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Item 台北地區零至三歲嬰幼兒飲食營養狀況與生長發育之前瞻性研究(2007) 黃亮瓅; Liang-Li Huang摘要 本研究為國內唯一嬰幼兒飲食營養與生長之縱貫性長期追蹤研究,藉由收集零至三歲嬰幼兒飲食營養攝取狀況、生長發展之相關資料,探討各相關因素間的關係。自民國91年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招募151位孕婦,持續追蹤其出生子女共130位,最後持續完成三歲問卷者有104位幼兒。 研究工具以問卷為主,內容包括飲食資料(主要為24小時飲食回憶記錄)、飲食歷史、健康情形等,以電訪方式追蹤至幼兒三歲,一歲前進行每月飲食健康問卷的追蹤,一歲後則每半年進行一次幼兒飲食及家庭問卷。資料分析使用SPSS12.0及STATA8.0統計分析軟體,分析方法包含:次數分配與百分比、平均值與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廣義估計公式、皮爾森積差相關及斯皮爾曼等級相關。 研究結果發現,嬰兒出生至三歲時的體重、身長和頭圍皆位於衛生署公告之生長曲線圖的50百分位左右,並將本研究中嬰幼兒之體重、身高及頭圍以國健局之台灣出生世代研究之初探研究調查結果(n=1620)為參考資料,發現本研究嬰幼兒平均體重和身長的Z-score皆分布於正常值±2之間,顯示本研究世代樣本具代表性。 三歲時幼兒平均熱量的攝取為1156大卡,蛋白質、脂質及醣類的攝取分別為40克、37克及166克,三歲內嬰幼兒熱量及三大營養素攝取情形,除脂質外,蛋白質和醣類的攝取百分比隨著月齡的增加而增加。幼兒第6、12、18、24、30及36個月攝取的一般家庭食物占總熱量之百分比分別為16%、46%、64%、75%、74%及79%,顯示零至三歲幼兒的飲食型態逐漸由奶類轉變為一般家庭飲食。 生長分析方面,幼兒在第12及36個月所攝取的整日營養素有較多的營養素和三歲時的體重和身高呈顯著正相關(p<0.05),第36個月時在熱量、蛋白質、脂質、維生素B2、葉酸、鉀、鈣、磷、泛酸、生物素、次亞麻油酸及動物性蛋白的攝取量,皆與幼兒三歲的體重和身長呈顯著正相關(p<0.05)。母親體重分別與幼兒第24及36個月的體重呈顯著正相關(p<0.01),父親體重與36個月大幼兒體重呈顯著正相關(p<0.05);父親與母親的身高及體重分別與幼兒第24及36個月大時的身長成顯著正相關(p<0.05),尤其是雙親的身高與幼兒36個月大的身長呈顯著正相關(p<0.01)。另外在幼兒健康和發展狀況與營養素攝取方面的相關則沒有明顯的一致性。 經由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可以得知,幼兒體重方面,出生體重及父親和母親的BMI值對幼兒三歲時體重的解釋力佔有19%,三歲時熱量與營養的攝取約佔了7%的解釋量。身長方面,出生身長及父親和母親的身高、父親和母親的BMI值對幼兒三歲時身長的解釋力佔有27%,三歲時熱量與營養的攝取約佔了4至6%的解釋力。而幼兒的出生體重和母親與父親的BMI以及第36個月的熱量(kcal)和每公斤體重熱量(kcal)的攝取對於幼兒三歲時的BMI約有44%的解釋力。 綜合上述可知,本研究除詳盡描述零至三歲嬰幼兒飲食營養變化及生長情形之現況均良好之外,顯示來自台北市中高階層家庭的幼兒在熱量及營養均充足富裕的環境中,三歲幼兒的生長發育在微量營養素並不匱乏的情況之下,是由熱量和相關營養素的攝取以及父母親的體型所影響與調控,若是能配合均衡而適量的良好飲食營養模式必定能讓幼兒有更適當的生長與健康。Item 台北地區零至兩歲嬰幼兒飲食營養狀況與生長發育之前瞻性研究(2006) 林家慧本研究為國內唯一嬰幼兒飲食營養與生長之縱貫性長期追蹤研究,藉由收集零至兩歲嬰幼兒營養攝取狀況、生長發展之相關資料,探討各相關因素間的關係。自民國91年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招募151位孕婦,持續追蹤其出生子女共130位,最後完成兩歲問卷有111位幼兒。本研究中嬰幼兒之體重、身高及頭圍介於衛生署公告之生長曲線的50-75百分位,再以國健局之台灣出生世代研究之初探研究調查結果(n=1620)為參考資料,結果發現本研究嬰幼兒平均體重和身長的Z-score皆分布於正常值±2之間,顯示本研究世代樣本具代表性。 研究工具以問卷為主,內容包括飲食資料(主要為24小時飲食回憶記錄)、飲食歷史、健康情形等,以電訪方式追蹤至幼兒兩歲,一歲前進行每月飲食健康問卷的追蹤,一歲後則每半年進行一次嬰幼兒及家庭問卷;另進行小型母乳哺餵量化方法學研究,採秤重試驗法,共徵求六位受試者,請受試者哺餵母乳前後進行嬰兒秤重並紀錄重量,此結果與美國嬰幼兒餵食研究之母乳量評估結果相似,所以本研究母乳哺餵量之估計量為6個月以下估計780 mL,7個月以上估計600 mL。資料分析使用SPSS11.0及STATA8.0統計分析軟體,分析方法包含:次數分配與百分比、平均值與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廣義估計公式、淨相關、皮爾森積差相關及斯皮爾曼等級相關。 