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40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家庭支持」與「物質主義」對「家庭對工作衝突與增益感受」之影響(2019) 高暐翔; Kao, Wei-Hsiang本研究旨在瞭解「家庭支持」與「物質主義」對「家庭對工作衝突與增益感受」的影響。為探究家庭對工作感受的影響,研究對象的選擇為,對家庭與工作兩個介面的相互影響感受會較深刻的已婚且有子女之全職工作者。其中,家庭支持的內涵包含訊息性、情緒性與實質性;物質主義的內涵包含迎合世俗、占有愉悅、金錢至上、物質滿意;家庭對工作衝突感受的內涵包含時間、壓力、行為;家庭對工作增益感受的內涵包含發展、情感、效能。 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含「背景資料」、「家庭支持量表」、「物質主義量表」、「家庭對工作衝突感受量表」及「家庭對工作增益感受量表」。以立意抽樣及滾雪球的方式發放電子問卷,共回收504份有效問卷作分析。研究將性別、年齡、最小子女年齡及同住情況作為控制變項,其研究發現如下: 1. 情緒性支持與實質性支持愈多,會降低家庭對工作時間、壓力及行為衝突感受,並增加家庭對工作發展、情感及效能增益感受。 2. 物質主義傾向愈高,會增加家庭對工作時間、壓力及行為感受。當與家庭支持共同分析時,迎合世俗傾向愈高,會增加態度傾向會增加家庭對工作時間、壓力及行為衝突感受 3. 占有愉悅傾向愈高,會增加家庭對工作情感及效能增益感受;物質滿意則反之;金錢至上傾向愈高會減少家庭對工作發展及情感增益感受;迎合世俗傾向愈高,會增加家庭對工作情感增益感受。當與家庭支持共同分析時,物質滿意會降低家庭對工作情感增益感受。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多給予家人家庭支持,以及適當調整自我價值觀與態度,以達到較少的「家庭對工作衝突感受」,及增加「家庭對工作增益感受」。Item 越南新住民母親引導幼兒參與家庭日常活動之研究(2019) 卓毓琳; CHO, Yu-Lin本研究從B. Rogoff的「引導式參與」(guided participation) 理論探究臺灣社會脈絡下,越南籍新住民母親如何引導幼兒參與家庭日常活動。研究者深入兩個家庭實地參與觀察,主要觀察的活動包含:寫作業、親子共讀、遊戲(桌遊、玩具)、用餐、美勞創作、生活自理、做家事。在觀察過程中,主要觀察對象為母親及孩子,如有其他家人加入對話及互動,也一併觀察。並透過觀察紀錄的方式分析,以瞭解越南母親如何引導幼兒參與日常活動、其子女回應的情況、此親子互動所反映的文化意涵。本研究結果發現兩位母親的引導模式之共通點包含:給予指令式引導、給予步驟式引導、相互討論式引導、反覆叮嚀式引導。而子女的回應為相應不理、淡然忽略、照章行事、表達自我。然而,兩位母親也有不同引導之處:命令引導/鼓勵引導;直接教導作法/凡事小心提醒。 研究發現越南新住民母親的原生家庭背景、成長環境以及嫁來臺灣後的忙碌生活型態,影響著她們引導孩子參與家庭日常活動的作法與信念。本研究也顯示兩位離鄉背井的越南籍母親在跨文化調適的心路歷程與思鄉情緒中,為讓孩子在臺灣社會能「跟得上大家」、「跟大家一樣」,願意捨棄母語學習以適應主流文化的犧牲作法,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不斷透過飲食、越南照片、帶孩子返鄉來維繫越南文化傳承。這些研究發現除了反映新住民母親的成長經驗、家庭脈絡以及夫家生活等都影響與孩子的互動、文化傳承與對孩子的期待,也提供臺灣社會再思多元文化蓬勃發展的今日,仍存在新住民家庭中雙文化傳承、文化認同之議題。Item 小GTPase Rab37對Formosanin C誘導之細胞自噬在肺癌細胞中的角色(2019) 張舒畬; Chang, Shu-Yu肺癌已經是台灣多年來死亡率第一名的癌症。轉移是治療肺癌最重要挑戰。中草藥重樓皂苷萃取物Formosanin C(FC)被發現可以藉由誘導降解型細胞自噬以及透過抑制組織金屬蛋白酶(MMPs)來降低肺癌轉移。降解型細胞自噬為細胞分解胞內物質以維持細胞能量平衡的方式。在肺癌細胞,人類小型GTPase Rab37增加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劑(TIMP1)透過「分泌型細胞自噬」,降低MMP9的分泌以抑制肺癌轉移。本研究發現FC能夠(1)毒殺肺癌細胞CL1-5,(2)提高肺癌細胞的細胞自噬作用,其路徑與提高ATG7和Ras/MEK/ERK路徑的表現有關,(3)增加p62來抑制肺癌細胞的爬行。然而,在肺癌治療上,FC是否輔助化療藥物以發揮肺癌細胞致死的效果還有待更多證據釐清。Item 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之內容分析(2019) 蕭子喬; Hsiao, Tzu-Chiao本研究旨在探究親職雜誌中「親職參與」的圖像,「親職參與」聚焦於學齡階段的親子互動。採質性為主、量化為輔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親子天下》2014-2018之母親、父親節月份的封面故事區塊系列文章,經篩選全文與親職參與相關,且談及學齡階段親職參與之教養內涵,共計分析64篇。