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親子關係對青少年離婚態度之影響(2012) 陳怡臻; Chen, Yi-Jen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對離婚的態度,並進一步分析個人背景變項、家庭背景變項及親子關係對青少年離婚態度之影響。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全臺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就讀於高中職一年級到三年級、年齡介於15歲至18歲之間的學生進行抽樣,有效樣本共計1248人。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整體而言,青少年對離婚的態度為「普通」偏「不認同」。對離婚態度四個面向的認同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離婚的困難度」、「對離婚的接受度」、「離婚的可行性」、「個人及孩子的福祉」。 二、「性別」、「主要照顧者」、「宗教信仰」、「學校類別」及「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對於青少年的離婚態度有顯著影響力。女性、主要照顧者為母親、無宗教信仰、就讀高中、父母婚姻關係愈不和諧之青少年,對離婚持較認同之態度。 三、親子關係在背景變項對青少年「離婚的困難度」、「個人及孩子的福祉」兩個離婚態度面向的影響中,具有中介作用;親子的親密情感,對青少年的離婚態度之影響力,大於父母的婚姻關係。Item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之影響(2013) 鄭珮秀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之影響,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全國公立中學國一至高三具有一位以上手足的在學學生,共獲得有效問卷852份,研究以「個人基本資料」、「親子關係量表」、「父母教養差異感受量表」、「手足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資料以統計軟體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系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壹、青少年的親子關係 1.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良好。 2.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不同年級而有差異性;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國一生與父母的關係最好,高中階段的青少年,高二生與父母的關係最差。 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不同性別而有差異性;女孩與父母的關係比男孩好。 4.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出生序而有差異性;排行老大者與父母的「溝通」關係比老么好。 5.青少年的親子關係不會因為手足數目而有差異。 貳、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情形 1.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不會因為不同年級而有差異。 2.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不同性別而有差異;女孩比男孩感受父親較公平對待,男孩感受父親較多的「控制」。 3.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不同出生序而有差異;排行老大者感受父母「控制」高。 4.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手足數目而有差異;只有一位手足者感受父母「控制」高。 參、青少年的手足關係 1.青少年的手足關係普通。 2.青少年的手足關係因不同年級而有差異性;高三生的手足關係最好。 3.青少女的手足正向關係比青少男好,但手足負向關係則無性別差異。 4.排行老大者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較差。 5.青少年的手足關係因手足數目而有差異;有兩位手足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最好。 6.同性別手足組合比異性別手足組合的青少年其手足正向關係較好,但手足負向關係則無手足性別組合差異。 7.手足負向關係會因手足年齡差距而有差異;年齡差距愈大者其手足關係愈好。 8.親子關係對手足關係有顯著解釋力;青少年感受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愈好,其手足關係也愈好。 9.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有顯著解釋力;父親教養差異對手足負向關係有顯著解釋力,母親教養差異對手足正向和負向關係都有顯著解釋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建議,提供青少年、青少年的父母、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雨後有彩虹?男同志向父母出櫃的故事(2011) 李豪; Lee, Hao近年同志運動風起雲湧,同志與婦女團體致力推展同志友善的福利、法令、教育政策等制度,同志議題逐漸獲得政府、學界、社會大眾重視,然而運動的進展卻也遭逢保守勢力反挫,質疑同志教育混淆兒童與青少年的性別認同。