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2009) 洪麗雯; Li-Wen Hung大學學生會之運作是達成教育目標、培養公民意識的重要歷程,過去曾是社會改革的動力,法律也賦予學生會存在的合法性。但近年媒體報導,學生會運作遭遇瓶頸。而過去國內以「大學學生會運作」為主題之研究,多以輔導者經驗、法理基礎與意涵為主,較少從學生觀點出發,難以理解學生會成員真實經歷到的學校生活。因此,本研究採「教育微觀政治理論」作為論述主軸,探討「組織生活的隱晦面」,並以質性個案研究方法,選擇湖畔大學(化名)進行實地田野的訪談與觀察,受訪者有學生會成員、校內其他學生團體、教師及行政人員等。 首先,本研究發現,自九0年代迄今,湖畔大學學生會之運作發展歷經四個時期的轉變,即穩定、衝突、和諧與危機時期。除了大學教授專業自主運作的區塊之外,大學學生會的成立使得原先科層體制主導掌控的學校行政決策,藉由學生會系統性的整合學生意見、爭取教師支持,透過各種權力策略,動搖了學校組織原有的權力生態。但於此同時,學生會本身面臨嚴重的運作危機,學生會的代表性與不可替代性受到質疑。 其次,影響大學學生會運作之因素分析,包含四大層面。在客觀因素方面,一是法規制度的影響,使學生會在行政決策、社團活動、工會抗爭定位中擺盪;二是對政治活動的反感影響學生參與學生會意願;三是學生的角色衝突。在認知差距方面,一是學校與學生會之間,對於學生會是「自治者」或「治校者」的權力定位不同;二是「尊師重道」與「師生平等」的倫理觀念衝突;三是學生會內部對於學生會發展的主軸有「權益派」與「活動派」的爭議。在利益考量方面,一是描述學校行政單位、教師與學生會之間,因為工作屬性差異,為了完成組織任務而造成「專業利益」衝突;二是學生會與校內其他學生團體、學校行政單位之間,在爭取認同與爭取資源上的利益關係;三是來自組織需求與個人需求不同,對於學生本身所造成的「個人利益」衝突,如學生的利己主義傾向與學生會的公益服務理念抵觸、學生傾向選擇有利於自我實現的表現場所。在文化因素層面,包含不同科系文化影響學生參與公共事務之態度、學生文化以情感為導向。 最後,依行動者使用目的,權力策略大致有「影響型策略」與「保護型策略」。校方與學生會之間的策略使用,由於雙方地位與互動方式的改變,在不同時期而有所差異。特別的是,湖畔大學的各利害關係人都經常使用「情感」訴求的權力策略。Item 國民中學學務工作之微觀政治研究:以一位初任學務主任為例(2014) 陳虹君; Chen Hung Chun本研究旨在以敘說研究來深入瞭解國民中學初任學務主任推動學務工作的微觀政治。首先透過文獻分析形成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小君為研究主體,輔以訪談法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搜集,深入瞭解國民中學初任學務主任推動學務工作歷程中之角色衝突、知覺轉化、衝突協商及政治策略運用之微觀政治,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結論如下:一、以初任學務主任角色衝突之因應方式而言:挑戰自我與重要他人的影響是進入學校行政的催化劑、透過規律運動與正向思考是舒發壓力與內心衝突的良方、搭建承上啟下的橋樑,增進和諧為主任做為校長幕僚的職責、扮演示範者的角色,以宏觀的角度著眼學校整體發展來推動學務工作。二、與利害關係人知覺轉化而言:建立多元的溝通管道,打破孤立文化,創造團隊合作、強化會議功能,糾合群力走向集體領導、運用尊重與溝通,促進成員參與對話。三、與利害關係人之衝突協商而言:權力基於權威而引發作用,透過真誠互動開展影響力、適時拋開情緒、理性溝通、累積人際存摺,強化政治策略的效力。四、政治策略運用而言:面對校長恪遵倫理,採順從策略及理性說服策略、面對導師見招拆招,採理性說服策略及協商策略。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建議:一、對學校的建議:學校行政人員除法令授予之權威外,應對自身「權力來源」重新定位、學校行政人員應具隨時反省、批判自身的知覺型態。二、對初任學務主任的建議:權衡通變政治策略,因應多元的人際關係、建構多元溝通管道,不拘泥於固定溝通模式、保持動態的反省力,避免自我鞏固的宰制心態。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研究方法採個案群比較研究、研究架構進行處室與處室、行政與一般教師之互動關係,豐富層面。