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平衡取向環境文字教學對大班幼兒文字覺識及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2022) 劉冠宜; LIU, Guan-Yi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旨在探討大班幼兒參與平衡式環境文字教學之文字覺識與識字能力之學習歷程及表現。平衡式教學為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環境文字資源,兼採全語言取向及技能取向進行文字教學,以期提高幼兒的文字覺識及識字發展。研究對象為新北市一所全美語共學教室中的 7 位大班幼兒。研究目的有三:其一為探究以平衡取向進行環境文字識字教學之歷程;其二為探究接受平衡取向環境文字教學之大班幼兒,其文字覺識與識字能力之發展歷程;其三為探討以平衡取向進行環境文字教學後,大班幼兒的識字能力變化。研究者於教學過程中伴隨協同教師的觀察,於課後共同討論與省思,以幼兒的角度逐步滾動修正教學方式,以達教學上的平衡光譜。本研究以質性資料進行分析,輔以量化資料,得出以下結論:(一) 環境文字提升幼兒對於文字覺識的探索興趣,瞭解文字符號在生活中真實的功能性。(二) 平衡取向教學萌發學前大班幼兒的文字覺識發展。(三) 文字部件解碼策略促發幼兒對於文字的認識與記憶。研究者進一步提出研究限制,並分別對未來研究發展與教學提出建議。關鍵字:幼兒、文字覺識、平衡式教學取向、環境文字、識字發展Item 學步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雙向影響歷程及其對早期自我調節原型之影響(2022)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早期幼兒自我調節發展的因素。自我調節能力在進入生命第二年時開始快速萌發,且對幼兒未來的社會適應以及認知學習有重大影響,因此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目標。過去的研究多探討母親的教養行為或親子關係的品質與幼兒自我調節間的關聯,本研究則基於發展系統理論之生物心理社會架構,同時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本研究並從雙向影響關係(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s)的觀點,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間的雙向影響歷程。本研究的目的有二:其一為探討幼兒氣質(包含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包含正向的母親回應及負向的條件式管教)之間是否具有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其二為探討幼兒氣質及母親教養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根據理論及過去相關文獻之結果,本研究提出假設一: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間有互相影響的關係,且此雙向影響關係具有持續性。假設二: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負面影響(即會減低正向回應與增加條件式管教),奮力控制氣質則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正面影響(即會增加正向回應與減低條件式管教)。相對的,母親回應會對幼兒氣質有正面影響(即減低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增加奮力控制氣質),條件式管教則對幼兒氣質有負面影響(即增加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減低奮力控制氣質)。假設三: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其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有負面影響、奮力控制氣質則有助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發展;母親回應可提昇幼兒早期自我調節,母親條件式管教則不利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根據上述目的,本研究分析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之3月齡組幼兒資料,並針對5,267位幼兒母親在幼兒12月齡、18月齡及24月齡時所填答的問卷資料,進行隨機截距自我迴歸交叉延宕模型分析。變項的來源包含母親所填答的認知發展問卷、社會情緒發展問卷及家庭問卷。本研究獲得以下結果: 一、在12月齡到24月齡的三個時間點中,母親正負向教養行為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間均具有持續的雙向影響關係。母親的回應與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具有互相增強的雙向影響關係,但母親的條件式管教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則具有相互消減的雙向影響關係。