公領域的政治角力如火如荼,回到私領域的家庭中,父系家族責任與父母期許成為男同志難以承受之重,男同志向父母出櫃為關係帶來何種變化? 本研究以五名男同志的敘說故事體現同志的認同經驗,勾勒出櫃歷程的親子關係樣貌,每則故事宛如一段豐富而獨特的旅程,分別名之為「自強獨立」、「含蓄溫敦」、「掙脫心鎖」、「消極無奈」、「體諒省察」。研究結果顯示男同志認同經驗始於覺察自己與異性戀的差異,歷經階段性的調適最終達成正向認同,對男同志而言,同性吸引與情愛的感受皆自然發於本心,並未感到迷惘困惑,也並非遭受誘導,壓迫主要來自於外在社會規訓,因此揭露真實自我成為男同志出櫃的主要內在動因與意義,此外愛情交往經驗、正向親子關係、同志社群亦為促發出櫃之因。男同志出櫃之後引發父母震撼、傷心、憤怒等負面情緒,男同志採行正負面論述、訴諸情感、經濟獨立、心照不宣、陽奉陰違、期望合流等方式抗爭與妥協,經歷衝突、冷戰、協調、接納等過程,在時間緩衝之下雙方的心理親近感有所提升。即使如此,父母傳統期望、媒體恐慌仍然不時浮現,男同志與父母在文化規訓下陷入「不問不說」的窘境,形成情感與認知的斷層。簡言之,出櫃並未立即釋放同志身分的重擔,親子間仍存諸多權力拉扯,有賴家庭親子真誠溝通、學校納入同志教育、大眾媒體摒棄偏見由男同志角度出發,方能積極消除同志污名,增近親子關係。Item 影響親子關係因素之探討-以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的父母為例(2010) 林雅莉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親子關係之相關因素,並以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的父母為例。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針對「出生於1956至1966年間者(年約43-53歲)」且「有13至18歲青少年子女」為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獲得有效樣本486份。本研究工具包含「親子關係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其中親子關係量表是由「訊息交換」、「情感表達」、「問題解決」、「權力關係」及「親子界限」等五個面向構成。所得資料是以SPSS17.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G2↔G3親子關係,包括訊息交換、情感表達、問題解決、權力關係和親子界限等面向,皆顯著優於G1↔G2的親子關係。 二、G2↔G3親子關係之分析 1.母親在情感表達和問題解決上優於父親,父親則在親子界限面向上優於母親。 2.社經地位愈高者的親子關係在情感表達、問題解決、權力關係以及親子界限等四面向,皆顯著趨於正向。 三、影響親子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 1.早期親子關係經驗,包括包括訊息交換、情感表達、問題解決、權力關係和親子界限等面向,都可以有效解釋當前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 2.母親相較於父親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在情感表達和問題解決的策略是較正向的。 3.有配偶者相對於無配偶者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更尊重子女的隱私與自主空間。 4.社經地位愈高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在情感表達、問題解決、權力關係面向更趨向正向。上有顯著解釋力。 5.非標準工作時間型態及無工作者相較於標準工作時間型態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在情感表達和問題解決等面向較為正向。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與學習需求評估(2007) 李乃佳; Nai-Chia Lee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並評估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學習需求。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採方便取樣大台北地區國中、高中、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獲得有效樣本665份。研究工具包含「親子關係量表」、「親子關係學習需求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其中,青少年親子關係之內涵是由「訊息交換」、「情感傳達」、「問題解決」、「生活參與」和「角色期望執行」等五個構面組成。所得資料以SPSS 10.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青少年親子關係狀況: 1. 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品質仍有再提升的空間。 2. 女生與父、母親的關係優於男生。 3. 與父親關係好的青少年,與母親的關係也是好的。 4. 青少年親子關係在高中職階段存在轉折點:高二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最差,高三青少年的親子關係提升。 二、 青少年親子關係學習需求評估: 1. 家庭教育專家及青少年對親子關係學習需求的看法大致相同。 2. 對親子關係有學習需求的青少年,其親子關係是好的;反之,對親子關係沒有學習需求者,其親子關係較差。 3. 國中及高中職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優先學習議題包括「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使用多樣化的方式與父母交換意見」、「使用外顯的、多樣化的方式表露情感」和「尋求外界協助解決親子問題」。