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衣著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效果之試探性研究(2003) 許珮榕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衣著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並發展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探討衣著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提昇、消費態度改變、與消費行為改變之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選擇台北市某國中二年級四個班級共13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n=69)接受的教育介入為每週一次,每次90分鐘的「國中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而對照組(n=70)則進行一般的家政課程教學。在介入前、後一週及介入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國中生衣著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的前、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後的成效。結果發現:一、國中生目前衣著消費知識尚可;衣著消費態度雖有積極傾向,但仍待加強;衣著消費行為雖偏良好,但仍待加強。二、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衣著消費知識提昇、衣著消費態度及衣著消費行為改變有顯著的教學成效。對實驗組學生追求消費者權利與義務的態度有顯著的教學成效,在追求正確資訊及消費者教育權利與義務的行為有顯著的教學效果。三、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實驗組學生之衣著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的改變,並不會因學生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差異。Item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2003) 楊斯雲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並發展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方案,探討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提升、消費態度改善與消費行為改變之效果。 本實驗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選擇新竹市某國中一年級四個班共15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76人)接受的教育介入為每週兩次,每次45分鐘的「國中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而對照組(74人)則進行一般的綜合活動領域課程教學。在教育介入前後一週及後測結束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國中生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的前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後的成效。 結果發現: 一、 國中生目前休閒旅遊消費知識不足;休閒旅遊消費態度雖有積極傾向,但仍需加強;休閒旅遊消費行為雖偏正向,但仍需加強。 二、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提升、休閒旅遊消費態度改善、與休閒旅遊消費行為改變有顯著的教學成效,並具有顯著的學習保留效果。 三、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休閒旅遊消費知識的提升,女生的介入效果優於男生,家庭社經地位則不影響其知識的提升;而休閒旅遊消費態度改善、休閒旅遊消費行為改變皆不因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學成效。Item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之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2003) 陳玫月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其研究目的有四: 一、 經由焦點團體訪談瞭解國中生對老人的概念。 二、 經由焦點團體訪談瞭解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 三、 比較國中生與老人相處經驗多寡對老人的態度之不同。 四、 探討焦點團體訪談運用於國中生以作為研究工具之可行性。 本研究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探討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根據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依照參與者與老人相處經驗的多寡、性別、不同班級原則共招募四個焦點團體,每個團體由五至六名參與者所組成,各進行1小時共四次的焦點團體訪談。 本研究流程包括:準備焦點團體、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資料分析、撰寫研究報告。 本研究之研究結論為: 一、 參與者對老人的概念呈現多元的面貌。包括外表、心理及人格特質、年齡、生活及社會關係等方面。參與者自己的想法及他們週遭的人、事、物都是他們對老人概念形成的來源。 二、 參與者對老人持較正向的態度。在老人的生理方面,參與者提出多項負向的描述,且存有刻板化的印象。參與者對老人心理、老人人格特質兩方面是正向與負向的態度兩者兼具。對老人人際互動持較正向的態度。參與者對老人的家庭生活傾向於持正向的態度並肯定老人對家庭與社會的貢獻。 三、 參與者與老人相處經驗的多寡與品質,與其對老人的態度有明顯的關連性。與老人相處經驗較多的參與者比與老人相處經驗較少的參與者對老人有較正向的態度。 四、 本研究佐證焦點團體以國中生為參與者之可行性。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學校、家庭、媒體、政府當局以及未來之研究提出建議。Item 居住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效果之試探性研究(2003) 徐琮惠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的目前水準,並設計「國中居住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以進行實驗教學,研究其對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改變的成效,做為日後推廣消費者教育之教學參考。主題教學之內容為以「居住消費」及「消費者的權利義務」為架構來編擬,共六週總計十二節課之教學活動。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桃園縣某高中國中部二年級四個班級學生(共109人)為對象,其中實驗組兩班(共55人)進行「國中居住消費主題教學活動」教學,對照組兩班(共54人)則未實施此教學課程。教學評量以自編之「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於教學前後一週及教學結束後一個月進行前測、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教學立即成效以及教學維持效果。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卡方考驗、t-考驗及共變數分析處理。