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之作品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2) 李沂宸; Lee, Yi-Chen
    德米特里˙蕭斯塔科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是二十世紀蘇聯時期優秀作曲家之一,其一生中的創作數量更是數不勝數,也都各個精彩,作品種類包含交響曲、管絃樂曲、協奏曲、室內樂、鋼琴曲、歌劇、聲樂曲和電影配樂等多種類型。其中更以交響曲創作數量為最多,是自古典時期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以後,鮮少有創作超過九首數量交響曲的作曲家,多達十五首。本論文將聚焦在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以作曲家之生平概述、樂曲創作風格與樂曲的各樂章在曲式、結構、樂句、配器等方面進行分析,最後提出研究者在指揮詮釋上的選擇,以研究者先於樂譜研讀,到實際與雙鋼琴、絃樂五重奏進行排練,乃至於最後以接近完整編制之管絃樂團實際演出的學習成果提出之。
  • Item
    蕭斯塔科維契《中提琴奏鳴曲作品一四七》之研究與詮釋
    (2020) 張凱雯; Chang, Kai-Wen
    蕭斯塔科維契《中提琴奏鳴曲作品一四七》,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作品,如同大多數的其他晚期作品,音樂帶有灰暗、沉重、深刻等等的色彩。在樂曲中也引用貝多芬創作過的音樂素材來表達他對這位音樂家最高的崇敬。全曲共三個樂章,不論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或是細看各樂章,其架構都非常縝密、樂思貫穿,是令人讚嘆的作品。 本論文之研究內容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探究俄國當時歷史背景、政治亂世對蕭斯塔科維契創作與音樂風格所產生之影響;第二章探討蕭斯塔科維契音樂風格的轉變、樂曲創作手法以及音樂語言,並簡介《中提琴奏鳴曲作品一四七》的創作背景;第三、四章為《中提琴奏鳴曲作品一四七》樂曲的分析與詮釋,最後為結論。期許自己能更貼近音樂的原貌,期望使這個作品更加的完整與精彩。
  • Item
    何心惟大提琴學位音樂會樂曲解說報告暨規劃理念
    (2020) 何心惟; Ho, Hsin-Wei
    蕭邦: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六十五 蕭斯塔科維契: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 法雅:給大提琴與鋼琴的六首西班牙組曲
  • Item
    蕭斯塔科維契《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一三四》之分析詮釋
    (2017) 黃文宇; Huang, Wen-Yu
    蕭斯塔科維契音樂中帶有黑暗及詼諧趣味、情緒總是像他的撲克臉,給人有著深不可測的思緒,卻創作了許多經典的樂曲種類,管弦樂曲如十五首的交響曲第一號交響曲、第二號交響曲《獻給十月革命》(October a Symphonic Dedication)、第三號交響曲《勞動節》(First of May )、第五號交響曲《革命》(Revolution)、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Leningrad)、第十一號交響曲《一九零五》(Year of 1905)、第十二交響曲《一九一七》(Year of 1917)、第十三交響曲《巴比亞爾》(Babi Yar)第十四號交響曲《亡者之歌》(Lyrics for the Death);器樂協奏曲方面、兩首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兩首大提琴協奏曲、室內樂曲有十五首弦樂四重奏、兩首鋼琴三重奏、接著分別《G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五十七》、《D大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一三四》、《C大調中提琴奏鳴曲作品一四七》,其中室內樂曲的作品,具有深奧涵義及份量,古典音樂會上熱門曲目。 本論文分成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寫作的的動機和目的跟論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生平、簡略介紹蕭斯塔科維契的生平及重要作品與當時社會氛圍的文獻;第三章創作背景、敘述《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一三四》創作背景的介紹;第四章音樂分析、了解樂曲的架構與解析蕭斯塔科維契音樂創作的手法及拉奏技巧;第五章循環曲式,舉例於浪漫樂派的循環曲式;第六章演奏詮釋、透過唱片錄音,分析出演奏不同的效果音樂詮釋;第七章為結語。期待透過本論文之撰寫、研究及分析的過程,能對蕭斯塔科維契的音樂風格更深的體悟與理解,進而對實際演奏有所幫助。 (中文關鍵字: 蕭斯塔科維契 小提琴 奏鳴曲 循環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