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佛洛姆(E. Fromm)生命情態論及其在教育上的蘊義
    (2019) 黃鈺婷; Huang, Yu-Ting
    佛洛姆(E. Fromm, 1900-1980)為世界著名的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其著作鼓勵人們勇於追求自我、強調愛的藝術,並相信人類的獨立自主能力及實踐自我的價值。本研究期望透過佛洛姆的生命情態論分析臺灣教育所展現的強烈占有型生命情態,進而找出教育問題的解決之道,促使教育回歸本質。 本研究以佛洛姆重要著作《生命的展現》(To have or to be?) 為主要的分析文本,並輔以佛洛姆的其他學術著作及其生長背景進行探討。研究方法使用概念分析法與教育詮釋學,析論佛洛姆所謂「占有型生命情態」(Mode of having)與「存有型生命情態」(Mode of being)的內涵,最後以佛洛姆的生命情態論來剖析現今臺灣社會的教育問題。分以下三個面向討論: 1.父母對於孩子的占有型與存有型的生命情態。 2.教師對於孩子的占有型與存有型的生命情態。 3.現行教育政策面的占有型與存有型的生命情態。 筆者以前述三個面向探討臺灣教育的存有問題,希冀以佛洛姆的生命情態論的介紹能有助於改變為人父母者之教育觀念以及教師之教學態度,進而促使教育展現本質意義。期望透過佛洛姆之存有理論的啟發,使教育更全面發展,走向「存有型生命情態」的孕育。相信成人若能以「存有型生命情態」中開闊的心胸思考孩子真正所需,便能讓孩子回歸自我。存有型生命情態的教育能夠擔綱孩子成長的重要角色,使孩子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若能打造更開放、寬闊的人文空間,就有機會成就孩子獨特的生命情態。
  • Item
    酒神的教育:論遊戲作為本真存有及其教育意涵
    (2017) 王昱法; Wang, Yu-Fa
    借用C. Taylor的話,現代教育有三個病徵。失去意義的原子式個人主義、失去目的的工具理性,以及失去自由的軟性專制。加上在全球化中資本主義官僚潮流下,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上都被日神所統治了。我們需要重新召喚被壓抑的酒神的教育。為此,我將遊戲概念當作是被探索的對象,並作為酒神教育的基礎,因為在F. Nietzsche的作品中,遊戲是個重要卻沒有被多加深入論述的比喻。我對遊戲的理論進行了一個「日神─酒神」式的回顧。研究發現,除了J. Huizinga與H.-G. Gadamer的遊戲觀,其它理論皆是日神的遊戲,無法豐富酒神教育的概念。在遊戲中有本真性的倫理。本真性是一個與「忠於自己」意義相近但不等同的字。它不僅牽涉了擺脫習俗與傳聞的自決的自由,還有和社群的對話的情境考量,如此才能獲得意義的視域。一方面它是自我創造與自我克服的融合,另一方面又不是無中生有。本真性是實踐哲學,其存有模式是遊戲。人只有在遊戲中能達到本真性,儘管本真性是不斷變動、沒有終點的。服從個體原則的日神教育強調疏離理性與反思意識,而酒神教育主張本真性,令人在對話關係以及自我更新的參與中找尋真正的自我,就如同在遊戲中,人們總是能夠成為真正的自己一般。
  • Item
    R. Caillois的遊戲理論探討及其教育省思
    (2018) 邱世平; Ciou, Shih-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法國的文學、哲學家Roger Caillois的遊戲理論,並進一步探討其對教育的省思。 本研究採用概念分析及詮釋學的方法,首先理解其生平及時代背景,為詮釋其理論提供基礎,以便掌握其理論;其次深入其著作探討其遊戲理論;最後提出對於當前遊戲與教育之省思。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1.遊戲為人類四種原始慾望(desire)的抒發管道,同時遊戲世界在工業革命後也成為現實世界的規避場域。 2.遊戲的特徵包含:自由的(Free)、分開的(Separate)、不確定性的(Uncertain)、不具生產性的(Unproductive)、受規則引導(Governed by rules)、虛構的(Make-believe)。 