研究針對當代親職雜誌中的「親職參與」有以下發現: 一、親職參與之主題主要可分為教育和人格兩大類,教育類有數位使用、升學競爭力及體制外學習之主題,人格類有情緒因應、獨立自主及人際相處之主題。 二、親職參與實踐具有「以孩子為中心的親子互動」、「聽從多樣專家建議的教養」、「與全球教養競爭」及「父職角色形象浪漫化」之特性。其中又以「聽從多樣專家建議的教養」最常出現。 三、親職參與中父母具做孩子的伯樂、溫柔教練、陪伴者、好朋友、楷模多種角色,展現出當代親職參與中父母所需扮演的角色多樣。再者,於各角色中同時蘊含東西教養文化,尤以「做孩子的教練」最為凸顯。在教練的角色中,類似華人「管」的教養邏輯,但也有別於過往「嚴教」的概念,更強調用溫柔的方式給予孩子「剛剛好」的引導和訓練,顯現出文化交融下父母角色同時具備「長輩」與「平輩」的意涵,具類平輩親子觀之特性。Item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縣市國中生為例(2005) 陳澤寶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現況,以自編「國 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台南縣市二年級國 中生為對象,取得有效樣本1266 份。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次數分配、百分比、 平均數、標準差、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迴 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發現研究假設大部份得到支持,研究結果歸納 如下: 一、台南縣市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良好,為正向態度。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以Likert 五等第量表測量,平均分數為3.58 分,高 於中間值3.00 分,就整體而論趨於正向。 二、台南縣市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介於「很少」至「偶爾」之間,呈中間偏負向 之行為。 國中生對老人行為以Likert 五等第量表測量,平均分數為2.84 分,就整 體而論為中間稍偏負向。其中在「人際互動」、「尊重關懷」兩分層面上有較 正向的行為。 三、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因個人基本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會因城鄉別、宗教信仰、家庭社經地位、與老人 同住時間、與老人相處經驗、與老人相處頻率、相處時間、相處情形、祖孫 親密關係、外祖孫親密關係、幼時曾受外祖父母照顧時間、幼時曾受外祖父 母照顧、曾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將來考慮與老人同住等變項之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 四、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因個人基本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反應,會因城鄉別、宗教信仰、家庭社經地位、曾 與老人同住、與老人同住時間、與老人相處經驗、相處頻率、相處時間、相 處情形、祖孫親密關係、外祖孫親密關係、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幼時曾受 外祖父母照顧、幼時曾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受祖父母照顧時間、外祖父母 照顧時間、將來考慮與老人同住等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在對老人的態度上,會因個人背景與對老人經驗變項之交互作用的影 響而有顯著差異。 國中生個人背景以居住在鄉村、女生、有宗教信仰、目前與祖父母同住、 雙親家庭、中高社經家庭、與老人接觸經驗愈多、及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 良好、與祖孫關係愈親密、且將來願與老人同住等交互影響,對老人的態度 則愈佳。 六、國中生在對老人的行為上,會因個人背景與對老人經驗變項之交互作用的影 響而有顯著差異。 國中生個人背景以居住在鄉村、女生、有宗教信仰、目前與祖父母同住、 單親家庭、中高社經家庭、與老人接觸經驗愈多、及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良好、與祖孫關係愈親密、且將來願與老人同住等交互影響,對老人的行為 互動則愈佳。 