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青少年的同居態度與婚姻期待之研究
    (2012) 王莉婷; Wang, Li-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個人及家庭背景變項、同居態度與婚姻期待三者之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全臺高中(職)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1300份。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青少年對同居呈現中立之態度。就同居態度的各面向來看,青少年對「以同居作為試婚」之認同程度較高,對於「以同居取代婚姻」認同程度最低。 二、男性、高職學生、無宗教信仰、每月可支配零用錢達1001元以上、有異性交往經驗、父母婚姻狀況為喪偶、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較不和諧、低家庭社經地位者,對於同居的認同程度較高。 三、約六成青少年將來想要結婚,相較之下,男性、高中學生、有宗教信仰、每月可支配零用錢達2001元以上、有異性交往經驗、父母離婚、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和諧者,對進入婚姻的期待較高。 四、青少年對同居的態度影響其進入婚姻的期待,並且同居態度之不同面向影響程度有別。男性、每月可支配零用錢達2001元以上、有異性交往經驗者,認同「以同居試婚」程度越高,則婚姻期待越高;男性、有異性交往經驗者,越認同「同居可使兩人的關係更親密」,越期待進入婚姻。另一方面,高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和諧者,愈不認同「以同居取代婚姻」,愈期待進入結婚。
  • Item
    青少年對家族主義認知之研究
    (2011) 吳庭蓁; Wu Ting-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家族主義認知,及個人背景與家庭變項之影響。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採葉明華與楊國樞(1997)的「家族主義量表-認知層次」,選擇青少年階段之高中和高職學生為對象,以「分層」的方式,非隨機取得有效樣本數603份。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本研究之青少年過半皆沒有宗教的信仰,並且父母多為已婚同住, 屬於低社經地位的家庭。 2.青少年對家族主義認知程度傾向有點同意,其中以「團結和諧」此 一面向的認同程度最高,意指個人願意接受維持家庭團結、和諧的 重要性;其次分別為「興盛家道」、「繁延家族」。 3.「性別」、「學校類別」、「父母婚姻狀況」對於家族主義認知有 顯著的預測力。男性、高職學生並且父母同住在一起之青少年,家 族主義的認知程度傾向較高。 4.本研究測量的個人背景因素皆對家族主義認知有顯著影響;在家庭 變項中,唯父母婚姻狀況對青少年家族主義認知有顯著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青少年、父母、學校以及未來研究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與家庭支持之關聯研究
    (2012) 蕭雅文
      本研究主要探討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活動之動機,以及參與動機與家庭支持間的關聯。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樣本為台灣地區16至24歲參與角色扮演活動者,共計319人。研究工具包括:「角色扮演動機量表」、「家庭支持量表」、「背景變項調查表」。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包括五項動機因素:「非凡扮演」、「同儕歸屬」、「探索自我」、「創作成就」、「體驗隱藏我」。 2. 家庭對Cos支持包括「行動支持Cos」、「情緒支持Cos」,其中家人的行動支持最能讓青少年感受到家庭對Cos的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家人互動關係、父母對Cosplay的態度、以及一般生活面向的家庭支持都與家庭對青少年參與Cosplay的支持有關。 3. 影響青少年扮演者整體參與動機的因素包括Cos投入感以及父母教養方式,投入程度越高、整體動機也越高;父母採權威式教養方式的受試者整體動機較高。 4. 家庭支持對Coser為何參與角色扮演是有關聯性的,情緒性、實質性支持、以及對青少年參與Cosplay的情緒支持,與青少年同儕歸屬之動機呈現負相關;此外,一般家庭支持與青少年探索自我之動機呈現正相關。
  • Item
    青少年祖孫關係類型及其影響因素-以台北縣市國中生為對象分析
    (2006) 黃瑞真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青少年觀點,由親密支援、接觸頻率、共同活動、教養權威及工具協助等五個互動面向,分別分析青少年與四位祖父母的互動現況、關係類型及影響祖孫關係類型的因素。本研究針對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搜集,有效樣本共計520份。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青少年與祖父母的整體概況:九成青少年擁有至少一位祖父母,而擁有祖父母的青少年,約六成於學齡前曾被任一位目前健在的祖父母照顧,其中又以曾受祖母照顧的比例最高,就居住狀況來看,近三成的青少年與祖父、祖母同住。 (二)青少年與祖父母的互動: 1.青少年與祖父:以天天見面所佔比例最高,未同住者多於一週內通電話或寫信聯絡幾次。親密支援行為以孫子女經常提供祖父母意見為多,共同活動以家族聚會最多,工具協助行為則以祖父母給零用錢或紅包最多,僅三成的祖父會糾正、教訓孫子女。 2.青少年與祖母:以天天見面所佔比例最高,未同住者多於一週內電話、寫信聯絡幾次。親密支援行為中以孫子女提供祖父母意見或資訊最高,共同活動以家族聚會最多。工具協助行為以祖母餽贈零用錢或紅包為多,僅有三成的祖母會糾正、教訓孫子女。 3.青少年與外祖父:多數於一年內見面幾次,未同住者常於一個月內通電話或寫信聯絡數次,親密支援行為以青少年提供外祖父意見及資訊最多,共同活動以家族聚會最多、工具協助以外祖父給孫子女零用錢或紅包最多,僅二成的外祖父會糾正、教訓孫子女。 