3.依照玩家對遊戲的心態,Caillois將遊戲分為四種類型:競爭(competition)、機運(chance)、模仿(simulation)、眩暈(vertigo),各類型遊戲具有相似的特質。四類型的遊戲可再形成六種連結,其中「模仿-眩暈」以及「競爭-機運」兩者反映了文明的發展。 4.遊戲在本質上與教育並不相同,具體的遊戲是純粹自為目的性,當實質的遊戲與學校教育連結,將使得教育與遊戲產生質變,可能對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 5.教育現場中四種類型遊戲的存在,能避免現實世界的混亂,為良好的教育環境提供一定的基礎。 6.非教育性遊戲(non-educative games)的提出,使遊戲能純粹的作為遊戲,為教學活動實施提供一個穩定的空間。
  • Item
    Gadamer美學及其教育蘊義
    (2005) 游振鵬; Jeng-Peng You
    本研究旨在探究Gadamer美學的歷史背景與發展脈絡、詮釋Gadamer美學的遊戲觀、真理觀及其語言哲學分析,進而尋繹Gadamer美學的教育蘊義,並擬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教育之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論文主要採理論分析法與詮釋學方法進行研究。 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1.就Gadamer美學的歷史背景及發展脈絡而言:Gadamer出生時值思潮相互激盪、巨著相繼問世,其美學係在唯科學主義與反人性危機下滋長,思想上承Schleiermacher、Dilthey及Heidegger的詮釋學傳統,並承繼Plato、新康德主義、現象學、Kierkegaard、Dilthey等人而自成一家。 2.就Gadamer對Kant與Schiller美學之批判而言:批判Kant審美主體化的品味判斷導致審美區分、品味判斷易落入主觀主義;批判Schiller審美區分使藝術作品與生活世界隔離。 3.就Gadamer美學遊戲觀而言:植基於開顯真理的美學遊戲觀,淵源於人文主義傳統及精神科學,Gadamer美學遊戲觀的重要內涵為藝術即遊戲、遊戲即往返律動、遊戲即自我呈現、藝術作品的詮釋即傳統與闡釋者相互遊戲、透過遊戲可呈現意義的整體、藝術欣賞具有同時性。 4.就Gadamer美學真理觀而言:係對真理符應說之批判及Heidegger觀點之闡揚,主張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皆能產生真理,定義知識形式與科學為真理即logos,認為藝術作品的存有本身涵蘊真理,藝術真理之開顯以Hegel路線較為整全。闡釋藝術作品係透過語言在不同生活脈絡對話下,所形成的合宜理解。 5.就Gadamer美學的教育蘊義而言:教育目的方面,教育在解蔽或探尋logos,且教育兼具傳承性及開展性;教育過程方面,教育即師生相互創生文化的過程,個體在教育的藝術遊戲中自我轉化,教育即Bildung超越與歸屬的動態歷程;教育內容的知識層面,課程知識係學科內容與師生相互遊戲而詮釋拓展,教育內容的人格陶冶層面,人格教育係自我轉化與朝向普遍性精神之往返律動,教育內容的美感層面,美育實踐在彰顯藝術或遊戲的特質;教育方法方面,教育即藝術理解的辯證性給與取,教學應彰顯學科本身的特質;教育學方法論方面,教育研究的對象是整體教育場域的相互遊戲本身,教育研究的方法宜適度統合不同典範的研究方法以辯證交融出深度意義,同時教育均發生在語言中並在語言中開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係則是教育實踐開展教育理論,再從教育實踐中不斷修正教育理論之辯證發展。 根據相關探究與結論,本研究建議如下: 1.整體教育宜多從美學/藝術角度出發,並多反思當代社會的不合理、反人性層面。 2.教育改革宜回歸教育場域。 3.加強師生層級的課程設計。 4.人格教育宜使個體在教育的藝術遊戲中自我轉化與自我實現。 5.教育學方法論宜持整全之涵蘊辯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