七、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與對老人的行為間有顯著正相關。 八、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可以有效預測對老人的行為。 根據本研究結論發現,提出下列建議: 一、加強代間教育課程方案的發展:提供正確的老化知識,將之融入課程中,幫 助學生學習與老人的代間相處。 二、對教師之建議:具體落實教學,進而影響學生對老人的態度與行為。 三、對家長、家庭之建議:提昇與老人接觸經驗的品質、增進祖孫關係之親密感、 帶領家人參與服務社會性活動,從做中學得付出愛心回饋社會、尊重老人促 進家庭之和樂。 四、對學生之建議:珍惜老人的關愛之情、多與老人相處及傳承學習、學習老化 知識教育。 五、對未來研究之建議:研究變項、對象可更多元化。可對非親屬老人或祖父母 之態度及行為方面做深入探討,並使研究工具更周全。Item 青少年子女的父子互動關係與其未來父職角色期待之研究(2005) 鄭惠環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 家庭社經地位、父親職業、父親年齡與母親就業狀況)、父子互動關係 與未來父職角色期待三者間的關係。採問卷調查方法,以自編問卷為 研究工具,包括「父子互動關係量表」、「未來父職角色期待量表」與 「個人基本資料」。以九十三學年度上學期,就讀於大高雄地區之國中 生,雙親家庭且與父親同住者為研究母群,採分層比例叢集抽樣,取 得有效樣本1487 份。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 標準差、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中生的父子互動關係傾向良好,對未來父職角色有高度的期待。 二、國中生的出生序、家庭社經地位、父親職業與母親就業狀況,在 父子互動關係有顯著差異。 1. 國中生為獨生子女者,其父子互動關係較非獨生子女者為佳。 又獨生子女的父子互動關係優於中間排行的子女,老大的父子 互動關係優於中間排行與老么的子女。 2. 國中生為高社經家庭者,其父子互動關係優於中社經與低社經 家庭的國中生。 3. 國中生父親職業為「專業人員或中級行政人員」與「高級專業 人員或高級行政人員」者,其父子互動關係優於父親職業為「無 業、無技術或非技術人員」與「技術性人員」的國中生。 4. 母親未就業的國中生其父子互動關係優於母親就業的國中生。 三、國中生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父親職業與父親年齡,在未來父 職角色期待有顯著差異。 1. 國中女生對未來父職角色期待高於國中男生 2. 國中生為高社經與中社經家庭者,其對未來父職角色期待高於低社經家庭者。 3. 國中生父親職業為「專業人員或中級行政人員」者,對未來父 職角色期待顯著高於父親職業為「無業、無技術或非技術人員」 與「技術性人員」的國中生 4. 國中生父親年齡在41-45 歲者,對未來父職角色「能力發展」 面向的期待顯著高於父親年齡在40 歲以下的國中生。 四、國中生的家庭社經地位愈高與母親未就業者,其父子互動關係愈 佳。 五、國中生為女性、家庭社經地位愈高與父子互動關係愈佳,其對未 來父職角色期待愈高。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為未來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政府與職業機構的建議:協助經濟弱勢父親與營造有利青少年 父子互動的環境。 二、對父親的建議:公平對待每一個子女、提升與子女互動的品質。 三、對母親的建議:協助子女了解自己的父親。 四、對綜合活動領域教師的建議:參與相關研習或在職進修,以獲取 父職新觀念,落實性別平等以促進父子間的雙向瞭解。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研究對象加廣、選擇適當研究變項、改善研 究工具與質性研究方法的加入等方面提出建議。Item 幼兒與安養機構老人代間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2005) 涂嘉新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招募12名幼稚園大班幼兒(男生4名,女生8名)與12名安養機構阿嬤共同合作進行為數12次,長達一個半月的代間活動,並採取質性研究的角度出發,和參與觀察的方法,聚焦於十二組老少配中的其中5組,瞭解他們在代間方案的活動歷程中,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情形以及代間的互動方式。此外,輔以訪談相關人員(如:幼稚園教師、焦點幼兒之家長、協同研究者等)、研究者札記和畫人測驗(Human Figure Drawings)等,作為資料蒐集的來源。在研究的理論基礎方面,主要包含一些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例如:人際需求論、社會交換論、符號互動論等。還有,兒童發展的觀點與老人學相關的理論,如:角色理論與活動理論等。 