研究結果發現,以母乳哺餵的比例在第1、6、12及18個月分別為40.0%、23.1%、21.3%及12.0%;混合哺餵的比例在第1、6、12及18個月分別為31.5%、11.5%、2.5%及4.2%;哺餵嬰幼兒奶粉的比例在第1、6、12及18個月分別為28.5%、65.4%、76.2%及83.8%。營養素分析上,兩歲內嬰幼兒熱量及三大營養素攝取情形,除脂質外,蛋白質和醣類的攝取百分比隨著月齡的增加而增加。第6、12、18及24個月攝取的一般家庭食物占總熱量之百分比分別為19.1%、45.2%、64.0%及75.1%,顯示兩歲幼兒的飲食型態逐漸轉變為一般家庭飲食。生長分析方面:母親體重與18及24個月大幼兒的體重呈顯著正相關(p<0.05)、父母親的身高及體重分別與幼兒18及24個月大幼兒的身長呈顯著正相關(p<0.05)。控制總熱量及相關變項後,嬰幼兒在第6及24個月時有較多的營養素和24個月時的體重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第6個月時有較多的營養素和24個月時的身長呈顯著負相關(p<0.05);在一般家庭食物方面,鐵的攝取與18及24個月大的身長呈顯著正相關(p<0.05)。健康方面,以一至兩歲為分析重點,哺餵母乳月數和18至24個月期間的生病頻率、總天數及上呼吸道感染天數呈顯著負相關(p<0.05);第18個月的鐵攝取量與生病頻率、總天數及上呼吸道感染天數呈顯著正相關(P<0.05)。 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幼兒第12個月的體重、母親懷孕前BMI、第24個月每公斤體重的熱量攝取、第12及24個月的維生素B2的攝取量、第24個月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以預測幼兒兩歲時體重以及一至兩歲的體重,解釋量分別為59.0%及49.0%,其中以動物性蛋白質的預測力最高,顯示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除了嬰幼兒奶粉外,還有奶製品、肉類以及蛋類等食物對於幼兒兩歲及一至兩歲期間體重的發展具重要的影響力;幼兒第12個月的身長、幼兒第一至兩歲之間體重增加量和第24個月鐵的攝取量可以預測幼兒兩歲時的身長,解釋量分別為25.1%及31.6%,其中以鐵質的預測力最高,顯示含鐵質高的食物如蛋黃、肉類以及綠葉蔬菜等和幼兒兩歲及一至兩歲期間身長的發展具有影響力。 綜合上述可知,本研究除詳盡描述零至兩歲嬰幼兒飲食營養變化之現況外,再考慮除母親懷孕前BMI及父親BMI等遺傳因素之後,飲食因子中,以蛋白質對於兩歲幼兒的體重及一至兩歲體重增加量具有顯著性的影響力,而鐵質對於兩歲幼兒的身長及一至兩歲身長增加量具有顯著性的影響力。Item 探討懷孕、昇糖指數和相關營養素與嬰兒出生體型及婦女體重變化之關係(2008) 李宛蓉爲了探討懷孕、昇糖指數和相關營養素與嬰兒出生體型及婦女體重變化之相關性,本研究收集兩個長期世代追蹤資料(民91與民93世代)共289位都會區婦女之數據,從懷孕前一年最遠追蹤至產後四年;主要以電訪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飲食部分數據由24小時飲食回憶法及回憶過去典型一天飲食而得,共收集934份飲食回憶問卷。分析發現,本研究婦女飲食中昇糖指數平均為47.81±4.15,昇糖負荷平均為129.04±50.63,昇糖負荷密度平均為64.49±12.73,而婦女的教育年數與飲食中昇糖負荷呈顯著正相關。 在本研究中,嬰兒平均出生週數為38.95±1.05週,出生身長為49.27±2.03 cm,出生體重為3237.83±475.22 g,出生頭圍34.32±1.98 cm,出生胸圍32.93±2.03 cm。若是分性別來看嬰兒出生體型,則發現男嬰之身長、體重、頭圍、胸圍皆大於女嬰。在嬰兒出生體型方面,懷孕前一年GL與嬰兒出生身長呈顯著正相關;懷孕中期GL在控制性別及孕期體重增加量後,與嬰兒出生身長和體重呈顯著正相關性;懷孕中期GL密度在控制性別及孕期體重增加量後,會與嬰兒出生身長、體重和頭圍呈顯著正相關;然而懷孕全期的GI、GL和GL密度皆與嬰兒出生體型無關。在影響嬰兒出生體型的多元迴歸模式中,顯示母親懷孕全期攝取之熱量、三大營養素百分比以及GI、GL對於嬰兒出生體型影響力較小,主要還是決定於嬰兒性別、出生週數、母親未懷本胎次BMI、孕期體重增加量和父親身高等因素。 婦女至產後四年體重保留情形,在產後一個月時體重保留為4.69~5.26 kg,產後六個月保留2.14~2.44 kg,產後一年為1.04~1.81 kg,產後兩年為0.75 kg,產後三年為0.36 kg,產後四年則保留1.58 kg。在雙變項分析中,產後一年及四年體重保留皆與GI、GL、GL密度無相關性;產後一年體重保留與孕期體重增加量、產後一個月和六個月體重保留以及婦女社經背景呈正相關,但與已有子女數呈負相關;產後四年體重保留與產後六個月、一年、兩年和三年體重保留量呈正相關,而與未生本胎體重、未生本胎BMI呈負相關性。此外,多元迴歸模式中顯示,飲食中GL越高或是每公斤體重攝取之熱量(活動量指標)越少者,產後四年體重保留量也會越多;由此可知產後一年體重保留之影響因素與「懷孕」的因子較相關,而產後四年體重保留則與婦女基本資料和生活型態較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