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追蹤孕產期至六歲幼童飲食營養與生長發育之前瞻性研究(2010) 李芳靚; Fang-Jing Lee本研究為國內唯一嬰幼兒飲食營養與生長之縱貫性長期追蹤研究,藉由收集零至六歲孩童飲食營養素攝取狀況、生長發展及健康狀況之相關資料,探討各相關因素間的關係。自民國91年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招募151位孕婦,持續追蹤其出生子女共130位,最終完成六歲問卷者共有57位孩童。研究工具以問卷為主,採用電訪方式追蹤孩童從出生至六歲期間的飲食營養、生長及健康狀況之相關資料。1歲以前進行嬰幼兒每月飲食健康問卷的追蹤、1歲之後每半年進行一次幼兒飲食與家庭問卷、3歲之後以每年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主要是進行幼兒5、6歲及家庭問卷的部分,問卷內容包含二天24小時飲食回憶記錄、家庭背景、孩童生活、健康和生長發育狀況。使用SPSS12.0及STATA8.0版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孩童從出生到6歲時的體重、身高和頭圍(三歲以前)皆位於衛生署公佈的生長曲線之正常範圍內。比較男女孩之間身高和體重的差異,發現孩童在出生、1歲和2歲時的體重以及出生和1歲時的身高有顯著的性別差異(p<0.05),但是3歲之後孩童的體重和身高就沒有性別差異。在營養素攝取方面六歲孩童平均整日熱量攝取為1446大卡,蛋白質、脂質和醣類的攝取分別為51克、45克和209克,分別占總熱量的14%、28%和58%。從出生到六歲期間,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的整日營養素攝取量都隨之增加,其中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2、維生素C、鈣及鐵的整日攝取量則隨年齡增長有降低的趨勢。另外,比較男女孩飲食營養素攝取狀況,發現一到六歲期間男女孩在整日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攝取上有顯著性別差異(p<0.05),其中男孩攝取量皆高於女孩。另外,分析結果發現孩童在5、6歲時,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主要食物來源為攝取量最多的白飯、麵條及奶粉。 生長分析方面,孩童6歲時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攝取與6歲體重、BMI和5~6歲體重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唯有每公斤熱量攝取是呈顯著負相關(p<0.01);孩童5歲時每公斤熱量攝取也與6歲體重、身高及BMI呈顯著負相關(p<0.05);一般家庭食物來源方面,6歲時肉魚豆蛋類、蔬菜和水果類的攝取與孩童6歲體重、BMI和5~6歲體重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父親身高與孩童6歲身高呈顯著正相關(p<0.05);父母親年齡與孩童6歲身高呈顯著正相關(p<0.05)。經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得知,飲食營養素的攝取狀況,尤其是醣類的攝取是預測孩童6歲體重、身高及BMI最強的變項,然而在孩童6歲的身高表現方面,孩童的出生身長和父親的身高亦為最有預測力的變項。 孩童體重反彈現象方面,分析48位(24位為男生,24位為女生)提供完整1 ~ 6歲體位資料的孩童,體重反彈年齡於3 ~ 5歲定義為「前期體重反彈」,若為6歲以後則為「晚期體重反彈」。幼童6歲時「前期組」之BMI (n=28)顯著大於「晚期組」(n=20)(p < 0.05);熱量供應營養素攝取狀況在此二組間皆無明顯差異,但1歲時的熱量攝取皆以「前期組」為較高。孩童1歲之哺餵狀況發現,停止哺餵母乳或介入配方奶的時間低於4個月之幼童熱量攝取皆為較高,且「前期組」之熱量攝取亦大於「後期組」,因此證實母乳哺餵及配方奶介入時間的長短對幼童體重反彈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綜合上述可知,本研究中孩童在0~6歲期間的飲食營養素攝取及生長狀況均良好之外,顯示這些來自台北市中高階層家庭的孩童,他們6歲時的生長表現除了與父母親的遺傳有關,孩童平時飲食營養素的攝取狀況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若能藉由後天充足且適當的飲食介入,必定能讓孩童有適當的生長表現。Item 追蹤不同出生體重兒童至十歲之飲食變遷與生長發展研究(2017) 盧玉萍; Lu, Yu-Ping兒童期是影響未來體位及飲食習慣的重要時期,國外研究發現出生體重左右了人們一生生長及慢性病發展,而此期間營養攝取是兒童生長發展的關鍵,所以探討本土不同出生體重兒童在兒童時期之飲食營養攝取是否具有差異及對其生長發展有何影響是本研究想進了解的方向。 本研究為世代研究,對象主要來自於民國91及93年所招募之2個長期追蹤世代。將募集到的受試者以出生體重之第25及75百分位分為3組:相對低出生體重(relativ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rLBW)、相對適當出生體重(relative adequate birth weight infants, rABW)及相對高出生體重(relative high birth weight infants, rHBW),每年定期以電話訪問收集24小時飲食回憶、體位等資料,持續追蹤兒童至10歲(n=94)。統計軟體使用SPSS 22.0及STATA 8.0進行分析。 