本研究分析後發現:1.在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方面─(1)不同幼兒對不同老人的接受度(或態度)因老人對象的不同而有差異。(2)囿於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態度看法較偏屬於內在知覺與感受,故較不易全盤掌握、得知。(3)代間接觸互動的品質較直接影響幼兒對老人的態度看法與代間關係。(4)幼兒對熟悉的老人,使用的形容詞彙與描述的內容細節較多而詳細。2.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層面─(1)參與本研究之幼兒多數過去曾有與老人互動之經驗且互動品質不錯,故代間活動無法明顯造成代間關係改變。(2)代間經驗互動之好壞,可能形塑整體上幼兒對老人的印象看法。(3)代間關係好壞很難有一個公正客觀之標準。3.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互動方式方面─(1)在活動中,口語上阿嬤們出現較多的「合作式交談」、「表達式交談」與「工具式交談」,而幼兒部分則屬「工具性的交談」為數最多,但這是受活動內容性質影響。(2)阿嬤們較常以身體動作、表情、聲音語調表達她們的情感與感覺,而幼兒主要多以臉部表情、眼神回應阿嬤。(3)代間合作受活動類型影響,亦受到活動參與者之人格特質、個性與做事方式有關。 研究者希冀透過本研究之代間方案中,所看到的代間關係發展及互動、合作情況的展現,能夠引發大家思考代間方案與代間互動及代間關係發展之間的關係為何。Item 女性旅館管理者的工作處境及其職涯發展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國際觀光旅館客房部為例(2005) 王麗淳本研究旨在探討旅館女性管理者的工作處境,及影響女性職涯發展的因素。由於旅館業涵蓋廣泛,僅以國際觀光旅館的客房部門為例,採質性研究法,從客務與房務部門中選取經驗豐富的中、高階女性主管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依據訪談與觀察資料,進行質性分析,並與文獻互相驗證。 本研究發現,國際觀光旅館的客房部的女性工作者在聘用招募、工作分派、升遷、薪資上多處於不利的工作處境。此外,女性旅館工作者的職涯發展深受個人與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個人因素方面,女性旅館工作者的職涯發展主要受其生理特質、人格特質、專業能力、家庭與工作的影響;在社會因素方面,則受組織(組織結構與文化及職場福利政策)和社會文化(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Item 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之研究(2005) 陳惠玲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之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 的現況;同時,瞭解不同背景之志工變項在心流體驗、組織承諾上的 影響,進而探討志工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以目前 進駐國小校園,且推動生命教育課程活動的志工為主;採用叢集取樣進行問卷調 查,抽取北、中、南等三區之生命教育志工團為受試樣本,計358 人, 回收卷301 份,有效卷252 份,有效率達84﹪。資料處理則以SPSS 11.0 版本進行分析,包括項目分析、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 差相關等統計方法。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之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的現況: (一)志工在心流體驗上皆有較強的美好感受。 (二)志工在組織承諾上皆有較佳的正向態度。 二、不同背景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之心流體驗、組織承諾間的差異情形 (一)志工在心流體驗上,顯示出性別、年齡、職業類別、家庭子女數、最小子 女階段、宗教信仰、服務堂數感受等皆無顯著差異;而在教育程度、婚姻 狀況、單位服務年資、每週服務堂數、教育訓練滿意度皆呈顯著差異。 (二)志工在心組織承諾上,顯示出性別、年齡、職業類別、婚姻狀況、家庭子 女數、最小子女階段、宗教信仰、單位服務年資、每週服務堂數、服務堂 數感受等皆無顯著差異;而在教育程度、教育訓練滿意度等皆呈顯著差異。 三、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之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之間的關係, 有極顯 著的正相關。 