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亞歷山大.斯卡拉第《大鍵琴八度觸技曲》與弗朗茲.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作品二五四》之研究(2023) 蔣孟婷; Chiang, Meng-Ting亞歷山大.斯卡拉第 (Pietro Alessandro Gaspare Scarlatti, 1660-1725)與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分別為巴洛克時期與浪漫時期的最具代表性作曲家之一。筆者研究亞歷山大.斯卡拉第的《大鍵琴八度觸技曲》的(Toccata Per Cembalo D’ Ottava Sesta, 1723),與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Rhapsodie Espagnole, S. 254, 1867),兩首皆以佛利亞舞曲(La Folia)為題材的鍵盤作品,各自於不同曲類,分別為觸技曲(Toccata)與狂想曲(Rhapsodie)中,筆者將兩首作品所運用到佛利亞舞曲之作曲手法分析並且作統整。本研究所探討亞歷山大.斯卡拉第《大鍵琴八度觸技曲》以及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共為六章。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和方法;第二章介紹佛利亞舞曲的起源與以此舞曲為題材的器樂曲;第三章探討亞歷山大.斯卡拉第的生平與音樂風格與《大鍵琴八度觸技曲》之創作背景與樂曲分析;第四章探討李斯特的生平與音樂風格與《西班牙狂想曲》之創作背景與樂曲分析;第五章藉由分析樂曲後得到的音樂詮釋,分別以兩首作品與佛利亞原曲之關係作為切入,統整並比較兩首樂曲之寫作技法與樂曲詮釋;第六章結論,為筆者的研究心得總結。Item 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之分析與詮釋報告(2011) 陳姿穎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在1833年5月7日生於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在音樂上最明顯的影響便是作曲家們紛紛力求創新,在樂曲中展現自由的幻想及表現自我的風格,鋼琴作品中以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s)廣受歡迎,布拉姆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或許因為所受教育的關係,也或許是個性使然,他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隨波逐流,仍依循著古典時期的傳統架構寫下三首鋼琴奏鳴曲。 本論文依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例,透過本文第三章探討其作曲手法的特色;並於第四章根據費許所著《布拉姆斯與其發展中的變奏原則》中討論布拉姆斯擅長的「發展中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分析本作品的樂曲架構;第五章則以布拉姆斯所作《51首練習曲,作品六》解決困難的彈奏技巧,另外在術語、交響式語法、指法、踏板,本著能夠「透過手指表達內心情感」的觀念,為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詮釋。Item 李斯特的《一首浮士德交響曲》:交響曲還是交響詩?(2011) 黃暐婷在威瑪的十二年間(1848至1860年),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共創作十二首交響詩和兩部交響曲,他的交響詩與交響曲在形式上有明確的區別,但兩者均與文學或其他藝術相連結,都是具詩意訴求的管絃樂作品。 李斯特在《一首浮士德交響曲》(Eine Faust-Symphonie, 1854)中,以主題(theme)描繪〈浮士德〉(Faust)、〈葛麗卿〉(Gretchen)和〈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的形象,並將他擅長的主題變形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透過主題的運用,傳達這三位主角複雜多樣的個性及彼此的關係。主題將各樂章聯繫,讓多樂章的交響曲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就如同單樂章的效果,交響曲與交響詩的界限也因此變得模糊。本論文針對《一首浮士德交響曲》的曲式和主題素材做分析,探討李斯特是如何架構起這部三樂章的標題交響曲,並討論這部作品與交響詩產生的聯繫。Item 李斯特四首鋼琴改編曲之分析與詮釋(2018) 陳佳伶; Chen, Chia-Ling身為作曲家兼演奏家的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為了因應巡迴演奏工作中大量的曲目需求,將眾多著名的樂曲改編,使得許多重要的曲目得以重新展現於世人眼前,後代學者認為其對改編曲之創作有莫大的貢獻。在改編技法方面,李斯特除了將原曲完整地移植到鋼琴上外,並擷取原曲中的片段加以發展,添加不少繁複的鋼琴演奏技巧,使全曲保有原曲的輪廓與內涵外亦能呈現全新的樣貌。 研究者先介紹李斯特的音樂養成背景,及十九世紀鋼琴改編曲之分類,參考文獻中對李斯特改編曲之分類,分為藝術歌曲改編曲、器樂獨奏改編曲、歌劇改編曲及管弦樂改編曲四大類,並就上述四類分別挑選出《奉獻》(Widmung)、《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獵歌》(La Chasse)、《弄臣音樂會模擬曲》(Concert Paraphrase of Rigoletto)及《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四曲加以分析與詮釋,以期更了解李斯特改編曲之特色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