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追蹤不同出生體重幼兒至四歲之生長狀況及飲食營養研究(2011) 陳姿媛; Chen Tzu-Yuan良好的營養支持是嬰幼兒健全生長發展的關鍵因素,且嬰幼兒出生體重的不同對於生長速度亦有所影響。本研究利用長期追蹤前瞻性研究方式,持續收集不同出生體重的新生兒其飲食營養攝取狀況與生長發展資料至四歲,並深入探討各因素間之相關性。本研究招募對象主要來自兩世代,分別各於民國91及93年間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及台大醫院進行招募,研究之初招募人數各為151及150位;兩世代採用相同的問卷調查方法,問卷內容包括24小時飲食回憶、健康狀況、體位發展等資料。研究合併兩世代嬰幼兒至四歲的資料(n=165),依出生體重第25及第75百分位分成相對低出生體重(relativ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rLBW)、相對適當出生體重(relative adequate birth weight infants, rABW)、相對高出生體重(relative high birth weight infants, rHBW)三組。資料使用SPSS 12.0及 STATA 8.0版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發現出生至4歲的幼兒體型(體重、身高及BMI)於三組間均達顯著差異(p<0.05),且仍以相對高出生體重組(rHBW)保持最高,相對低出生體重組(rLBW)保持最低;但相對適當出生體重組(rABW)與相對低出生體重組(rLBW)兩組間之差異性已漸趨微小。若再以體型增加倍數、體重增加百分比、WHO Anthro運算軟體進行生長速度評估,則發現出生至4歲的幼兒,rLBW組幼兒皆較rHBW組快速,且以出生至1歲為體位值變化最快速的時期。性別差異方面,0~4歲男幼兒的體型(體重、身高及BMI)均高於女幼兒。 營養素攝取方面,本研究幼兒4歲平均攝取熱量為1390大卡,相近於DRIs建議的1300~1450大卡;平均蛋白質、脂質及醣類攝取為48、46、194公克,各占總熱量攝取的14%、29%及56%;但鈣質攝取量(337毫克)僅達DRIs的一半,膳食纖維(8克)更不及美國IOM建議量的一半。飲食型態部分,4歲幼兒因開始就讀幼稚園,多了早點及午點的供給,因此飲食型態傾向以三正餐三點心為主;奶類攝取次數降低,僅有60%幼兒每日有攝取乳製品(全脂鮮乳、沖泡奶粉),份量約為2/3~1份奶類。另外也發現幼兒乳製品攝取量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零食點心及油炸類食物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蔬菜水果攝取不足等現象,此於十年前的台灣地區國民營養調查結果一致,顯示幼兒營養問題仍顯然存在。性別差異方面,幼兒1~4歲的熱量及營養素的攝取,均以男幼兒顯著高於女幼兒(p<0.05);而出生體重差異上,則顯示隨著幼兒年齡增長,三組差異性漸趨微小,飲食型態漸相一致。 以多元迴歸分析橫斷性評估4歲幼兒體位之最佳預測模式,結果顯示先天基因(出生身長、母親身高)對4歲幼兒身高影響力較大,後天飲食攝取(熱量、糖果攝取量)則對4歲幼兒體重影響力較大。進而再縱貫性探討1~4歲幼兒體位之預測模式變化,結果顯示出生體重、雙親體重(尤其母親)對於1~4歲幼兒體重均有影響力,而熱量攝取對幼兒體重之影響力於4歲才顯現;身高部分則顯示先天基因影響力(出生身長、雙親身高)高於後天飲食攝取。此外亦發現早期的蛋白質攝取即已對4歲幼兒體型表現具相關性;而生長速度分析上,顯示蛋白質攝取對於體重增加量具相關性的時間點集中在2~3及3~4歲,對於身高增加量則於1~2歲即有顯著相關性存在。 本研究相較於先前研究,除了新增了生長曲線百分位及z分數來評估幼兒生長速度,亦整合1~4歲影響幼兒生長之因素並予以量化。此外,於不同出生體重幼兒生長發展中,本研究新使用了「演化彈性」(developmental plasticity)概念進行闡述與討論,希冀適度生長追上的「慢慢長」觀念、及「自己跟自己比」的評估方式,能漸推廣至社會大眾,藉由後天均衡且正確的飲食模式建立,使孩童有更佳的生長表現。Item 長期追蹤研究台灣家庭之二到六歲幼童飲食變化與生長速度(2018) 陳韻伶; Chen, Yun-Ling飲食狀況與生長發展息息相關,但較少研究針對食物類別與生長速度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將以食物類別及營養素的角度,觀察幼童2~6歲期間的飲食變化,分析其食物類別及營養素攝取量對於生長速度的影響。同時,觀察幼童飲食與母親之間的相關性,藉以了解母親對於幼童飲食的影響程度。 研究對象為民國91年及98年招募的2個長期追蹤世代,包括北中南區家庭,每年定期以電話訪問的方式收集24小時飲食回憶及體位等資料,持續追蹤至6歲(n=150),而本研究將幼童2~6歲及其母親的資料利用統計軟體SPSS23.0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北中南區幼童和母親飲食並無地區差異。體位方面,分析幼童2~6歲體重、身高、BMI及生長速度(體位增加量)皆符合國內外生長曲線之正常範圍。飲食攝取方面,大部分食物類別攝取量隨著年齡增加多呈顯著增加的趨勢,奶粉及起司攝取量則隨著年齡增加呈顯著降低的趨勢,且蔬菜類、水果類、奶類攝取量偏低;熱量及大部分營養素攝取量隨著年齡增加多呈顯著增加的趨勢,但維生素C、鈣、鐵的攝取量隨著年齡增加呈顯著降低的趨勢,而幼童2~6歲熱量攝取量皆比DRIs適度活動量之建議量低,蛋白質攝取量皆比建議量高,鐵的攝取量皆比建議量低,鈣的攝取量則在4歲之後低於建議量。觀察幼童2~6歲飲食變化,2歲時奶類為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主要食物來源,3、4歲後熱量及營養素來源大多非由奶類所供應,逐漸以一般家庭飲食為主,顯示3、4歲為幼童飲食變化的轉變點。 