主要結果如下: 一、 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為: (一) 整體居住消費知識偏低。 (二) 整體居住消費態度已偏向積極。以八大權利義務分析:對於追求正確資訊、消費者教育、基本需求及服務、求償的權利及義務之態度偏向積極。而對追求表達意見、選擇、健康環境的權利及義務之態度雖有積極傾向,但仍有加強的必要。 (三) 整體居住消費行為仍待加強。以八大權利義務分析:追求正確資訊的權利及義務的行為已出現,但追求健康環境、選擇、基本需求及服務、求償、安全、表達意見、消費者教育的權利及義務的行為,仍有待加強。 二、 「國中居住消費主題教學活動」對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提昇、消費態度改變與消費行為改變的成效 (一) 消費知識提昇: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居住消費知識提昇有顯著的立即效果,及非常顯著的維持效果。 (二) 消費態度改變:居住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居住消費態度的增進未有顯著立即效果,但態度增進的維持效果非常顯著。以八大權利義務分析:追求安全、正確資訊、表達意見、消費者教育的權利及其義務之態度,呈現非常顯著的維持效果,且追求選擇的權利及其義務之態度呈現顯著的維持效果。 (三) 消費行為改變:居住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居住消費行為改變無顯著的成效;但對實驗組學生立即及維持的居住消費行為,造成顯著的正向改變。 三、 個人變項對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改變的影響 (一) 性別: 居住消費主題教學介入對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的成效,部份內容因實驗組學生之性別而呈現差異。 (二) 家庭社經地位 居住消費主題教學介入對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改變之成效,部份內容因實驗組學生之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所差異。Item 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習需求探討(2012) 陳雅婷; Chen,Ya-Ting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青少年對家庭教育的學習需求,以作為學校實施家庭教育之參考。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臺中市及高雄市之國中、高中的日間部在學青少年,以問卷調查方式,透過方便取樣得有效問卷666份。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及「青少年家庭教育需求量表」;其中青少年家庭教育之內涵包含「社會中的個人與家庭」、「家庭動力」、「生命歷程中的人類成長與發展」、「人類的性」、「人際關係」、「家庭資源管理」、「親職教育與指導」、「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和「倫理與道德」等九個構面。所得資料以SPSS 19.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對家庭教育整體具有學習需求,且高中生之學習需求高於國中生。 二、青少年對家庭教育之重要程度看法顯著高於想學程度,且兩者為正相關。 三、國中生很想學習之議題面向為「人際關係」,想學人數超過90% 之學習議題為「友誼的建立、維持與結束」;想學程度最低之面向為「社會中的個人與家庭」,想學人數低於50% 之學習議題為「宗教和信仰對家庭的影響」、「家庭的規則、傳統、歷史與節慶」。 四、高中生很想學習之議題面向為「人際關係」、「家庭資源管理」、「生命歷程中的人類成長與發展」、「人類的性」與「家庭動力」,想學人數超過90% 之學習議題為「家人情感的經營與表達」、「處理家庭內部的變化與壓力」、「人際溝通」、「友誼的建立、維持與結束」以及「建立自己與他人的自尊與自信」;想學程度最低之面向為「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想學人數低於50% 之學習議題為「宗教和信仰對家庭的影響」。 五、不同就學區域、性別或家庭背景之青少年,對家庭教育部分學習議題之學習需求有差異。 依據上述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予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作為參考。Item 國中生預防便秘行為影響因素之探討(2015) 江美玲; Chiang, Mei-Ling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生兩種預防便秘行為-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及養成正確排便習慣之影響因素。以研究者自編之量表進行調查,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北、中、南區之國中生,以立意取樣的方式獲得有效樣本共計860名,男女學生人數比例分別為50.2%及49.8%。研究工具為根據計劃行為論編製的量表,包含「個人背景資料、預防便秘行為量表、預防便秘態度量表、主觀規範量表、知覺控制量表」共五部份,並以描述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階層複迴歸、羅吉斯迴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便秘的盛行率為13.1%,女生有便秘的比率(17.1%)顯著高於男生(9.3%)(χ2 = 11.451,p=0.001)。預防便秘行為的行為結果態度、主觀規範尚正向,而主觀規範受到父母的影響稍大於師長及同學。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最主要之阻礙為全穀類食物攝取不足,全穀類食物攝取達到每週7次者僅9.1%,而蔬菜有37.9%及水果有33.8%攝取符合每日建議量。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之主要促進因素是「富含膳食纖維的餐點好吃、和同學一起吃」,主要阻礙因素是與個人喜好有關,如不喜歡那種食物。養成正確的排便習慣的主要促進因素為「有吃早餐、三餐正常、廁所環境佳」;生活作息不正常是主要的阻礙,與環境有關的阻礙因素為「外出附近沒廁所、廁所髒亂惡臭、廁所沒提供衛生紙」。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的預防便秘行為其影響因素不同:(1)在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方面,男生比女生、七年級比八及九年級、學校地理區域南區比中及北區、家長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以上比國小或沒有受教育或國中、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之行為結果態度較正向、主觀規範較正向、知覺控制較強的國中生,愈能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2)在養成正確的排便習慣方面,七年級比九年級、家人無便秘比家人有便秘或不知道家人有無便秘、過去無便秘比有便秘、養成正確的排便習慣之行為結果態度較正向、知覺控制較強的國中生,其養成正確的排便習慣的行為愈佳。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顯示,女生、學校區域在南區比中區、家人有便秘比家人無便秘、忽略便意、排便習慣較差、整體預防便秘行為較差的國中生,目前有便秘的風險較高。故欲促進國中生從事預防便秘行為,在未來的相關課程規劃方面,可朝增強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之行為結果態度、主觀規範、知覺控制及養成正確的排便習慣之行為結果態度、知覺控制去設計,而便秘高風險之族群則是加強教育的對象;環境方面,應朝改善不利於國中生預防便秘的環境或情境努力,如在校園內及公共場所設置足夠的廁所、改善廁所的清潔度、廁所提供衛生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