4.青少年與外祖母:彼此多為一年見面幾次,未同住者多數一週內打電話或寫信聯絡幾次。親密支援行為以青少年提供外祖母意見或資訊為多,共同活動以家族聚會最多。工具協助則以外祖母會給青少年零用錢或紅包最多,僅二成五的外祖母會糾正、教訓孫子女。 (三)青少年與祖父母的關係類型:依據祖孫在親密支援、接觸頻率、共同活動、教養權威及工具協助等五面向的行為頻率,分別將青少年與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關係區分為三種祖孫關係類型如下: 1.青少年與祖父:疏離型的祖孫各面向上皆少有互動,冷漠型雖然接觸頻率高於疏離型,但在其他面向上的互動少且以共同活動為多,影響型則於各面向的互動頻繁且高於其他兩類型。三類型中以冷漠型所佔比例最高。 2.青少年與祖母:疏離型的祖孫各面向上均少有互動,冷漠型雖較常接觸,但其他面向互動少且以工具協助行為較多。影響型則各面向的互動頻繁,且彼此提供高度的親密支援。三類型中以冷漠型所佔比例最高。 3.青少年與外祖父:疏離型的祖孫各面向均少有互動,冷漠型雖然祖孫常有接觸,但其他面向之互動較少而以工具協助行為較多,影響型不僅接觸頻率最高,且在各面向上均有頻繁的互動。三類型中以冷漠型所佔比例最高。 4.青少年與外祖母:疏離型的祖孫不僅接觸頻率低,且甚少其他的互動行為。冷漠型雖然接觸頻率較高且與影響型差不多,但其他面向互動均少於影響型,影響型則相較於冷漠型有更多的支援、協助、活動、教養權威行為。其中以影響型所佔比例最高。 (四)青少年祖孫關係類型之影響因素:分別於青少年與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關係類型中,以該關係中的疏離型為比較對象,發現孫子女性別、祖父母婚姻狀況、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均未具有顯著影響力,而具有顯著影響力之因素分述如下: 1.青少年與祖父:青少年年齡愈小、父母促進祖孫互動、青少年家庭居住於非都市地區者,愈可能成為冷漠型。父母促進祖孫互動、祖父健康狀況愈佳、與祖父交談愈流利、祖孫居住距離為同鄉鎮村裡以內者,愈可能成為影響型。 2.青少年與祖母:祖母健康狀況愈佳、父母促進祖孫互動、祖孫居住距離為同鄉鎮村裡以內者愈可能成為冷漠型。與祖母交談愈流利、父母促進祖孫互動、居住距離於同鄉鎮村裡以內者,愈可能成為影響型。 3.青少年與外祖父:青少年年齡愈小、父母促進祖孫互動、祖孫居住距離於同鄉鎮村裡以內者,愈可能成為冷漠型。祖孫交談愈流利、父母促進祖孫互動、居住距離為同鄉鎮村裡以內者,愈可能成為影響型。 4.青少年與外祖母:父母促進祖孫互動、祖孫居住距離在同鄉鎮村裡內者愈可能成為冷漠型。祖孫交談愈流利、外祖母健康狀況愈佳、父母促進祖孫互動、青少年家庭居住於都市、祖孫居住距離為同鄉鎮村裡者,愈可能成為影響型。
  • Item
    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習需求探討
    (2012) 陳雅婷; Chen,Ya-Ting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青少年對家庭教育的學習需求,以作為學校實施家庭教育之參考。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臺中市及高雄市之國中、高中的日間部在學青少年,以問卷調查方式,透過方便取樣得有效問卷666份。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及「青少年家庭教育需求量表」;其中青少年家庭教育之內涵包含「社會中的個人與家庭」、「家庭動力」、「生命歷程中的人類成長與發展」、「人類的性」、「人際關係」、「家庭資源管理」、「親職教育與指導」、「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和「倫理與道德」等九個構面。所得資料以SPSS 19.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對家庭教育整體具有學習需求,且高中生之學習需求高於國中生。 二、青少年對家庭教育之重要程度看法顯著高於想學程度,且兩者為正相關。 三、國中生很想學習之議題面向為「人際關係」,想學人數超過90% 之學習議題為「友誼的建立、維持與結束」;想學程度最低之面向為「社會中的個人與家庭」,想學人數低於50% 之學習議題為「宗教和信仰對家庭的影響」、「家庭的規則、傳統、歷史與節慶」。 四、高中生很想學習之議題面向為「人際關係」、「家庭資源管理」、「生命歷程中的人類成長與發展」、「人類的性」與「家庭動力」,想學人數超過90% 之學習議題為「家人情感的經營與表達」、「處理家庭內部的變化與壓力」、「人際溝通」、「友誼的建立、維持與結束」以及「建立自己與他人的自尊與自信」;想學程度最低之面向為「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想學人數低於50% 之學習議題為「宗教和信仰對家庭的影響」。 五、不同就學區域、性別或家庭背景之青少年,對家庭教育部分學習議題之學習需求有差異。 依據上述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予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 Item
    臉書使用對青少年身體意象關注影響之研究 ─以桃園市國中生為例
    (2015) 蔡欣育; Tsai, Hsin-Yu
    臉書使用對青少年來說已是普遍的現象,而他們對身體外表更是高度關注的群體。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臉書使用對青少年身體意象關注之影響,以及臉書上有關身體外表比較是否在臉書使用與身體意象關注之間產生中介效果。本研究之臉書使用包含臉書使用時間、臉書好友數、臉書使用強度以及有關身體外表之臉書功能使用等四層面;而身體意象關注包含外表取向、體重過重之關注以及身高之關注等三層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立意取樣回收有效樣本共409份。本研究發現臉書使用會影響青少年身體意象關注的程度,並且會受臉書上有關身體外表比較之中介作用所影響。換言之,因為青少年會在臉書上與他人的身體外表作比較,所以當青少年花愈多時間使用臉書、有愈多臉書好友、對臉書情感投入的程度愈高,以及愈常使用有關身體外表之臉書功能的時候,將使得青少年更關注自己的身體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