觀察影響幼童生長速度之因素,發現雙親體位可能會影響幼童2~6歲體重及身高增加量,另外,飲食方面顯示2~6歲平均植物油類攝取量與體重增加量(r=0.319)及體重z分數增加量(r=0.269)呈顯著正相關,平均肉類及水果類攝取量與身高增加量(r肉=0.231,r果=0.251)及身高z分數增加量(r肉=0.229,r果=0.249)呈顯著正相關;2~6歲平均植物性脂質攝取量與體重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r=0.215),平均熱量(r=0.225)、維生素B6(r=0.240)、膽鹼(r=0.247)、鉀(r=0.217)攝取量與身高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平均熱量(r=0.217)、脂質(r=0.227)、膽鹼(r=0.219)攝取量與身高z分數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而母親與幼童之間飲食攝取相關性中,發現3歲後多種食物類別及營養素攝取量與母親飲食皆有顯著正相關,海鮮類(r=0.225~0.455)、肉類(r=0.170~0.346)及水果類(r=0.223~0.601)的攝取量在3~6歲皆與其母親攝取量有顯著正相關,而相關係數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幼童植物性蛋白質(r=0.216~0.418)、膳食纖維(r=0.200~0.486)、葉酸(r=0.182~0.398)、鈉(r=0.221~0.765)、鎂(r=0.171~0.455)攝取量在3~6歲亦與其母親攝取量有顯著正相關。 綜合以上,雖然家庭遺傳(雙親體位)可能為影響幼童生長速度(體位增加量)的因素,但藉由後天適當的飲食攝取─選擇高營養密度食物,提供幼童充足的微量營養素,有助於身高之生長。而幼童轉變為一般家庭飲食後,家庭(母親)的飲食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因此除了了解幼童平時的飲食攝取情形之外,母親亦須注意自己的食物選擇,才能培養孩子均衡的飲食習慣。Item 追蹤不同出生體重兒童至十歲之飲食變遷與生長發展研究(2017) 盧玉萍; Lu, Yu-Ping兒童期是影響未來體位及飲食習慣的重要時期,國外研究發現出生體重左右了人們一生生長及慢性病發展,而此期間營養攝取是兒童生長發展的關鍵,所以探討本土不同出生體重兒童在兒童時期之飲食營養攝取是否具有差異及對其生長發展有何影響是本研究想進了解的方向。 本研究為世代研究,對象主要來自於民國91及93年所招募之2個長期追蹤世代。將募集到的受試者以出生體重之第25及75百分位分為3組:相對低出生體重(relativ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rLBW)、相對適當出生體重(relative adequate birth weight infants, rABW)及相對高出生體重(relative high birth weight infants, rHBW),每年定期以電話訪問收集24小時飲食回憶、體位等資料,持續追蹤兒童至10歲(n=94)。統計軟體使用SPSS 22.0及STATA 8.0進行分析。 生長發展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出生體重兒童0~10歲體重、身高、BMI均達顯著差異,10年來相對高出生體重組兒童之體位均顯著較高(p<0.05),而相對低出生體重組則依然保持最低。兒童0~2歲生長追上(z>0.67)之相關分析中發現,不論在體重、身高或是BMI等方面,相對低出生體重組生長追上的比例顯著高於相對高出生體重組;且生長追上組之10歲體重、BMI顯著較高(p<0.05)。 飲食營養攝取中,兒童熱量及能量營養素在10年來呈現顯著增加(p for trend < 0.001),然而4~10歲鈣質攝取量明顯不足(337~357mg)。兒童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攝取隨時間增加而降低(p for trend < 0.001),但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均較建議值高(10歲攝取量為1.77g/kg)。而比較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營養素攝取時發現,10歲時熱量及營養素攝取多未出現顯著差異(p>0.05)。相關性分析中,兒童歷年之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多與10歲體位呈負相關,這也意味著早期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攝取量低,10歲體位較高。多元迴歸分析中,單獨放入10歲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時發現,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與10歲體位呈現負相關,但在個別每公斤體重能量營養素之模式中同時加入熱量時可以觀察到,每公斤體重熱量、脂質與10歲體位仍呈負相關,但每公斤體重蛋白質及醣類攝取呈現正相關。 在體重反彈分析中,早、晚期組體重反彈年齡分別為5及6歲;早期組發生體重反彈(5歲)之後,其平均BMI均高於晚期組。此外,兒童早期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與體重反彈年齡呈負相關,也就是說早期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高,體重反彈較早發生,伴隨著未來BMI也就越高。 綜合以上,雖然出生體重、生長追上及體重反彈等因素均影響兒童10歲時體位之分布,但同時兒童早期之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亦提供了兒童未來生長之潛在資訊,故了解兒童早期營養攝取並提供適當飲食對其生長發展以及健康狀況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