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相關建議給予青少年、青少年父母、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Item 家庭資源.父母安排子女學習音樂才藝認知對親子關係之影響(2008) 陳怡姍; Yi-Shan Chen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市家有學習音樂才藝國小學童之父母的背景因素、子女學習音樂才藝資源、父母安排子女學習音樂才藝之認知與親子關係間的關係。研究採方便取樣方式,抽取居住在台北縣、市,且家有學習音樂才藝國小學童之父母親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出882份問卷,回收583份,剔除無效問卷,得有效問卷539份。研究工具包含「父母安排子女學習音樂才藝之認知量表」、「親子關係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本研究以描述統計、t考驗、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進行統計考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家有學習音樂才藝國小學童之資源現況 (一) 學習音樂才藝國小學童之父母社經地位略高。 (二) 學習音樂才藝國小學童學習場域主要為學校課外音樂性社團,其次是音樂個別教學,音樂才藝班或音樂教室最少。 (三) 學童學習音樂才藝不再只侷限於單一場域或單一樂器,顯示父母對子女音樂才藝學習重視情形。 二、國小學童學習音樂才藝資源分析 (一) 父母社經地位越高,投資子女音樂才藝學習資源也越多。 (二) 父母陪伴時間與學習花費、子女練習時間有顯著正相關,但父母工作時間和子女學習音樂才藝資源並無顯著相關。 (三) 女性學童學習音樂才藝年數顯著高於男生;但在主要學習場域、學習花費、練習時間上男生與女生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父母安排子女學習音樂才藝之認知分析 (一) 父母安排子女學習音樂才藝以「能力培養」、「子女興趣」為主要考量認知;而不是以「社會潮流」、「填補時間」為主要考量。 (二) 父母對於安排不同性別子女學習音樂才藝時的認知僅在「填補時間」上男性學童顯著高於女性學童。 (三) 父母工作時間越長,安排子女學習音樂才藝的認知也越傾向以「能力培養」為考量。 四、親子關係之分析 (一) 父母面對子女學習音樂才藝事件,母親自我調適比父親良好。 (二) 國小學童練習音樂才藝時間越長,其親子關係越良好。 (三) 父母安排子女學習音樂才藝之認知以「能力培養」、「子女興趣」構面為主要考量,其親子關係較佳;若以「填補時間」、「社會潮流」為主要考量,其親子關係較差。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提出建議,供父母、學校、社會大眾、家庭生活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青少年之父母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對親子關係的影響(2014) 薛重生本研究旨在發展設計適合青少年之父母的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並評估此課程介入後,對青少年之父母與其子女的親子關係產生正向改變的情形。 本研究以ISD之ADDIE模式進行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之規劃,並從心理社會發展論、愛之語觀點、薩提爾模式及父母效能訓練等理論觀點做為課程設計的內涵。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台北市某高中之家長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n=12)與對照組(n=19),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週一次、每次約三小時的「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以「親子關係問卷」做為量化工具,檢驗兩組家長及其子女於前、後測驗分數的差異,並於課程結束四週後,對實驗組家長實施追蹤測驗。在質性工具部分則以「課程學習單」、「回家作業單」、「團體課程記錄表」、「團體課程總回饋表」、「團體訪談記錄表」及「網路社團」等資料,評估實驗組家長的學習成效及課程效果。 經課程實施後,由團體課程回饋表之量化統計及質性資料分析,得知多元理論觀點的課程設計能使家長獲益,支持本研究所設計「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具有成效。同時實驗組家長於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顯示親子衝突狀況顯著改善,並於前測與追蹤測驗之t檢定顯示整體親子關係、溝通及衝突項目之延宕效果有顯著提升。研究者並從家長特性、課程設計、帶領技巧及合作學校的回饋等方面進行成長團體課程教學反思,且根據研究結論,對家庭教育相關機構及高中學校辦理親職教育提出建議。Item 父職參與對親子關係之影響-以在中國大陸工作之父親為對象分析(2015) 曹先豪大陸台商常需面對工作與家庭的衝突,然而過往研究多針對員工求職意願及離職傾向居多,有關家庭相關研究相對有限。本研究旨在針對在中國大陸工作且育有就學子女之台籍父親,探討父職參與與親子關係之關聯。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共計有效樣本為213份。 本研究發現,在大陸工作之父親參與父職的程度高,並以「生活供應」之參與程度最高,「讚美與情感」、「支持母親」、「發展才能與關心未來」及「時間與交談」等亦有高程度的參與。再者,教育程度越高、大陸工作資歷越長、與子女互動頻率越高的父親,父職參與程度越高,且家庭發展階段亦影響父親的父職參與情況。