生長發展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出生體重兒童0~10歲體重、身高、BMI均達顯著差異,10年來相對高出生體重組兒童之體位均顯著較高(p<0.05),而相對低出生體重組則依然保持最低。兒童0~2歲生長追上(z>0.67)之相關分析中發現,不論在體重、身高或是BMI等方面,相對低出生體重組生長追上的比例顯著高於相對高出生體重組;且生長追上組之10歲體重、BMI顯著較高(p<0.05)。 飲食營養攝取中,兒童熱量及能量營養素在10年來呈現顯著增加(p for trend < 0.001),然而4~10歲鈣質攝取量明顯不足(337~357mg)。兒童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攝取隨時間增加而降低(p for trend < 0.001),但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均較建議值高(10歲攝取量為1.77g/kg)。而比較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營養素攝取時發現,10歲時熱量及營養素攝取多未出現顯著差異(p>0.05)。相關性分析中,兒童歷年之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多與10歲體位呈負相關,這也意味著早期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攝取量低,10歲體位較高。多元迴歸分析中,單獨放入10歲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時發現,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與10歲體位呈現負相關,但在個別每公斤體重能量營養素之模式中同時加入熱量時可以觀察到,每公斤體重熱量、脂質與10歲體位仍呈負相關,但每公斤體重蛋白質及醣類攝取呈現正相關。 在體重反彈分析中,早、晚期組體重反彈年齡分別為5及6歲;早期組發生體重反彈(5歲)之後,其平均BMI均高於晚期組。此外,兒童早期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與體重反彈年齡呈負相關,也就是說早期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高,體重反彈較早發生,伴隨著未來BMI也就越高。 綜合以上,雖然出生體重、生長追上及體重反彈等因素均影響兒童10歲時體位之分布,但同時兒童早期之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亦提供了兒童未來生長之潛在資訊,故了解兒童早期營養攝取並提供適當飲食對其生長發展以及健康狀況格外重要。Item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至八歲生長發展與飲食營養之研究(2015) 薛宇慧; Hsueh, Yu-Hui兒童時期是建立個人一生良好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期,此期間的飲食營養狀況為奠定未來健康生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機。然而兒童不同的出生體重對於從小到大的生長以及未來慢性疾病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飲食營養狀況對於不同出生體重兒童生長發展的影響和助益為何,透過本研究想更深入地探討。 本研究為前瞻性之世代研究,結合民91及民93兩世代,分別於民國91及民國93年間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及台大醫院招募151及150位嬰兒,並依出生體重第25及第75百分位分為相對低出生體重(relativ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rLBW)、相對適當出生體重(relative Adequate Birth Weight infants,rABW)、相對高出生體重(relative High Birth Weight infants,rHBW)三組,而後以相同的問卷透過電話訪問來收集24小時飲食回憶(平日及假日各一天)、體位發展(身高、體重、BMI)、健康狀況等資料,再以SPSS19.0及STATA 8.0進行統計分析。兩世代皆持續追蹤兒童出生至八歲,最後共餘下104位兒童(rHBW ,n=38;rABW,n=28;rLBW,n=38),進而探討此三組體重之兒童從出生至八歲的生長狀況與飲食營養攝取的關係性。 結果追蹤至八歲後,發現不同出生體重組的兒童,其身高、體重及BMI皆有顯著差異(P<0.01),且rHBW組的體位測量值仍維持最高、rLBW組則仍保持最低,其中還發現rLBW組在出生~2歲有生長追上的情況出現,然而續後追蹤至8歲卻還未發現肥胖機率的增加。而不同出生體重對於兒童從出生到7歲的生長發展皆有所影響,從8歲開始影響力才開始逐漸減弱。 營養攝取方面,熱量攝取呈逐年上升趨勢,醣類攝取與脂質攝取百分比呈現相反趨勢;蛋白質攝取百分比則多介於13~14%。此外,兒童乳製品攝取量隨年齡增長而降低,蔬菜水果攝取量仍有不足的情況。另外還發現前期體重反彈組之營養素攝取普遍高於後期體重反彈組,而且幼兒於1~2歲的營養素攝取情形會左右體重反彈會較早或較晚發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2歲時的高蛋白質攝取,會較早產生體重反彈的現象。 由此結果可知出生體重將會影響兒童一連串的生長發展—從嬰幼兒期、學齡前期,一直到學齡期的前端。此外,在此期間飲食營養的狀況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狀態和正常體型發展,因此兒童時期的均衡飲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