幼兒的負向情緒性氣質則未與母親的教養行為產生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研究假設一及二僅在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 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和母親的回應與條件式管教會影響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12月齡時的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回應均可正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但12月齡時的母親條件式管教則負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由於本研究未發現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早期自我調節發展間之關聯,因此研究假設之三也僅在奮力控制氣質及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 本研究之結果支持母親的教養行為與孩子的氣質間具有相互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意即母親不只扮演提供孩子社會化影響的角色,也會受到孩子的氣質或特質的影響而改變教養行為。本結果支持幼兒在自己社會化的歷程中扮演主動角色。 此外,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對早期自我調節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但氣質也會受到母親教養行為的影響,顯示個體生物性特質也會受環境脈絡等社會經驗之形塑。母親可藉由提供溫暖回應等正向教養行為增進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但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也會因母親的責罰管教等負向教養行為而消減。Item 追蹤孕產期至六歲幼童飲食營養與生長發育之前瞻性研究(2010) 李芳靚; Fang-Jing Lee本研究為國內唯一嬰幼兒飲食營養與生長之縱貫性長期追蹤研究,藉由收集零至六歲孩童飲食營養素攝取狀況、生長發展及健康狀況之相關資料,探討各相關因素間的關係。自民國91年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招募151位孕婦,持續追蹤其出生子女共130位,最終完成六歲問卷者共有57位孩童。研究工具以問卷為主,採用電訪方式追蹤孩童從出生至六歲期間的飲食營養、生長及健康狀況之相關資料。1歲以前進行嬰幼兒每月飲食健康問卷的追蹤、1歲之後每半年進行一次幼兒飲食與家庭問卷、3歲之後以每年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主要是進行幼兒5、6歲及家庭問卷的部分,問卷內容包含二天24小時飲食回憶記錄、家庭背景、孩童生活、健康和生長發育狀況。使用SPSS12.0及STATA8.0版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孩童從出生到6歲時的體重、身高和頭圍(三歲以前)皆位於衛生署公佈的生長曲線之正常範圍內。比較男女孩之間身高和體重的差異,發現孩童在出生、1歲和2歲時的體重以及出生和1歲時的身高有顯著的性別差異(p<0.05),但是3歲之後孩童的體重和身高就沒有性別差異。在營養素攝取方面六歲孩童平均整日熱量攝取為1446大卡,蛋白質、脂質和醣類的攝取分別為51克、45克和209克,分別占總熱量的14%、28%和58%。從出生到六歲期間,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的整日營養素攝取量都隨之增加,其中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2、維生素C、鈣及鐵的整日攝取量則隨年齡增長有降低的趨勢。另外,比較男女孩飲食營養素攝取狀況,發現一到六歲期間男女孩在整日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攝取上有顯著性別差異(p<0.05),其中男孩攝取量皆高於女孩。另外,分析結果發現孩童在5、6歲時,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主要食物來源為攝取量最多的白飯、麵條及奶粉。 生長分析方面,孩童6歲時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攝取與6歲體重、BMI和5~6歲體重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唯有每公斤熱量攝取是呈顯著負相關(p<0.01);孩童5歲時每公斤熱量攝取也與6歲體重、身高及BMI呈顯著負相關(p<0.05);一般家庭食物來源方面,6歲時肉魚豆蛋類、蔬菜和水果類的攝取與孩童6歲體重、BMI和5~6歲體重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父親身高與孩童6歲身高呈顯著正相關(p<0.05);父母親年齡與孩童6歲身高呈顯著正相關(p<0.05)。經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得知,飲食營養素的攝取狀況,尤其是醣類的攝取是預測孩童6歲體重、身高及BMI最強的變項,然而在孩童6歲的身高表現方面,孩童的出生身長和父親的身高亦為最有預測力的變項。 孩童體重反彈現象方面,分析48位(24位為男生,24位為女生)提供完整1 ~ 6歲體位資料的孩童,體重反彈年齡於3 ~ 5歲定義為「前期體重反彈」,若為6歲以後則為「晚期體重反彈」。幼童6歲時「前期組」之BMI (n=28)顯著大於「晚期組」(n=20)(p < 0.05);熱量供應營養素攝取狀況在此二組間皆無明顯差異,但1歲時的熱量攝取皆以「前期組」為較高。孩童1歲之哺餵狀況發現,停止哺餵母乳或介入配方奶的時間低於4個月之幼童熱量攝取皆為較高,且「前期組」之熱量攝取亦大於「後期組」,因此證實母乳哺餵及配方奶介入時間的長短對幼童體重反彈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綜合上述可知,本研究中孩童在0~6歲期間的飲食營養素攝取及生長狀況均良好之外,顯示這些來自台北市中高階層家庭的孩童,他們6歲時的生長表現除了與父母親的遺傳有關,孩童平時飲食營養素的攝取狀況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若能藉由後天充足且適當的飲食介入,必定能讓孩童有適當的生長表現。