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公共意識的建構:涂爾幹(E. Durkheim)與彌爾(J. S. Mill)的視界(2016) 黃郁棠; Huang, Yu-Tang本文旨在建構一種新的公共意識觀,並以此檢視、理解與回應台灣社會所遭遇到的教育及社會問題。理論基礎的部分,嘗試以兩位19世紀傑出思想家為本,分別是法國的E. Durkheim以及英國的J. S. Mill之思想,前者是社會學領域中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後者在自由主義以及效益主義方面之思想,對當代西方社會擁有高度影響力。本文深入析論Durkheim的《社會分工論》,及Mill的《效益論》與《自由論》,探究其與公共意識的關係,以此勾勒出公共意識的模型。 研究發現公共意識的內涵,須立基於穩定的平台上,這包括了對於人類群居架構的忠實理解,以及對當代全球化社會樣貌的精確掌握。而公共意識的本身,既與人們的共同福祉息息相關,也與「自由」的概念脫離不了關係,同時更需要處理傳統價值、分配及正義的相關問題。據此,本文提出「三基柱公共意識觀」。運用這套公共意識觀,深入檢視台灣社會及教育的現況,本文發現公共意識其實可作為解決問題與創造進步的長期動力,同時「福祉」、「自由」與「正義」並重,乃是一種完整展現公共意識的狀態。另一方面,本文也發現公共意識的素養實踐,不僅能夠展現出美感,更能表達心靈的自主性。最終,在公共意識的教育方面,本文建議教師透過美育途徑、體驗式教學及提供多角度的思維視野給學生,以創造真正的「有感教育」;在社會發展方面,建議宜更加關注於台灣較為缺乏的「福祉」與「正義」之素養,在生活與教育的範疇中,皆能多加嘗試,並習慣以更趨完整多元的視角,來解析、理解社會議題與現象,如此將有助於使人們轉換自己既有的觀點,且更加樂於發揮富有公共意識素養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