家如何藉由音樂與文學結合的方式,讓表面看似堅固的奏鳴曲式一步步邁向瓦解。第一章從李斯特與史特勞斯的交響詩談起,而後探討史特勞斯創作生涯中,擺盪於交響詩與歌劇間的經歷,最後聚焦呈現在三部作品的創作時空背景;第二章至第四章,則分別詳盡探討三部作品本身的創作手法,及其與文學作品的關係;第五章為結論,提出奏鳴曲式框架中的音符,依然蘊含栩栩如生戲劇圖像之觀點。
  • Item
    理查˙史特勞斯:六首布倫塔諾之歌 作品六十八
    (2007) 林瑩姿; Lin, Ying-Tzu
    理查•史特勞斯一生的藝術歌曲創作約有兩百多首,自1870年他創作了生平第一首的藝術歌曲,到1906年為止,幾乎每年都陸續會有新的歌曲作品產生。 但從1906年之後,史特勞斯卻有長達十二年的時間未創作任何一首藝術歌曲, 直到1918年,藝術歌曲的創作才又重新開始。而Op.68和Op.66、67及69被歸類為同一群組,皆是史特勞斯重返藝術歌曲創作之路的第一批作品。 經過歌劇創作巔峰的洗禮後,史特勞斯所創作出的藝術歌曲風格明顯與十二年前不同,雖然Op. 68的原創是以鋼琴作為伴奏樂器,但無論是在聲樂的旋律線條上抑或和聲的音響效果,都明晰可見濃厚的管絃樂曲色彩。 此組歌曲有兩個版本,史特勞斯於1918年創作了鋼琴版本,而後在1933年先改編第六首「女人之歌」(Lied der Frauen)、1940年陸續將其它五首也改編為管絃樂版本。本文主要以鋼琴版本作為討論對象。 本文會先針對理查•史特勞斯的藝術歌曲,和此作品的詩作作者-克萊門斯•布倫塔諾做簡單介紹,之後分別對六首歌曲做樂曲分析。另,附錄一列出布倫塔諾的原詩、Op.68的歌詞,以及歌詞的中文翻譯供讀者對照;附錄二則分別列出Op.68鋼琴版及管弦樂版本的手稿日期、改編日期和首演的相關資料等。
  • Item
    「作曲家」的蛻變:理查‧史特勞斯與霍夫曼斯塔的《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娜》作品群研究
    (2018) 陳怡文; Chen, Yi-Wen
    《理查‧史特勞斯作品目錄》(Richard Strauss Werkverzeichnis)中,在編號TrV 228項目下,包含四個版本。前兩個版本(TrV 228、TrV 228a)以歌劇名稱《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娜》為主標題。前者於1912年10月25日在斯圖加特首演,包含「歌劇」《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娜》及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為霍夫曼斯塔(Hugo von Hofmannsthal)的改編話劇《暴發戶》(Der Bürger als Edelmann)所寫的「配樂」兩個部份;後者為1916年10月4日在維也納首演的歌劇,是今日劇院經典劇目。第三個版本(TrV 228b)為史特勞斯替話劇《暴發戶》寫的配樂,於1918年4月9日在柏林德意志劇院首演。第四個版本(TrV 228c)為可供音樂會演出用之《暴發戶組曲》,選錄自前述的話劇配樂,於1920年1月31日在維也納首演。本論文以「《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娜》作品群」總稱這四個作品。 《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娜》作品群中,大眾對第二版歌劇及第四版樂團組曲最為熟悉,但卻不清楚各作品間的脈絡傳承。有鑑於此,本論文特別將作品創作源起、過程與文本分析放在一起討論,以清晰呈現各作品音樂戲劇內涵及作品之間的關係。論文第貳章第壹節首先呈現1912年《阿莉雅德娜》的創作過程與作品結構;第貳節聚焦於拆離出的《暴發戶》喜劇,即1918年版本;第參節為1920年《暴發戶組曲》。第參章主要討論1912年版本中的「歌劇」《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娜》,第肆章則以1916年版本為中心,並比較前後版本異同。希冀藉此來體察音樂家與劇作家分別用音樂與文字互動的方式,以及他們在將近八年創作時間的思考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