Item 「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與幼兒情緒表達之研究(2010) 李尹文; Lee, Yin-Wen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情緒表達與其「嬰兒手語」學習經驗間的關聯。並檢視受試幼兒的年齡、性別、排行、家庭社經地位、氣質等背景變項,在「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與情緒表達關聯間的差異性。採實驗室觀察法,選擇台北地區曾在某四所幼兒教育機構中19對學過嬰兒手語課程和21對未學過嬰兒手語課程的親子(共40對),至實驗室中參與情緒情境的觀察。情緒的情境分為初始的高興情緒、初始的害怕情緒和後續的害怕情緒因應等。並以學步兒氣質量表蒐集受試幼兒的氣質資料,也進行貝萊嬰兒心理發展測驗,控制受試幼兒智力發展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 一、 受試幼兒中,59%以聲音手勢,36%以語言手勢來表達初始的高興情緒。69%的受試幼兒會以語言手勢來表達初始的害怕情緒。多數幼兒(81.25%)僅使用一種或兩種方式因應害怕情緒。 二、 對於害怕情緒的後續因應會使用三種調節方式者,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42.9%可以做到,但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者則無此表現。相對地,只使用一種調節方式者,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中61.6%屬之,而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只有21.4%表現此行為。 三、 曾學過嬰兒手語的幼兒比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在害怕情境中,會使用較多類次的後續情緒因應方式,尤其在下列背景變項中特別明顯:年齡小、男生、女生、無兄姊、和固執型氣質。 關鍵詞:嬰兒手語、幼兒、情緒表達Item 幼兒園生活經驗(2009) 廖秀紋本研究指在瞭解幼兒的幼兒園生活經驗,及幼兒個人因素與幼兒園因素與幼兒的幼兒園生活經驗之關係。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十所幼兒園之大班幼兒,共56位。 本研究以進入幼兒園現場觀察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式,經過二個半月共412個小時觀察與23次的教師訪談,資料整理後將幼兒的學校生活經驗分為「學習層面」、「自由活動層面」、「例行事物與個人照顧」、「銜接時間」。並利用SPSS 17.0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探討幼兒從事各層面活動的情形,以及不同幼兒性別、園所地區、園所性質、教學型態的幼兒在幼兒園中從事各項活動時間上的差異性。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幼兒園中花最多時間在「例行事務與個人照顧層面」上,而後依序是「學習層面」、「自由活動層面」、「銜接時間」,並可見「學習層面」及「自由活動層面」的活動時間是相互擠壓的。 二、「學習層面」中以國語課程的教授最為普遍,時間也最長,並以團體教學方式較多;「自由活動層面」以遊戲的活動時間較長,而遊戲類別中以旁觀遊戲時間最長;「例行事務與個人照顧層面」以休息及飲食的時間為主,但由於教師的管理方式而使時間的長短有所差異;「銜接時間」幼兒多為等待的時間,幼兒個人特質會造成銜接時間「質」上的差異。 三、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在幼兒園生活經驗中各層面的活動項目及時間上差異不大;但不同園所地區、園所性質及教學型態的研究對象,在幼兒園生活經驗上呈現出較大的差異。 四、研究對象在各活動層面的共同參與者不同,從事「學習層面」、「例行事物與個人照顧」及「銜接時間」活動,幼兒的共同參與者以「教師+同學」為最多;而在「自由活動層面」上,幼兒較常「獨自」進行活動,或與「同學」共同進行。 最後,依據主要研究發現歸納結論,並提出對幼兒園、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Item 兒童對中文組字知識的理解(2008) 林雅芬; Lin, Ya-fen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對中文組字知識的理解表現,並檢視組字知識與認字能力的相關性。在本研究中採用Ho,Yau及Au(2003)所提出之中文組字知識發展理論之觀點,將「組字知識」(orthographic knowledg)界定為五大要素:字體表面配置知識、結構的知識、部件訊息知識、位置知識、功能性知識,來進行深入的探討。 在研究方法方面,採用橫斷研究法,以台北縣板橋市A公立國民小學之幼稚園大班及國小一、二年級兒童,共86名作為研究對象,測試其中文組字知識及認字能力之表現,並進行分析比較。將本研究主要結果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不同年齡層之兒童,對中文組字知識的整體表現具有顯著差異。 二年級表現優於一年級及幼稚園大班之兒童;一年級優於幼稚園大班之兒童。 (二)在中文組字知識的五大要素中,字體表面配置、結構知識,三組無顯著差異;但在較高層次的部件訊息、位置及功能知識,則有顯著的年齡差異。 (三)認字能力與組字知識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r =.68,p<.01),顯示兒童在認字能力表現越佳者,其在組字知識的表現亦較佳。 (四)認字能力可獨立解釋組字知識能力47%的變異量;當放入年齡之效用後,可提升4%的變異量,換言之,年齡、認字能力兩變項總計可預測組字知識51%的變異量。 本研究根據研究之結果,提出對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幼兒人際衝突中的角色取替能力與其社會計量地位的關聯(2006) 潘秀雯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類型的人際衝突情況中幼兒的角色取替能力,與其社會計量地位的關聯性。