綜合上述發現,研究者認為「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是相當投入的參與者, 以非大專教育程度且年資滿一年以上的家庭主婦居多,對機構的教育訓練甚感滿 意,並樂意為組織持續付出。最後,根據本研究所得結果探討其意義,並對生命 教育志工及其彩虹兒童教育中心,提出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Item 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的婚姻滿意、親職壓力與共親職之相關研究(2005) 吳明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的婚姻滿意、親職壓力與共親職三者間之關係。採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以育有3至6歲幼兒的雙薪父母親為對象,依臺北市12個行政區人口比例分層抽取14所公、私立幼稚園學童父母親填答問卷,共取得579份有效樣本。研究工具為「為人父母感受與婚姻關係問卷」,內容包括自編的「親職壓力量表」、「親職聯盟量表」及「堪薩斯婚姻滿意量表」。問卷調查所得的資料分別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之婚姻滿意、親職壓力與共親職 有七成五以上的父母親對自己的婚姻給予正面的評估,僅有6.6%的父母親對婚姻感到較不滿意。有近五成的父母親感受較大的親職壓力,其中有5.8%的父母親認為親職壓力非常大。以親職壓力的程度大小而言,依序為「外在環境」、「財務成本」、「角色衝突」、「親密關係不滿足」及「家人互動關係」壓力最小。就父母親的共親職而言,高達九成的父母親對自己的共親職程度給予高度的評估,僅有6.4%的父母親認為共親職合作情形不佳。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在婚姻滿意、親職壓力與共親職之差異 性別、社經地位對父母親的婚姻滿意、親職壓力與共親職三變項均有顯著影響。而且是父親的婚姻滿意高於母親,母親的親職壓力大於父親,父親從配偶獲得的共親職程度高於母親。高社經地位及中社經地位父母親的「整體婚姻」滿意均高於低社經地位者;中社經地位父母親的「配偶表現」及「配偶關係」滿意均高於低社經地位者。中社經地位父母親的整體親職壓力比高社經地位父母親來得大;低社經地位與中社經地位父母親的「財務成本」及「家人互動關係」壓力比高社經地位父母親大。 年齡、教育程度對父母親的親職壓力均有顯著影響。30歲以下及31至35歲父母親的「家人互動關係」壓力比36至40歲的父母親大。高中(職)程度父母親的「財務成本」壓力大於大學及碩士以上程度的父母親。高中(職)程度父母親的「家人互動關係」壓力大於碩士以上程度的父母親。 家庭結構對父母親的婚姻滿意與親職壓力二變項有顯著影響。與上一代父母同住的夫妻,其婚姻滿意高於未與上一代父母同住的夫妻。與上一代父母同住的夫妻,其親職壓力高於未與上一代父母同住者。 三、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的親職壓力、共親職與婚姻滿意之關係 父母親的親職壓力、共親職與婚姻滿意之間都達到顯著相關,而且親職壓力與婚姻滿意呈顯著負相關,共親職與婚姻滿意呈顯著正相關,親職壓力與共親職呈顯著負相關。 基於以上研究發現,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的親職壓力愈高,其婚姻滿意愈低,共親職亦愈低;因此,為幫助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提升其婚姻滿意及共親職合作程度,以降低親職壓力,本研究提出教育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教育應用方面: 對父母親之建議:透過夫妻溝通,找出在多重角色之間的微妙平衡點;教養子女的秘訣在於學習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他們的世界;善用資源管理與財務規劃,幫助家庭達成不同的生活目標;不要忽略了性和親密感;與上一代父母開誠布公地溝通;鼓勵父親共同參與教養子女的工作;善用其他人士的支持,有助於減低父母親的壓力。 家庭教育課程內涵之建議:需兼顧親職壓力調適、父母共同參與親職及婚姻教育等議題;針對不同背景之需求,開設適性的家庭教育課程,例如:男女有別,年輕的初為人父母者為學習需求最高的關鍵期,針對高中﹙職﹚教育程度者設計難易適中的課程與教材,提供弱勢家庭適當的社會福利資源與資訊,擴展代間關係之主題。 二、未來研究方面: 研究主題:進一步探討因子女出生後所產生之各種親職壓力內涵及主題,以擴增對婚姻滿意影響因素之了解;研究對象:擴大樣本數與取樣範圍,豐富相關的研究結果;研究方法:廣採質性深入訪談法、家庭關係三人互動觀察法及縱貫性研究等方法,以深入探討親職壓力、共親職與婚姻滿意之關係;研究工具:採用多面向婚姻滿意量表及共親職量表,以了解親職壓力、共親職與婚姻滿意不同構面的相互關係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