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達流士・米堯《雙簧管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2023) 丁筱凌; Ting, Hsiao-Ling達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是二十世紀重要的法國音樂家與教育家,同時也是法國六人組(Les Six)的其中一員,是六人組中作品產量最大的,主張音樂應該要客觀、不過度渲染,成為當時法國音樂的新氣象,因其本身猶太人的身份及政治因素,晚年到美國發展,並為他的創作開啟世界觀。創作的範疇除了器樂曲、交響樂曲、甚至有芭蕾舞音樂及電影配樂,他創作的速度快,一生創作高達四百多部作品,甚至在晚年飽受病痛折磨之時,仍繼續創作。他替各種樂器寫了不同類型的作品,而為雙簧管獨奏所寫的作品則有,《雙簧管小奏鳴曲》(Sonatine pour Hautbois et Piano, Op.337, 1954)以及《雙簧管協奏曲》(Oboe Concerto, 1957)。本論文所要探討的《雙簧管協奏曲》,為米堯創作生涯晚期的作品,從了解生平與創作風格切入,以樂曲分析的方式理解創作的手法與曲式,進而以筆者在演奏上所面對到的問題與詮釋方法來探討此曲。Item 音樂人像素描 浦朗克《15首鋼琴即興曲》之作品研究與演奏詮釋(2017) 呂函倪; Lu, Han-Ni法蘭西斯‧浦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1899-1963) 為二十世紀法國最重要鋼琴家與作曲家之一,於法國六人組(Les six) 成員當中,與米堯、歐里克皆為較受到後人知曉的音樂家。浦朗克除了世人較為熟悉的鋼琴作品外,亦有室內樂、協奏曲、合唱曲、歌劇、芭蕾舞劇、宗教音樂…等創作,尤以聲樂作品為浦朗克最珍愛之創作樂種,此論文之研究,發現浦朗克將具有聲樂效果之優美旋律線條,於本組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優美、愉悅的旋律亦成為浦朗克的音樂特色之一。 浦朗克提倡讓音樂融入於生活當中之理念,其音樂創作靈感與素材,亦源自於生活與周遭人事物,尤以人的情感為主,促成他持續創作的動力,更造就其獨特的和聲色彩與動人旋律,對於近代法國音樂的貢獻甚鉅。 此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目的、內容與方法;第二章就「即興」一詞的緣起,探討此創作手法在音樂史上的發展;第三章從浦朗克之生平,知曉其生活對於創作手法與音樂風格的影響,進而從中認識浦朗克的鋼琴即興作品。第四章為此論文之核心,以浦朗克《15首鋼琴即興曲》依序進行詳盡的研究分析與演奏詮釋,除了成長環境外,浦朗克與當代藝術家們的結識,以及與好友之間的情誼,在彼此對於藝術理念的激發之下,深深地牽引著浦朗克的創作手法與音樂風格,而此組作品之特色,在於浦朗克每首樂譜中皆有明確標示出題獻者,讓演奏者能夠透過對於樂曲創作背景、以及題獻者之充分了解,更加深刻地表現出浦朗克所要傳達之意境與感受。此外,藉由此次研究,得以認識到許多法國當時的音樂家、教育家、歌手、作家、演員…等藝術家,以及他們對於當今法國藝術界的影響,與音樂的發展息息相關。經由前述的分析與探討,進而得到第五章之結語,尤為教育學術之典範,筆者將以親身練習經驗給予回饋,期望在演奏時能更貼近作曲家預想之詮釋,以及對於法國音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Item 浦浪克大提琴奏鳴曲創作手法之探討(2005) 王心潔; Hsin-Chieh Wang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法國作曲家兼鋼琴家。在他創作事業的前期,以簡樸筆直的寫作方式聞名,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其音樂風格開始轉變為嚴肅深沉且多愁善感,宗教音樂和藝術歌曲則成為他晚年的創作主力。 浦浪克一生中,只創作了兩首弦樂作品,分別為小提琴以及大提琴奏鳴曲,雖然這兩首奏鳴曲在浦浪克的眾多作品中,並不算特別出色,但其慢板樂章優美且深情的旋律線條,卻深深令人著迷。因此,藉由研究這首大提琴作品,探討其創作手法,來深入了解浦浪克的音樂世界。 本文先以浦浪克的生平、風格以及代表作品為開場,接著概略性地敘述兩首弦樂作品的創作歷程以及寫作手法,最後透過曲式分析以及詮釋,來研究本首大提琴奏鳴曲的創作手法,並期望在演奏上能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與認知。Item 浦朗克《十五首鋼琴即興曲》詮釋報告(2019) 葉靜雯; Yeh, Ching-Wen在巴黎土生土長的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出生於1899年,音樂的啟蒙老師為母親,早期受到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等作品的薰陶,之後追隨鋼琴家維涅斯(Ricardo Viñes, 1875-1943)學習,承襲其彈奏風格,發展獨特的鋼琴踏瓣技巧與多樣的音色變化。爾後認識了薩悌(Erik Satie, 1866-1925)、歐立克(George Auric, 1899-1983)等音樂家,開始創作具有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色彩的音樂,並成為著名「法國六人組」(Les Six)中的一員。 《十五首鋼琴即興曲》創作於1932-1959年間,為浦朗克投注了近三十年的心血,可見其對此作品的重視。作品中呈顯獨特巧思與迷人的和聲特色,被視為浦朗克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論文將分為五章十五節,以《十五首鋼琴即興曲》為研究主軸,依序探討法國音樂之發展、作曲家的創作特色與音樂風格發展,之後聚焦於《十五首鋼琴即興曲》,就樂曲作結構分析,並依照個人經驗,分別以「音色與觸鍵」、「速度與節奏」、「運音與踏瓣」、「指法與技巧」等四方向說明彈奏要領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