就親子關係來看,在大陸工作父親知覺與子女關係良好,但與子女之交流分享相對較不足。並且,在大陸工作資歷越低、配偶就業、家庭發展階段為「子女離家」階段、與子女互動頻率越高之父親,親子關係較為良好。本研究證實:父職參與對親子關係有正向影響,就父職參與的不同面向來看,父親與子女的相處時間與交談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最大,而父親提供「生活供應」對親子關係則並無顯著影響。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家庭教育、企業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台灣原住民收養家庭親子依附關係研究-以排灣族與阿美族為例(2014) 王怡婷; Wang Yi Ting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原住民養子女與親生家庭及收養家庭的親子依附特徵, 探討身世告知如何影響養子女的情緒反應與收養親子關係。採用深度訪談進行資 料收集,共訪談五位養子女(14-24 歲)及四位養父母(45-49 歲),為排灣族與 阿美族原住民,以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發現: 1. 台灣原住民收養家庭親子依附特徵:(1)排灣族入家儀式公開接納養子女(2) 養父母對於養子女與親生家庭的來往採開放態度(3)多元依附補充核心家庭「父 母」角色的功能(4)養父母負向的婚姻關係使養子女處於不安全的依附(5) 各年齡階段依附特徵不同。 2. 身世告知情境,影響養子女對收養議題的情緒反應:(1)從小自然告知,可減 少養子女的情緒衝擊。(2)告知時強調愛的關係,可增強養子女對收養的正向 情感。(3)在負向動機或負向氛圍中告知身世,會引發養子女負向情緒。 3. 養父母對收養採取的態度,會影響收養親子關係:(1)開放態度使收養親子關 係更親密(2)封閉態度造成收養親子關係疏離。 4. 養子女尋親的動機:(1)對親生家庭的幻想(2)對自己身世的疑惑(3)想從 生父母口中得知出養原因(4)尋求與親生家庭的關係。 5. 影響養子女是否採取尋親行動的因素:(1)預期生父母的回應(2)養父母的 態度(3)對養父母的忠誠(4)與收養家庭的關係。 6. 養子女在尋親與親生家庭重聚歷程中的心情:開心、陌生感、想像與實際不同、 從諒解到關心、從抗拒發展出彼此接納的角色、感謝被收養、想與親生家庭維 持固定聯繫。Item 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對其偏差行為之影響:Facebook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2015) 賴芳渏; Lai, Fang-Yi本研究在探討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對其偏差行為之影響: Facebook 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採立意抽樣,抽樣對象以大臺北地區(臺北市及新北市)符合本研究對象條件(年滿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高關懷少年、親生父親或親生母親至少一人健在且同住、有Facebook帳號)的受試者。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親子關係量表」、「Facebook社會支持量表」及「偏差行為量表」三部分,研究分析採用「IBM SPSS Statistics 」18版統計軟體,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問卷結果。研究結果如下: 壹、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Facebook社會支持和偏差行為的現況 一、高關懷少年的母子關係比父子關係要好。 二、高關懷少年外向性行為問題類型以吸菸,超過深夜12點仍在外遊 蕩,翹課為多。 三、高關懷少年內向性行為問題類型以煩躁易怒,心情低落,突然腦 中一片空白為多。 四、正向Facebook社會支持多於負向Facebook社會支持。 貳、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與其偏差行為的關聯 一、父子關係越好,高關懷少年外向性行為問題會越少,在學身分的高關懷少年外向性行為會較少。 二、高關懷少年無論父子關係或母子關係皆與內向性行為問題無顯著關聯。 參、Facebook社會支持調節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與其偏差行為的關聯 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和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兩者皆具有調節高關懷少年父子關係與其內向性行為問題的關聯。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方面,結果顯示同處於父子關係不良的情況下,高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組的內向性行為問題會比低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組來的多。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方面,結果顯示同處於父子關係不良的情況下,高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組的內向性行為問題會比低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組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