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拉威爾鋼琴作品《鏡》詮釋報告(2014) 李明姿; Lee, Ming-Tzu隨著民族意識的抬頭,復興民族文化的呼聲於十九世紀末逐漸高漲,此時正是影響法國音樂的發展的歷史關鍵時刻,摩利斯‧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在音樂創作中流露出獨特性與藝術性,成為樂界矚目的焦點。曲集《鏡》( Miroirs, 1905)於拉威爾眾多作品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其和聲的多彩繽紛、與樂句之間的層次變化,真切地將樂曲標題欲傳達的意象呈現出來,每首樂曲猶如一幅幅精緻的畫作將景色嶄露於音樂中。這五首作品標題分別為〈夜蛾〉( Noctuelles)、〈悲傷的小鳥〉( Oiseaux tristes)、〈海上孤舟〉( Une barque sur l'océan)、〈小丑的晨歌〉( Alborada del gracioso)、〈鐘谷〉( La vallée des cloches),曲集中的音樂就像鏡子一樣,將各首標題敘述的景象或意念反映出來。 在研究此作品時,筆者先就拉威爾身處之背景環境、其音樂風格做資料整理,爾後探究其樂曲素材運用,接著進行演奏詮釋之討論,最後就有聲資料的參考比對,作為對於一樂曲有最精確、細膩演繹的參考。Item 拉威爾鋼琴作品《加斯巴之夜》詮釋報告(2013) 劉依亭; Yi-Ting LIU摩利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為法國印象樂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身處於兩世紀之交的動盪時代,受法國學院式的厚實訓練和文學、繪畫等藝術之薰陶,在延續法國音樂傳統的同時,融合其他各類型的音樂語彙建立個人獨特的音樂風格。 鋼琴家柯爾特(Alfred Cortot, 1877-1962)曾讚嘆鋼琴作品《加斯巴之夜》:「作曲家創作了最驚人之器樂作品,豐富了我們這個時代」。拉威爾受到十九世紀前期法國詩人阿洛伊休斯‧貝特朗(Aloysius Bertrand, 1807-1841)的詩集《加斯巴之夜:林布蘭特及卡洛特式的幻想集》(Gaspard de la Nuit: fantaisies à la manière Rembrandt et de Callot, 1836)所啟發,將詩篇中充滿浪漫與幻想的文字化為極具炫技性的三首樂曲,分別為〈水妖〉(Ondine)、〈絞刑台〉(Le Gibet)、〈史卡波〉(Scarbo)。整首作品彷如工藝品一般細緻、華麗,又因其繁複困難的表現技巧,不僅為法國鋼琴作品立下里程碑,亦被後世公認極具挑戰性,成為比賽角逐首獎的常見曲目。 為了深入了解此作品與拉威爾,筆者先探討十九世紀法國音樂、文學與繪畫對拉威爾的影響,以及拉威爾的生平、音樂風格等,之後探究鋼琴作品《加斯巴之夜》其創作背景,並就旋律素材、和聲變化、結構與曲式等作樂曲解析。以上述的研究做為演奏詮釋的參考,並融合筆者個人練習方法、課堂心得、臨場演奏經驗與錄音資料,陳述筆者對此作品的理解與詮釋。Item 李斯特四首鋼琴改編曲之分析與詮釋(2018) 陳佳伶; Chen, Chia-Ling身為作曲家兼演奏家的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為了因應巡迴演奏工作中大量的曲目需求,將眾多著名的樂曲改編,使得許多重要的曲目得以重新展現於世人眼前,後代學者認為其對改編曲之創作有莫大的貢獻。在改編技法方面,李斯特除了將原曲完整地移植到鋼琴上外,並擷取原曲中的片段加以發展,添加不少繁複的鋼琴演奏技巧,使全曲保有原曲的輪廓與內涵外亦能呈現全新的樣貌。 研究者先介紹李斯特的音樂養成背景,及十九世紀鋼琴改編曲之分類,參考文獻中對李斯特改編曲之分類,分為藝術歌曲改編曲、器樂獨奏改編曲、歌劇改編曲及管弦樂改編曲四大類,並就上述四類分別挑選出《奉獻》(Widmung)、《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獵歌》(La Chasse)、《弄臣音樂會模擬曲》(Concert Paraphrase of Rigoletto)及《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四曲加以分析與詮釋,以期更了解李斯特改編曲之特色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