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舒伯特D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小奏鳴曲D.384演奏詮釋(2020) 鄭育芝; Cheng, Yu-Chih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繼承古典樂派,揭開浪漫樂派的序幕,他在古典音樂的構圖中,增添繽紛的色彩。舒伯特一生創作了六百多首的藝術歌曲並且在藝術歌曲方面成就非凡,而有歌曲之王之稱;在器樂曲方面以室內樂見長,另外也有相當多著名的鋼琴及交響曲作品。在他的作品中,都是以抒情優美的旋律表現豐富的情感。 本論文研究主題是舒伯特D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小奏鳴曲D.384,這雖然是一首小巧的樂曲,其中仍具有典型舒伯特的音樂特色,值得細細琢磨。筆者認為詮釋這首樂曲,有必要先完整地瞭解舒伯特及相關之音樂內涵,因此筆者將研究內容分為六個章節來論述,依序為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舒伯特的生平與其作品特色;第三章舒伯特藝術歌曲及小提琴奏鳴曲衍伸探討;第四章依序分析三個樂章的樂曲結構;第五章依序詮釋三個樂章及相關技巧準備,第六章結語。透過以上研究及小提琴技巧訓練,期能精進演奏能力,並且在詮釋此樂曲時忠實呈現舒伯特的創作理念。Item 米堯《小奏鳴曲》為單簧管與鋼琴作品(2007) 潘玟蒨接替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之後的法國作曲家們,雖然無法以個人之力來超越前輩的軌跡,但在「法國六人組」(Les Six) 的努力之下, 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音樂新風格的形成。 「法國六人組」的成員彼此熟識、志同道合,但每位作曲家的風格與發展卻截然不同。其中最早被肯定的作曲家是大流士‧米堯,並且也是六人組中,與浦朗克能夠長期受到歡迎的作曲家,尤其在他長達八十二年的生涯中,留下大量的作品,更為二十世紀的法國音樂增添更多風采。 此首《小奏鳴曲》,是米堯為單簧管所創作的作品中較早期的作品,其豐富的和聲手法、強烈的力度對比以及看似簡單卻艱難的技巧寫作,充分地將單簧管寬廣的音域和多變的音色變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因此,筆者以此首樂曲作為本篇論文的研究主題,期望以此提供一些心得,讓單簧管同好們能更了解米堯這位作曲家的音樂及風格。 本文主旨為探討米堯《小奏鳴曲為單簧管與鋼琴作品》的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兩大主題,共有四個章節依序討論。 第二章主要介紹米堯的生平及其音樂創作風格。米堯可說是二十世紀最勤奮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編號到441,幾乎涵蓋了各類型的創作;除此之外,米堯的作品不易劃分階段,創作手法也十分多元,在其廣泛採用的各種手法中,以複調(polytonality) 為其音樂風格的最大特點,將在此章節中加以討論。而在本章節的最後將米堯為單簧管所創作的作品 (以獨奏作品為主),簡略地介紹其的創作背景、作曲手法以及主題旋律。 第三章是以本論文主題米堯《小奏鳴曲為單簧管與鋼琴作品》為主,分五節從創作背景、樂曲主要的創作手法、樂曲分析等觀點來探討此作品;並以此作為第四章節樂曲詮釋上的重要依據。 第四章是以筆者觀點來探討此曲在演奏上詮釋方式,並將筆者在演奏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點來作說明。Item 馬逖努單簧管與鋼琴小奏鳴曲之探討與研究(2010) 王薏涵; Yi-Han Wang捷克作曲家-波胡斯拉夫‧馬逖努(Bohuslav Martinů, 1890-1959)為單簧管作了許多室內樂作品,而這是馬逖努唯一一首為單簧管所作的小奏鳴曲,非單一樂章,樂章之間以一氣呵成的方式來演奏,分別為中板-行板-稍快板。本曲受到了史特拉汶斯基的新古典主義、德布西豐富的色彩調和及捷克民謠旋律等影響,充滿了波爾卡舞曲節奏、大量的切分音交替、現代複音手法及抒情的樂段,並透過音階及華彩樂段來展示單簧管的精湛技藝。本文將以馬逖努的生平與音樂風格、樂曲分析、演奏詮釋與有聲資料版本比較四個章節來作探討,希望透過本研究,能讓本曲的精神被發掘,讓更多讀者對於本曲的詮釋有更多感受,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演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