角色取替能力分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情感性角色取替能力與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三種,社會計量地位分受歡迎、被拒絕、受忽視、受爭議以及平均組五組。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之方式,以78名台北市四所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滿五足歲之幼兒為對象,採照片式社交評量法以及自編之人際衝突中的角色取替作業為個別施測之評量工具,透過一對一個別訪談,研究結果顯示: 一、幼兒在人際衝突中的角色取替能力發展有先後次序: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在先、情感性角色取替能力其次,最後則是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 二、受試幼兒社會計量地位的分佈以平均組者較多,受歡迎者次之,受爭議組最少。 三、幼兒的社會計量地位與其角色取替能力發展有關。尤其是價值語言衝突情境中,受忽視組幼兒的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得分明顯高於其他四組幼兒,是否意味著同理心越高的幼兒越能為他人著想,常常退居幕後,反遭同儕忽略,值得重視。被拒絕組的幼兒則每一項角色取替能力得分均偏低;受爭議組的幼兒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與情感性角色取替能力均高,但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卻偏低。 四、幼兒面對人際衝突時的處理方式為:想辦法解決、以情緒表達、使用肢體、沒關係、請成人介入或是沒有回應。 本研究發現幼兒教育相關人員應予注意。Item 中大班幼兒使用電子產品與自我調節、早期讀寫及動作發展的關係(2018) 楊子嬿; Yang, Tzu-Yen本研究調查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並檢視幼兒使用電子產品與其自我調節、早期讀寫和動作發展之間的相關,也進一步將年齡、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作為調節變項來探討。本研究使用問卷以瞭解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使用head-to-toes task (HTKS)測量幼兒的自我調節能力、早期讀寫評估則包括文字書本概念與簡單兩百字識字測驗,並且使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中的動作分測驗來瞭解幼兒的動作發展。本研究的受試者為101位,48到67個月大的幼兒。研究主要發現有四:首先,在排除離群值後,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與其自我調節能力呈現顯著正相關。其次,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與其粗大動作、身體協調,以及動作總分呈現顯著負相關。第三,在排除離群值後,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與其手操作的能力呈現顯著負相關。最後,幼兒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負向調節其電子產品使用對自我調節能力的預測。換言之,如果幼兒愈頻繁地使用電子產品,其自我調節能力可能愈好,但是其動作發展則可能愈差。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愈高的幼兒,愈減弱電子產品使用對其自我調節能力的影響。Item 探討兒童與母親含糖飲料及糕餅點心中游離糖攝取量與相關性(2017) 呂雅婷; Lu, Ya-Ting目的:探討母親與兒童含糖飲料與糕餅點心中游離糖攝取狀況與相關性,了解游離糖與體型、飲食型態及營養素的關係。 方法:本研究為世代研究,使用六歲及九歲兒童與其母親資料,分別為57對(114位)、40對(80位),利用兩日24小時飲食回憶與本研究室研發之運算系統(NUFOOD.2)估算含糖飲料與糕餅點心中游離糖量。透過市調與參考文獻來精進資料庫內容,游離糖(free sugar)為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定義,指被添加到食物裡的糖和天然存在於果汁與濃縮果汁的糖。 結果:母親(於兒童六歲及九歲)與兒童(六歲及九歲)自含糖飲料與糕餅點心攝取游離糖約31、28與23、32克,占總熱量依序為7.6%、6.0%與6.4%、8.0%。母親與兒童含糖飲料皆以「茶飲料」攝取人數百分比最高;糕餅點心以「麵包類」攝取人數百分比最高。探討母親與兒童游離糖攝取之相關性,發現母親與六歲兒童游離糖攝取有顯著正相關(r=0.32, p<0.05),但兒童至九歲時與母親則無相關性。兒童於六歲時攝取游離糖與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顯著正相關(r=0.31, p<0.05);九歲兒童攝取游離糖與乳製品有顯著負相關(r= -0.37, p<0.05)。 結論:本研究母親與兒童平均游離糖攝取量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建議游離糖攝取低於總熱量10%。而母親在孩子年幼時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型態,故母親須注意自身的飲食行為,以培養兒童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 關鍵字:母親、兒童、含糖飲料、糕餅點心、游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